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要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浙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7-12-29 10:01:00来源:浙江在线

  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回首2017年,浙江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改革,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高校思政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开启新局面,一系列教学实践的新课程、新方法融入思政课堂;新高考全面落地探索拓宽成才之路,29万高中毕业生迎来了首次检阅;教育均衡迈出新步伐;“双一流”大学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职业教育迈开大步“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一幅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教育画卷”在之江大地灿然展开。本期《人文周刊》梳理了本年度浙江教育领域的五大关键词,与读者一起感受浙江教育砥砺前行的脚步。相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育改革成果一定会更多、更好地惠及每一个人。

  立德树人

  以德立学 育英才

  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童健

  育人以育德为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2017年,浙江扎实推进德育工作,健全德育机制,创新德育载体,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浙江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德育工作优秀案例中,浙江有10个案例上榜。“浙江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百万少年积极参与,展现了浙江少年向上向善的良好风貌。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2017年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浙江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新课程、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思政课堂,并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所蕴含的德育元素。

  > 记者手记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一年来,浙江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政课成风化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所开的每一门公共选修课,几乎都会被学生“秒选”,多门课程甚至一座难求。宁波大学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教室到寝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书育人各环节,学生们可以用演讲赛、拍视频、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来完成思想政治作业。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商院,课前5分钟特别不一样,快板、故事会、情景剧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都出现在此时。学生们充分利用这5分钟,把身边的优秀典型、优秀文化、经典思想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带到课堂。这些思政课的走红也是浙江高校践行“课程思政”,让思政教育由“第二课堂”转向“第一课堂”的写照。

  最是文化沁人心。浙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立德树人实践。在上虞,乡贤亭和乡贤长廊点缀着乡村校园。在衢州,传统美德故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在杭州,京都小学搭建了“水之德”校本德育体系。

  浙江各地继续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整合,构建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今年1月,杭州上城区启动“行走德育”行动计划,从“爱家兴国”“社会实践”“公民养成”三个维度建构校外德育课程基地。孩子们走访红色基地,体验“少年交警”,参与志愿服务,在行动中思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花朵的绽放离不开阳光和雨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德育。记者常常接触到浙江各地的青少年,他们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下成长,心怀梦想、阳光自信。从他们身上,能看到美好的未来。

  新高考

  先行先试在路上

  浙江在线记者 严粒粒

  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在浙江,29万高中毕业生迎来了首次 “新高考”的检阅。

  “新高考”主要包括“3+3”的自助科目组合、文理不分科、外语科目一年多次考、将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纳入高考、对学生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等考试内容与录取制度的改革。自2014年成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浙江一直致力于为学生和高校提供更为多元的升学选择、更为广泛的择生范围。

  近日,浙江在全面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科学设置专业选考科目,引导学生合理选考,并建立选考科目保障机制,以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

  > 记者手记

  作为重要的取才渠道,高考托举起无数人渴望改变的梦想,守护着教育公平,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才流动图景。为了给更多人才拓宽上升通道,高考也在探寻中加快了改革创新的脚步。

  浙江高考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0年,首次实行“3+综合”高考科目改革,以取代“3+2”模式;2004年,教育部新增了包括浙江在内的9个省市实施高考自行命题;2009年,浙江开始实行新课改高考方案;2011年:浙江高考率先破冰“一考定终身”,启动三位一体招生试点……

  2014年,浙江成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3+3”自助餐模式,发挥着“统考”与“选考”的各自优势,让考生能够依照兴趣和所长升学;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录取,不断扩大的选择权呵护着学子的梦想。2017年,浙江高中毕业生迎来首次“新高考”的检阅。

  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素养立意,从知识点的单维度考核到综合能力的全面考察,新高考带来了教育理念的变化,推动了选材方式的变革,影响了育人理念,改变了育人过程。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浙江的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全国的教育均衡、素质教育等方面,提供着先行先试的经验。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

  教育均衡

  让孩子们读好书

  浙江在线记者 李应全 通讯员 刘丹丹

  2017年,浙江教育均衡发展迈出新步伐。

  缩短城乡教育质量差距,是教育均衡化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浙江通过区域名校集团化、学校联盟、城乡教育共同体等方式,让弱校、新校、民校搭上名校的快车。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程,为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条件。目前,99.8%的农村中小学校实现宽带到校到教室,无线宽带覆盖。

  为让更多孩子遇到名师,浙江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积极探索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打通骨干教师和校长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的通道。2017年,浙江68517名中小学教师被纳入“县管校聘”范围,占试点地区教师总数的57%。2014年以来,累计交流教师、校长48764名。

  > 记者手记

  人生的幸运,莫过于在小小的年纪遇到最好的老师。好像一粒种子,播进沃土,茁壮成长。

  来自湖北的李女士和丈夫在杭州城西开了一家汽修店。不需要杭州户口,不用交一分钱学费,他们的孩子今年顺利进入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读一年级。“在杭州读书,孩子高兴,我们放心。”李女士笑着说。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浙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大难题。省教育厅连续多年把解决好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浙江各地以公办学校为主,多种渠道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在宁波海曙区、绍兴越城区等地,随迁子女100%就读公办学校。同时,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浙江共有147.52万名随迁子女在城镇接受义务教育,其中本省户籍29.37万人,占19.9%;外省户籍118.15万人,占80.1%。不管来自何方,都能读上书、读好书,浙江基础教育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气度。

  这么多孩子来浙江上学,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浙江设立随迁子女教育专项资金,支持接纳随迁子女就学较多的地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各级政府将随迁子女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筹考虑,凡是符合入学条件的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免费政策,包括免学费、杂费、借读费、教科书费、作业本费等。各地按学校实际在校生数(包括随迁子女学生)和拨款定额安排公用经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高职教育

  迈开大步“走出去”

  浙江在线记者 石天星

  2017年是浙江高职院校海外办学蓬勃发展的一年,多所高职院校在海外成立职教中心或与当地高校共建国际学院,开展职业技能、跨文化交流培训——

  4月,浙经院—柬创院国际教育中心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成立;7月,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在卢旺达成立;11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俄罗斯国立旅游与服务大学设立中俄旅游学院。加上201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国西那瓦大学设立金职院国际教育中心,目前浙江已有5所高职院校在海外成立职教中心。

  > 记者手记

  “一带一路”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而职业教育走出去一方面为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将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自身的国际化发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直积极尝试高职教育“走出去”,早在2007年就承担了商务部的援助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和职业教育管理培训项目,并于2012年正式成为商务部指定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已为“一带一路”沿线的110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多名教育及港口、汽车产业学员,有效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和“中国制造”的国际影响力。

  2016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天时国际经济合作公司、贝宁CERCO学院合作成立的“中非(贝宁)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则开创了浙江高职院校海外办学之先河。该学院为西非各国和在非中资企业培训各类技能型人才,已陆续开设了电子技术应用、摩托车维修和小型发电机维修、电梯维护、建筑设计与施工等课程。

  宁职院是浙江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一个缩影。“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浙江高职院校共同的追求。

  2017年6月,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在宁波成立,以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和企业“走出去”。8月,“2017年斯里兰卡职业教育海外培训”吸引了来自斯里兰卡的20名官员和专家参加培训。浙经院副校长黄春麟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并提出了在人文交流机制上搭上中国改革成果快车的强烈意愿。浙江职业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在助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双一流

  重任在肩砥砺行

  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马悦

  今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了备受瞩目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浙江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8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前列或行列,着眼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坚持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并对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予以扶持。浙大将围绕“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办学定位,从各方面积极落实建设任务。中国美术学院将积极发挥美术学对其他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宁波大学将以入选一流学科的力学为基础,带动学校整体发展,加快实现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

  > 记者手记

  从“双一流”这个词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到“双一流”建设名单出炉,中间经过了数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热切期望终于转化为一个个周详细致的建设方案,需要各入选高校一步一个脚印去完成。

  “双一流”建设需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创造更多成果,这是“双一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浙江进入名单的3所高校,其成长壮大无不与民族复兴、国家进步的伟大历史进程相随。在新时代,“双一流”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向前沿和高峰进发,力量之源永远在脚下这片土地。

  做一流的事,培养一流的人,这是“双一流”建设的题中之意。“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双一流”建设绝不能再重复抓土地、抓规模、争夺资源这样的“土豪模式”。世界一流大学应当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培养一流的领导者、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为目标。世界一流学科应当带来深刻影响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双一流”建设的成果要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大学能够创造出永载人类文明史册的伟大成就,并且这样的成就只会越来越多。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迎来了百年校庆、甚至一百二十年校庆。成为“百年名校”不易,跻身“世界一流学府”则更需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我们期待浙江3所高校早日取得“双一流”建设硕果,期待浙江更多的高校向“一流”的目标奋力前行。

编辑: 谢梦洁

要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浙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