春回江南,白茶吐新绿。自3月24日白茶开采以来,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茶农迎来一年中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日子。3月31日,记者走进黄杜村,处处弥漫着幽幽茶香,洋溢着丰收喜悦。

  今年,黄杜村茶农的喜悦是双倍的。2018年4月,该村20名党员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种植白茶致富的情况,并表达了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心愿。一年多来,心愿已变为现实,落户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经过安吉白茶专家、茶农和受捐地干部群众的精心培育,长势喜人,近期相继迎来小规模初采。

  “20多年来,我们就是在党和政府的引导帮扶下大力发展白茶产业,凭着一股山里人的韧劲,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喝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今天,我们还是凭着这股韧劲,不仅要帮受捐地种好白茶,更要为当地送去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

  白茶苗“远嫁”

  安吉茶农“西行问诊”

  自捐赠茶苗以来,安吉已累计派出技术人员42批275人次赴4个受捐地指导种植,经验丰富的黄杜村茶农是主力军。盛阿伟更是冲锋在前,已“西行问诊”21次,足迹踏遍了每一片受捐茶园。

  “最近一次是3月3日,普安县的600万株小茶树首次开采,我们必须现场指导。”盛阿伟说。由于还在疫情期间,为了降低风险,他们一行4人自驾前往。普安距离安吉2000多公里,3日清晨5时,盛阿伟一行出发,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赶到普安。

  盛阿伟几人不敢耽搁,直接去茶园。仔细察看茶树长势后,他们指导村民进行“打顶采摘”。盛阿伟说:“茶树还小,第一次采茶不求产量,只摘最顶上的嫩芽,促进横向生长,茶树就会越长越壮。”

  一年多来,类似的场景在受捐地茶园中反复上演。为确保茶苗种活种好,黄杜村将种茶大户分成3组,每组8人,轮流去受捐地义务蹲点,现场解决技术难题。“4个县的气候、土壤等各不相同,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多。但既然送了茶苗,就一定要种出成效。”盛阿伟说。

  去年7月,连续强降雨造成古丈、沿河的茶园水土流失、茶苗受损。安吉的农技人员立即赶往两地。5天时间里,他们冒着炎炎高温奔波在百转千回的盘山公路间。大家都很疲惫,但还是一边联系补种的茶苗,一边帮当地村民整理茶园,尽力减少损失。

  “有问题找安吉专家!”黄杜村以钉钉子精神全力帮扶,让受捐地干部群众打心底里感动,也更加主动地学习白茶种植技术。截至目前,安吉农技人员已帮助受捐地解决水土保持、培土改良、抗旱防冻等种植难题27个,累计培训贫困户1271户,指导技术、管理人员208人,捐赠茶苗的成活率在95%以上。

  “致富茶”开采

  黄杜村村民争相帮忙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是白茶采摘期,这短短20天时间决定着茶农一年的收入。然而今年,黄杜村却有人撂下自家的事,出远门了。

  3月25日傍晚,黄杜村村民潘有琴从自家茶山上背下200斤青叶后,红着眼睛给丈夫盛志勇打电话。没想到接通后没讲两句,丈夫就匆匆挂断了。潘有琴觉得委屈,却也没说什么。白茶开采以来,她每天既要照顾50多个采茶工的吃住,还至少跑两趟茶山,将新采的青叶背下来送去炒制。往年,这样的体力活都是丈夫干的。

  此时的盛志勇远在古丈县,正指导当地茶农炒制白茶。古丈县的“扶贫茶”开采时间与黄杜村差不多,急需安吉派技术员前去指导采摘和炒制。“我家茶山面积不大,老婆和女儿两个人能管得过来。”盛志勇主动“请战”,还带着准女婿一起去了。

  自从作出捐赠茶苗的承诺后,黄杜村的茶农似乎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得失:要苗,抢着捐;要人,争着去。为了解决盛志勇的后顾之忧,盛阿伟上门对潘有琴说:“青叶就放心拿到我家来炒,错不了。”

  和盛志勇一样,被当地人称为“茶博士”的溪龙乡农办技术员钱义荣也在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挤出时间,去青川县指导采摘后的茶树修剪。“眼下乡里各大茶厂都需要他指导,但受捐地有需要,我们一定全力支持。”溪龙乡党委书记夏靓说。

  白茶非常娇嫩,炒制是最难掌握的工艺,出品质3分钟,失品质几秒钟。受捐地的白茶纷纷开采,缺乏炒茶设备的问题急需解决。黄杜村联系了县内几家生产茶叶机械的企业,安吉元丰茶叶机械有限公司第一时间“接单”,向沿河县捐赠了31台套炒茶机设备。

  受捐地新茶初采,尽管产量还不高,但是承诺“十年包销”的浙茶集团已落实线上线下多个销售平台,还注册了“携茶”品牌,确保“扶贫茶”真正成为“致富茶”。

  片片白茶园

  携手扶贫更扶智创业

  一片白茶,成为受捐地与安吉沟通交流的纽带。正如盛阿伟所言,黄杜村不仅要帮受捐地种好白茶,更要为当地送去敢想敢拼的创业精神。

  眼下,总投资60亿元的“中国安吉白茶小镇”在溪龙乡启动建设。一条全长25公里的白茶飘香观光带串起万亩茶园风光和周边乡镇、水系的生态资源,沿线规划白茶主题公园、白茶生态影视基地、白茶博物馆、小镇客厅等业态。从卖茶叶转向卖风景,进而卖文化,不仅让民富村强的黄杜村看到了更大的“钱”景,也让前来交流学习的受捐地干部群众燃起了创业激情。

  古丈县政协副主席沈仁春曾带着当地受捐的3个贫困村的村民代表来黄杜村考察学习。了解到黄杜村依托茶园吸引了数亿元投资,古丈县一名村干部受到启发:“到安吉看过之后才知道,我们种下的不应该只是茶苗,收获的也不应该只是茶叶。自然资源、扶贫资源、交通水利投资等,都可以整合谋划,推动发展。”

  安吉县发改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于淑芳介绍,安吉将白茶的产业整体发展理念、品牌推广意识、茶旅多业兴旺模式等经验和做法带到受捐地,带动了当地的发展。

  “扶贫茶”落户的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是一个位于群山之中的偏远苗族村寨,虽然经济落后,但是风景秀丽。去年以来,当地围绕环境整治、农产品开发、文化保护等内容,确定了“茶旅结合”的发展方向。如今,伴随着600多亩茶园的建成,观景台、柏油路、基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美丽的环境引来剧组取景拍摄。去年,村民龙忠发在政府的帮助下,将自家房子改造成民宿,仅一个暑假就收入两万多元,当年顺利脱贫。

  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也依托茶园发展休闲旅游产业,茶山周边的大叶杜鹃被全部保留下来,再加上山顶的风力发电塔,宛若一幅令人陶醉的风景画。

  白茶青青印初心!相信今后的每一个采茶季,黄杜村和三省四县的茶农都能收获更多喜悦。(记者 杨新立 徐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