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直播回放】《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浙江篇:钱江弄潮 东海扬帆

2019-08-17 10:4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杭州8月17日消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今天第27期特别直播《钱江弄潮 东海扬帆》,我们一起走进有着“丝茶之府、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省。

  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这是一片丰沃的土地,五千年的文明长河里,勤劳智慧的先民,把这里打造成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新思想在这里传播,革命的红船从这里启航,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乐章。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改革的浪潮从这里涌起,开放的号角从这里吹响,一代代改革者创造出一个个经济奇迹,汇集成名扬四海的浙江商帮。
  这是一片深情的土地,这里的山山水水,踏遍了总书记的足迹,“八八战略”使这里的发展跃上了新台阶,抒写了新篇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这里的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
  这里是诗画江南,梦里水乡;这里是创业的热土,弄潮的钱塘,这就是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浙江。
  浙江,位于我国东南部,面朝大海,背靠大山,是长江三角洲唯一一个由“山海林田湖”组合而成的省份。钱塘江穿越全境,曲曲折折,奔向东海,因而称为“浙江”。
  温暖湿润的气候滋润着这片丰沃多情的土地,这里山川秀丽,林木繁茂,河网密布,特产丰饶,特殊的地理条件使这里形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历史积淀深厚,有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河姆渡遗址;这里是丝绸生产的源头,稻作文明的发端,这里有青瓷,有宝剑,有雨巷,有茶园,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是全国领先。
  浙江还是“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最多跑一次”改革、民营经济、“互联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开放大港、文化软实力、城乡协调发展等等,这些都是浙江身上的金名片。
  创新创业新沃土,梦想“浙里起航”

  这里传承了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创新精神,孕育了阿里巴巴等享誉世界的知名公司,打造了引领产业发展的特色小镇,同时还集聚了国内外心怀梦想的创客。在浙江,每万人市场主体拥有量为1162户,位居全国榜首。过去一年,有49万人来到浙江这片创业创新的沃土,追逐梦想。 
  那么,浙江创业创新的活力之源究竟在哪里?我们跟着央广记者去杭州梦想小镇,看看有多少人在这里实现梦想了呢? 
  记者:梦想小镇位于杭州余杭区,2015年3月28,梦想小镇正式开园,开园当天,记者也在现场采访,当时入驻项目还不到150个。
  而今天,这个3平方公里的小镇,已经汇集了1.7万名人才、50多家市场化运作孵化器,汇聚创业项目1867个。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四大创业人群,有16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超过110亿元。如今的小镇,已然是创业者眼中的天堂。
  梦想小镇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创业生态。在这里,有创新政策的“阳光”,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要素、技术等鼓励创新的激励性政策,让创业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小。有创新平台的“土壤”,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举办各类创业活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无缝对接”。有服务保障的“雨露”,引进集聚金融资本、中介机构、科技服务业等,建立健全覆盖创业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有创新环境的“空气”,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保护产权、支持创新”的制度环境,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有创新人才的“种子”,推动“人才新政”率先在小镇落地,吸引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团队。有数字化的“灵魂”,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运用,让数字化成为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因此吸引着无数年轻人,带着创意和梦想来到这里创业,如今他们的梦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近年来,世界互联网大会、杭州G20峰会、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的举办,使浙江更加包容开放,美丽亮眼。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的转变,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的转变,从百废待兴到创业创新的转变。通过一组数据来感受一下浙江70年的巨大变化。
  70年,浙江经济总量连续翻番。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15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5.6万亿元。近70年间,浙江GDP总量增长了610倍,人均GDP增长了201倍。
  70年,浙江居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116元增加到2018年的5万56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7元增加到2万7300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数十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70年,浙江产业结构美丽蝶变,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变迁。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数字经济,2018年增加值达到2.33万亿元,占全省GDP的41.5%。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形容浙江人的话,你想到哪些?能干、务实、会经商、有闯劲……浙江人有个最大的特点——“敢为天下先”。
  宋代词人潘阆,曾经这样描述钱江“弄潮儿”:“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一种敢于搏击风浪、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及不凡的技艺显露无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就涌现出这样一大批勇立潮头、博击奋进、创造瞩目业绩的“弄潮儿”,他们创造了许多可以载入改革史册的“全国第一”: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第一座农民城、第一条民营控股铁路等等。
  滚滚时代浪潮中,浙江人敢闯敢试,勇做中国改革的破局者。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第一批私营企业主、第一批专业市场、第一批走南闯北的购销大军等纷纷在浙江诞生;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先行者鲁冠球,南存辉、李书福、马云等改革风云人物相继登场。
  说起浙江,不得不提浙商。这有一组数据,到2018年底,浙江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市场主体达654.2万户,也就是说,平均每9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6个浙江人中就拥有一家企业。
  目前共有800万浙商活跃在海内外,在外浙商每年创造的财富总值和浙江全省年GDP相仿。浙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著名、最活跃的企业家群体之一。
  这一个个活跃的市场主体,造就了浙江民营经济格外发达。在浙江,民营经济有“六七七八九”的特征,也就是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5%的GDP、74%的税收、77%的出口、87%的就业、91%的企业数量。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93席,连续20年居全国各省份之首。
  靠着“白天是老板,晚上睡地板”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浙商成为传奇。另一方面,浙商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70年来国家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从解禁到鼓励,再到大力扶持的巨大转变。 
  马云、李书福、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丁磊……一连串响亮的浙商名字和他们的创业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但知道“温州八大王”故事的并不多。究竟是哪八大王,我们一起来听央广记者张国亮、浙江台记者叶澍蔚的报道。
  石锦宽作为温州乐清柳市镇下辖居委会的负责人,以居委会的名义申报成立了一家街道企业,专门研制、生产矿灯和配件,这也是乐清这个“中国低压电器之都”最早的电器厂。虽然挂名“集体”企业,实际上却是典型的股份合作企业。创业初期,石锦宽既当厂长又当会计,还当供销员,经常跑出去谈合同。办企业要有资金,但居委会没有钱,石锦宽就动员身边的人和他一起筹钱投资入股,有利润按投资多少分红。
  1980年,石锦宽又开始在厂里评比先进,评出10个营业额最好的门市部,对其经营者予以表彰,并授予“大王”称号。于是,柳市便有了轰动一时的“矿灯大王”程步青、“螺丝大王”刘大源、“电器大王”郑元忠等……事实上,当时的“八大王”,一共有11人。
  “当时我已经发展到32个车间,有一千多人了,到了一定规模。每一年都要比一比,哪个搞得好,哪个搞的差。”
  1982年,因私人企业的野蛮疯长,计划体制下的物资流通秩序乱了,国务院两次下发文件,以投机倒把为罪名进行严厉的经济整肃运动。石锦宽当初用来表扬的“八大王”,遭到公开批判。
  曾经的“合同大王”,如今的风云浙商李方平回忆说,1984年,当政策再度趋向市场化,他作为“八大王”之一,翻身成为改革人物,“向死而生”成了他最真实的体会。
  “我有时候想,牢房也坐过了,6星级宾馆也坐过了,你说还有什么事情(难得住我)?”
  在那个市场经济开蒙时期,温州“八大王”勇于突破体制的藩篱,为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探路者的作用。如今,李方平则是为数不多依然在坚持的创业者。1990年,他作为乐清第一批出国人员,远赴加拿大经营餐馆。1996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快车道”,他又回国创建浙江嘉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6年,51岁的李方平再度创业,创建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力排众议,在美国收购了多项专利,让中国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之后世界上第四个能生产人工耳蜗的国家。
  “要做呢,就做些真正中国人需要的。决定做的时候,要引进技术嘛,对方(美国加州大学)就不相信,你是一个房地产商,你一没有技术背景,又不是医生,你怎么会去碰最难的医疗器械呢?我也跟他实话实说嘛,我想把这个技术引进中国,让中国人买得起,用得起。”
  和李方平一样,依旧创业不息的,还有当年的“五金大王”胡金林,他也是电视剧《温州一家人》里赵冠球的原型。40年来,商海沉浮,他开过五金店,办过“轧钢厂”,到上海、深圳、新疆等地都做过生意,他说,自己身上就是有一股浙江商人的倔强和机灵。
  “我没有文化,但是我的思维很清楚。04年,鼓励走出去。我已经转身了。到了07年的时候我又转了。发电厂卖掉了。”
  胡金林现在是柬埔寨温州同乡会会长。前段时间,他向世界温州人博物馆捐出了他保留的200多件老物件。他说,希望通过这些老物件,让大家记住“温州八大王”,记住那个年代里的浙江商人。
  “21世纪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未来是中国从一个大国,走向强国的‘中国梦’。”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就兴办了闻名全国的温州“十大专业市场”、绍兴轻纺市场等。又以手摇拨浪鼓,叩开致富路,“鸡毛换糖”换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是“无中生有”的发展、是“点石成金”的发展。
  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年度成交额已连年居全国第一。接下来,我们就跟随央广记者陈瑜艳、见习记者王誉博的脚步,一起到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去看看。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就兴办了闻名全国的温州“十大专业市场”、绍兴轻纺市场等。又以手摇拨浪鼓,叩开致富路,“鸡毛换糖”换出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指出,义乌的发展是“莫名其妙”的发展、是“无中生有”的发展、是“点石成金”的发展。
  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年度成交额已连年居全国第一。接下来,我们就跟随央广记者陈瑜艳、见习记者王誉博的脚步,一起到今天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去看看。
  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义乌的第五代小商品市场,在这个堪称“巨无霸”的小商品世界里,如果你每天逛8小时,每个商铺停留3分钟,走完整个商贸城,需要1年零5个月。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经营拉链生意的龚辉潮,今年60岁,上个世纪70年代,他就跟随家人去江西一带“鸡毛换糖”了。
  “当时我们义乌人多地少,比较穷,把义乌的特色产红糖去换鸡毛,鸡毛拿回来之后,交给生产队,用于肥田,后来纽扣、针、线,带我们也要带去,既换钱又换鸡毛。”
  以物换钱的模式让不少人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义乌人加入到“鸡毛换糖”队伍,逐渐在当地集镇形成了小百货热潮。
  1980年,40岁的冯爱倩和丈夫养育5个孩子,加上母亲,一家8口人,仅凭她和丈夫两个人的工资,生活非常艰难。
  冯爱倩辞去了当时的“正式工”,向朋友借了300元,开始“偷偷”做起了小生意。她从浙江各地的百货公司批发纽扣、鞋带、拉链等日用品,每逢农历的一、四、九就去赶集,在别的日子就拎着货四处摆摊,但当时,摆摊、鸡毛换糖等行为都被视为“投机倒把”,并不被允许。
  冯爱倩说:“塑料布一摊、小东西一摆,就有人来抓了,我们就把塑料袋一裹,把小东西往里一塞,就开始逃了。”
  整天过着东躲西藏的日子,冯爱倩实在是被逼急了,她想到了去找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
  “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了,晚上吃饭的米都没有了。我就问他你同不同意,你同意我要摆,你不同意我也要摆,反正我要做生意。”
  历史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当年4月,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在经过5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后宣布开放小商品市场。
  “当时的义乌干部,把(个体户)这支队伍当成了包袱,因为(认为这是)搞资本主义。我说这不是个包袱。我讲是义乌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1982年9月5日,义乌第一代市场——湖清门小百货市场正式建立,龚辉潮租了一个用水泥板搭起的简易摊位,结束了游击摆摊的生活,在市场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见证了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天天人气很旺。我们的货从全国各地采购进来,然后我们又销往全国各地。全国各地的人到义乌来进货,就是“买全国货卖全国货。”
  1984年,义乌提出“兴商建县”,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从此驶上了快车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经历了5次搬迁11次扩建后,如今已升级到第五代市场。如今的义乌,早已是世界的义乌。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0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
  “八八战略再深化”
  2003年7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首次系统提出“八八战略”——发挥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推进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
  习近平:“八八战略”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基本上涵盖了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为它本身就是浙江广大干部群众集思广益的产物,获得了全省上下的广泛支持,形成了共识。
  概括来说,“八八战略”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三是发挥浙江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发挥浙江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六是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是发挥浙江环境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八是发挥浙江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八八战略”为浙江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此后,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十六年来,浙江一路前行,城乡差距更小、生态环境更优、人文环境更好,百姓生活更幸福。
  这16年,浙江经济发展最有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社会大局最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最高。浙江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8千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5.6万亿元,年均增长10.2%;人均生产总值从1.7万元增加到9.9万元,年均增长9.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570亿元增加到6600亿元,位居全国第4位。
  近年来,浙江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撬动各领域改革,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全省域全方位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速自贸试验区建设,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在浙江,不仅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如医院、学校、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努力实现“最多跑一次”,医院高峰挂号现场排队的平均时间从改革前的8分多钟(8.26),已经减少到3分多钟(3.81)。
  目前,浙江省已经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最多跑一次”事项100%的全覆盖,“最多跑一次”的实现率是90.6%,“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满意率是96.5%。我们一起跟随浙江台记者涂希冀的报道,感受一下浙江“最多跑一次”的便捷。
  王女士是衢州某房产中介公司的业务员。上午,她陪着客户走进了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进行商品房预售合同的备案,从取号等待到办理结束,说说笑笑十分钟就完成了。要是把时光倒回到几年前,王女士说,“那时真是累得够呛”。
  “比如说他们要办公积金的,需要到市区那边去拉无房证明,然后再到公积金(窗口)来办,现在这样的话,他公积金办也是在这边,所有的,你基本上一天都能够跑齐了。”
  跑断腿、磨破嘴、盖不完的公章、开不完的证明,都曾是群众去政府部门办事的真实写照。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以往要去7个部门先后办理征信查询授权书、征信记录、个人房产信息、收入证明、房产价值评估、预告登记等手续,大概要跑10趟,至少5天时间办结。
  为了解决老百姓办事多头跑的痛点,浙江在全国较早开始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13年,衢州市探索“一站式”服务,把800多个事项涉及的40多个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窗口予以集中。“多头跑”的问题消失了,可新问题又来了。
  衢州市副市长田俊: “原来到行政服务中心来办事的时候,你进来看到的就是发改委、经信委、国土局、地税局等等这些牌子,窗口上全部是部门的名字。我要办个投资项目,他得问人家,人家会告诉他投资项目,你要先到发改委去立项,然后你要到规划去搞规划图审,你要到环保、到水利,到各种各样的(部门),他就晕了。”
  只是把事项都挪到一个屋檐下,群众和企业还是感到头疼,各部门在行政服务中心“各自为政”,但很多事项会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让他们在不同窗口间挨个跑、重复跑、来回跑,相同的材料要重复提交,甚至还存在部门间标准打架的情况。
  2016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在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无差别受理”。
  以不动产登记为例,衢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前台工作人员姚嘉骏介绍,现在,他们是三个部门内部同时办公,如果有部门标准不一的情况,也是由他们来协调:“在这边取完号以后,把材料提供到前台国土的受理人员,我们受理完之后呢,会交给住建的备案,备案了以后(给)财税。”
  “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在更多领域内推开,来自上海的周斌因为在长兴有业务需求,无法及时赶回上海办理他开在上海贸易公司的营业执照。周斌在长兴市民服务中心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窗口,只要提供相关资料,就能够将这张营业执照办理出来。
  除了异地办理营业执照,长兴县市场监管局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的综合窗口涉及企业的30个事项,均已实现一网通办,通过线上的协同服务,企业异地办理业务更加方便快捷。
  长兴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科科长朱晓峰表示:“网络通了之后我们点对点,面对面,比如说我要办上海的营业执照,我把他扫描到上海的模块里面,他们那边就会自动接收到,而且效率也提高了,接收到之后可以马上进行审核,哪里错,哪里对,他反馈给我们。”
  城乡协调发展也是浙江的一大优势,八八战略实施十六年来,浙江城乡协调发展不断深化,翻开了“城乡一体化”探索的新篇章。
  浙江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比较均衡,这应该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经缩小至2.04:1,也是我们国家城乡比最小的地区。接下来我们再跟随央广记者陈瑜艳、浙江台记者王娴的脚步到到嘉兴、金华和湖州去看看,那里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情况。
  “我们有一个智慧农业云平台,这里面有个专家系统,跟中国农科院的专家建立了专家库,通过数据的反馈他来调节……”
  在嘉兴市平湖绿迹生态工厂的大棚车间,公司负责人余魁点开手机APP,给记者演示怎样通过遥控摄像头监控番茄长势,怎么可以给番茄按需喷水:
  “比如说番茄到这个季节应该给什么样的水肥,现在营养液的水肥PH值是多少,现在环境温度是多少,都是通过自动化的采集再回馈,他(管理员)只要打开手机,我们物联网传感器就会告诉他。”
  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贺学明坦言,曾经的嘉兴农业也是“靠天吃饭”。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统筹城乡发展在嘉兴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蹲点调研,成为嘉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转折点,推进了农业转型。
  “当时自然村落有17000多个,一小块一小块的。04年颁布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纲要》,(提出)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转变农民的生产方式,由千家万户的生产转向我们法人化,家庭农场,机械化、标准化这么一种生产方式。”
  在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的同时,通过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和延伸,浙江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悄悄发生着转变。
  每年8月到10月,是金华市浦江县寺坪村的菜农们最忙的时候。每天一大早采摘好高山蔬菜,再搬上卡车,运往杭州、上海等地的各大市场,中午就能到市民的餐桌上。
  菜农老吴说,2005年村里通公路前,蔬菜最远只能运到浦江县城:“以前没有公路的时候拖拉机,拉不多的。销路就不好了。早的时候,一年几千块钱算好的。现在一年5、6万的样子可以做起来的。我们要致富,就是要修路。”
  为了打通农村致富路,2003年,浙江开始实施“乡村康庄工程”,2011年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16年来,因路而富、因路而美的村子,如雨后春笋般在浙江大地涌现。2017年12月,浙江在完成公路村村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全省建制村客车村村通。在浙江湖州,村民每天都可以坐着公交车进城。湖州市交通管理处副处长林春晖说,城乡公交一体化提升了百姓出行的便利度,节省了乘客80%的车费。
  “我们的最大初衷真的是从老百姓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提升老百姓的出行便利度,让老百姓活得真正的获得感。”
  2018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万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16年前的2.31:1缩小到2.04:1,大部分市县缩小到2:1以下,为全国各省区最低。
  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蒋伟峰说: “把城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统筹推进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城乡配套改革。所以浙江成为了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农村面貌变化最快,公共服务质量最优的省份之一。”
  十多年来,浙江始终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省县域皆有名医院,县级医院皆有专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基本实现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
  八八战略实施的十六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打造“绿色浙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美丽浙江”建设使全域都成为了大景区、大花园。
  如今,在浙江,无论是面貌一新的美丽乡村,还是韵味十足的古村群落,在当地农民、返乡青年和乡村创客的参与建设下,正展现蓬勃生机,民宿经济崛起,乡村旅游火热,农业创投活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所揭示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不断化作现实,一幅千山万水美丽动人、千家万户美丽富饶的生态画卷在浙江大地徐徐展开。让我们一起跟着央广记者陈瑜艳、李佳、见习记者王誉博去感受一下“绿富美”的浙江新景象。
  2005年8月15日下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湖州安吉县余村调研,在村里的小会议室,时任余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新民汇报,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打算让村民借景生财,习近平对村民们的创举大加赞赏。
  习近平:“一定不要想着走老路,迷恋过去的发展模式。所以你们刚讲的下决心停掉矿山,这个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就在这一天,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说,正是这一理念,为安吉的经济社会发展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沈铭权说:“这次来调研以后,就是解决了我们生态立县路子明确了,怎么样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问题,为我们的发展拨开了迷雾,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是找到了我们安吉绿色发展的金钥匙。”
  理念一变天地宽。安吉开始经营村庄、经营生态,让生态产生经济效益。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8年,安吉县的年财政收入从6亿多元猛增到80.08亿多元。
  2010年,浙江总结安吉经验,制定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全省3万多个村庄,通过美乡村、育产业、富农民,走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如今绿水青山已在回馈浙江大地。
  在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大均乡伏叶村,畲民钟伟芬正唱着歌向游客敬茶,把家里的承包田租给合作社后,钟伟芬就在村里的农家乐打工。通过打自然生态和畲乡文化两张牌,大均乡农旅融合产业基地效益已初步显现。
  “我这一个月的话3000块,一年来增加好像是三万多了吧,家里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了,也方便,家里又顾得牢。”
  十多年来,丽水坚持践行“两山”理念,抓好绿色发展、生态惠民。2008年丽水在全国率先发布了第一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2013年,为了支持丽水走生态发展道路,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对丽水作出了“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决定。
  取消GDP考核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一系列产业的蓬勃发展,反而让丽水拓宽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生态经济“高素质”。2019年上半年,丽水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8%,城镇、农村居民和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十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地延伸产业链条,建设生态经济体系,让生产方式更加清洁、绿色。曾经的耗能大户,湖州长兴龙头企业天能集团依靠企业技术革新,实现了对铅蓄电池几乎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
  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说:“按照总书记之前提出的要求,‘腾笼换鸟’,各种排放控制到最低,技术档次、节能减排效果都是国际最先进的。”
  2005年至2018年,浙江万元GDP能耗从0.9吨标准煤下降至0.4吨标准煤。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工业还是农业,都向着更绿色、更高效、更生态的方向前进。2018年6月,浙江正式启动大花园建设,力争到2022年,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发展高地。
  “我心中的浙江。”
  听了上面的这么多介绍,在浙江生活究竟有什么样的感受?
  “环境特别的优美,绿化设施也特别的棒,有许多的公园,还有很多博物馆都免费的开放。”
  “在过马路的时候,大部分的车辆已经可以做到马上停在马路边上,让人非常有安全感。”
  “最近良渚也申遗成功了,让世界了解到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觉得这个是作为浙江人很光荣的地方。”
  “我走过这些国内外城市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做到像杭州这样非常便捷的移动支付。”
  “最多跑一次的政策,让我们出门办事很方便,手续简单效率又高,然后甚至很多现在的业务已经不需要出门办理了。”
  “再过几年亚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也觉得非常值得期待。”
  “相信浙江会越来越好吧!”
  “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
  浙江,6696公里海岸线,位居全国第一;26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域面积,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倍;这里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这里拥有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舟山渔场。 
  “八八战略”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给浙江指明一条走向海洋、陆海联动的“蔚蓝之路”。
  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世界唯一的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超级大港——宁波舟山港;浙江在“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转变中不断迈步向前。
  靠山吃山,吃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海吃海,吃出了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舟山渔场、中国第一个海洋经济示范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世界唯一的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超级大港——宁波舟山港,还吃出了中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由贸易园区——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新时代,浙江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不断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前,在“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转变中不断迈步向前。不久前,央广记者张国亮、李佳、浙江台记者侯剑韬,舟山台记者徐杰一起来到了完全由群岛组成的地级市,也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最前沿——舟山市,一起来听他们的报道。
  在结束两个半月“贻贝伏休”后,今年嵊泗县枸杞岛的厚壳贻贝迎来大丰收。凌晨三四点,码头上就开始忙碌起来。养殖户们一边采收,一边准备新的贻贝苗。
  枸杞乡干斜村村委会主任金友定说:“今年的贻贝势头肯定是比往年好,今年那个养的时间比往年长,个头也大了,今年海水饵料也好,也丰富,销量也会大。去年(户均)大概30万以上,今年估计40万也是有的,我们村户均又增了。”
  地处舟山渔场中心的枸杞岛,拥有养殖贻贝的天然条件。然而,以前岛上养殖的贻贝均采用北方沿海人工培育的紫贻贝苗,成本高,质量差,渔民们终年劳累却难有好收成。当地采用未经人工养殖的野生厚壳贻贝进行人工育苗和放养试验,取得巨大成功。
  2006年,金盟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全村124户居民,有118户加入,干斜村养殖户张乔说:“刚开始我们全部是个人养的,刚开始四五万,五六万,自从金总建起合作社、码头,整合在一起的,对我们来说人也轻松了,推销,反正金总会带我们去发展市场,那我们就合作起来,现在扩大到50亩养殖面积,五六十万元。”
  在众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渔民的共同推动下,2018年,枸杞乡贻贝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7.9万吨,成为位居全国前列的贻贝养殖基地,被誉为“中国贻贝之乡”。今年7月1日贻贝上市以来,这片海上牧场以日均600吨的速度向全国各地运送新鲜贻贝和加工贻贝冻品,产值有望突破4亿元。
  在枸杞岛西南方向100公里左右的岙山岛,是国家首批石油储备基地之一。这座位于浙江自贸区的小岛,只有5.46平方公里,如今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单体石油岛,满库存的石油可供全国使用7天。
  中化兴中石油转运(舟山)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程文涛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在创造着全国第一的记录: “全国首单不同税号的保税燃料油混兑业务,商务部列为全国推广的一个案例;开创了全国首笔保税380燃料油的期货业务;第一个基于供应链金融下的仓单通业务;全国首次开展低硫燃料油混兑业务;我们也是全国首家同时开展原油和燃料油期货的油库。今年自贸区燃料油直供量是400万吨,我们看看今年还会有突破。”
  程文涛口中的每一项全国第一,都是一项重大的突破。
  中化兴中负责船用保税燃料油加注工作的业务经理孙程超表示,以一船多供为例,这项创新就大大提高了给外轮加油的效率。 “过去我们给一条船加完油得回来,现在我一条船出去可以给多个需油船加油,这样的话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船加油整体的效率,吸引了更多的海船愿意来舟山加油,直接助力浙江自贸区成为东北亚船用油加注中心。”
  去年,浙江自贸区的油品贸易额超过2000亿元,外贸进出口也突破了600亿元,舟山油品储存能力达到2879万方。保税船用燃料油的供应达到359万吨,占全国总量的30%,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加油港。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近730亿元,同比增长18倍,占全省的12.1%。和许多块状经济一样,浙江自贸区再一次生动诠释了“无中生有”四个字。
  浙江省自贸办主任、浙江商务厅厅长盛秋平:“它不产一滴油,但是打造了全国的三个第一。一个是全国的油品企业集聚度达到全国第一。第二个就是也成为了全国第一大加油港。第三个是全国第一家民营主导的炼化一体化石化企业落户在自贸区。”
  盛秋平介绍,到2035年,浙江自贸区将努力实现“一亿吨油品储备能力、一亿吨炼油能力以及一亿吨交易能力”三个一亿吨的目标:“推动自贸区在油、气产业链方面、投资便利化方面共有10条26款,正在走程序,今年全力争取突破。当然也涉及到自贸区的扩区。我们跟上海推动洋山港的合作以后,为自贸区向更高层级迈进创造了条件。所以也在积极推进自贸港的研究。”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开放大省。有一个港口,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个港区、一座浮码头、年货物吞吐量不足4万吨,到如今成为拥有19个港区、170 多座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全球唯一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的超级大港。
  它就是宁波舟山港,70年间,它实现了从内河港到河口港、再到海港的转变,完成了河埠码头到全球第一大港的跨越。
  此刻,央广记者杜金明正在宁波舟山港采访。他所在的采访位置很有挑战性,距离地面足足有49米。杜金明,登高望远,给我们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景象。
  记者:我正坐在距离地面49米,大概有15层楼这么高的桥吊上。桥吊是现代港口生产机械中的“巨无霸”,是用来装卸集装箱的,此刻整个港区繁忙的景象尽收眼底。从我这个角度看,桥吊就像是大手臂,平常硕大无比的集装箱,现在就像一块块积木,被桥吊抓起,在空中慢慢移动,然后被精准地放上大船。
  穿山港区一共有45台这样的大型桥吊,平均一天要装卸3万个集装箱。这些集装箱,源源不断地来自或者去往全球600多个港口,也支撑起了宁波舟山港这个巨无霸港口的吞吐量。从2009年至今,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它的朋友圈遍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港通天下”。
  我身边的桥吊驾驶员,他是全国劳模、39岁的竺士杰,他自创了独特的桥吊操作法,一分钟左右可以完成一个集装箱装卸。这套方法使得穿山港区的桥吊一天就能多做3400个标箱,一年就能多出100多万个标箱,相当于多出来一个多泊位的年作业能力,而建设一个泊位的初始投资就需要10个亿。竺士杰十八岁进入宁波港北仑国际集装箱码头工作的,这二十多年,他见证了宁波舟山港冲刺世界第一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接下来,我就请竺师傅,跟我们的听众朋友说说,一个小时吊起180多个集装箱,诀窍是什么? 
  竺士杰:“其实原来我们是有一套操作方法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它单纯地追求快,追求加速,实际上就是跟着感觉走,效率并不高。实际上操作桥吊抓取集装箱,就像在空中穿针引线,四个锁头要精准、快速地对准锁孔。货船的结构、当时港口的风速等都会影响装卸效率。于是在实际操作中,我慢慢总结出一套经验,不能一味地追求加速,有时候甚至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把速度降下来,总之要做到‘稳、准、快’。 现在,这一套工作方法已经在整个宁波舟山港推广,我有1000多个徒弟,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一边学习一边创新,他们真正代表了宁波舟山港的速度,代表着港口的未来。”
  “数字经济”打造移动支付之城
  数字经济代表着世界经济未来,目前全球22%的GDP与数字经济紧密相关。浙江省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打造,对它寄予厚望。早在2003年提出的“八八战略”中就有一条是“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数字浙江’建设”。
  对浙江“数字经济”印象最深的,就是阿里巴巴和杭州这个移动支付之城。阿里巴巴集团本身就是数字经济的代表。而杭州,有“云栖大会”,有城市数据大脑,还有着“无现金城市”的称号。
  浙江的数字经济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有一批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样的龙头企业,还有一批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像云栖小镇、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等。今天我们就跟随浙江台记者王娴去杭州余杭人工智能小镇看看。
  工作人员:小乐,今天天气怎么样?机器人:今天天气多云……
  我现在是在杭州余杭区未来科技城人工智能小镇展示中心,刚刚与机器人小乐的对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它代表了一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完美呈现。人工智能是余杭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代名词,小镇也成为了引领未来科技城发展的新的“引爆点”。
  首批引资入驻人工智能小镇的杭州晟元数据安全技术公司,实现了全国70%以上指纹识别产品中的芯片供应,企业年销售额达2亿元。公司副总裁叶再本说,最近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芯片模组,不联网就能完成人脸识别。
  “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自己研发的产品,定位于这个人工智能的方向去发展。未来科技城其实是整个杭州创新的热土,非常适合研发和创新的一个环境。对我们这种企业,没有创新产品,没有后来的未来。”
  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17个高端研发机构纷纷入驻,为余杭未来发展积蓄动能,给企业提供“智囊支撑”。
  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说:“之江实验室最大的优势,浙大方面,我们有非常多的前沿基础研究这样的一些实验设施。阿里方面,它们有很好的网络计算大数据、也有很好的创新团队。我们要设计的是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一体化的大的科技创新体系。”
  眼下的杭州未来科技城,头顶耀眼的产业光环,环绕阿里这艘互联网巨舰,一众代表“未来”的高新技术企业、机构扎堆进驻,集聚效应不断扩大。在这座未来之城正大步走向“黄金时代”的进程中,政府如何盘活每一寸现有资源?杭州未来科技城创新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沈芳明说,这还得做好“减法”。
  “我们孵化就相当于一个动力源,然后源源不断第向外输送产业化的项目,可能发展方向不对的,这些项目就停止,我们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口上。”
  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从绝对贫困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创新创业,浙江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转变。它也印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回望新世纪的浙江征程,“八八战略”始终清晰地贯穿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从“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等一个个战略决策,到如今,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浙江人民始终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本期直播监制:梁悦、王贵山;
责任编辑:李谦、李婧;
撰稿:李佳、陈瑜艳、张国亮;
新媒体编辑:傅炜如。
编辑: 傅炜如

【直播回放】《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浙江篇:钱江弄潮 东海扬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今天第27期特别直播《钱江弄潮 东海扬帆》,我们一起走进有着“丝茶之府、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