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浙江人幸福背后是他们在做这事 解码平安秘笈

2017-07-14 14:12:00来源:浙江在线

  今年上半年,浙江上报发生道路交通事故5731起、受伤人数5492人、直接经济损失1991余万元,同比分别下降14.77%、16.93%、19.48%,未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7月13日,省公安厅交管局首度晒出浙江“创文明交通,治秩序乱象”(下称“一创一治”)系列行动成绩单。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要让群众普遍拥有更安全的生活环境。交通安全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密切相关。从这组对比鲜明的数据背后,记者看到浙江公安交管部门铁腕治乱,打造平安中国“浙江样板”的信心和决心。

  治乱象

  法网全覆盖

  一辆经查有97次违法未处理、扣分总计428分且逾期未年检的“老赖车”,在途经杭州市区时被交警成功拦截……这是记者日前在一次随警采访时看到的一幕。

  “这些‘老赖车’长期不年检,平时活动范围不大,不容易被发现,过去一直是交管部门执法的难点。”省公安厅交管局秩序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创一治”系列行动启动后,各地通过协同作战、轨迹研判、拦截布控等手段,对“老赖车”采取“清零行动”。目前,浙江已开展了两轮“追违清库”行动,但这并不是最终目标。

  什么区域的违法都要管、违法都要罚,一张交通执法的“天网”逐渐延伸至浙江各地。整治全覆盖并不等于“撒胡椒面”,而是点面结合,目标精确地对症下药。“一创一治”启动前,省文明办、省公安厅联合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交通违法行为”网络评选,根据评选结果将乱行车、乱停车、乱过路、酒驾、毒驾、涉牌涉证等六大类交通违法行为列为整治重点。

  针对电动自行车违法这个城市交通的“痼疾”,衢州将电动自行车管理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于今年5月1日施行浙江首部电动自行车法规——《衢州市市区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建立全覆盖雷达识别系统,对上牌电动自行车实时动态管控,消除交通管理的盲区。

  零容忍

  严管出秩序

  如何减少随意变更车道、闯红灯等交通违法顽疾?一方面需要交通参与者主动自觉,同时也离不开交通管理上的严管严治。

  绍兴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于伟云告诉记者,绍兴市从3月1日起开展全市“创文明交通,治秩序乱象”大会战,通过交警现场查处和监控抓拍相结合的方式,严治不礼让斑马线等交通违法行为,对不礼让斑马线的驾驶人不仅要曝光,涉及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还要抄告给纪委监察单位。

  抓礼让斑马线、严查交通违法、整治道路秩序,早已成为浙江各地交警的工作常态。

  这次大整治,各地都确定了严管路,并以严管路为示范,将管理效应辐射到全市。杭州严管路从整治开始的87条扩展到220条,在这些道路上出现违停行为,驾驶人面临罚100元、记3分的处罚。宁波中山路被确定为交通秩序严管路、样板路,大整治启动后,宁波交警对中山路违法停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实行常态严管,之后支队迅速推广中山路严管经验,在全市部署100条严管道路。

  日前,省公安厅组织暗访组对109条省级严管路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机动车守法率达97.6%、非机动车守法率达82.9%、行人守法率达87.8%,比整治前有明显提升。

  聚合力

  社会共参与

  “一创一治”启动以来,交通协管员、文明交通志愿者组织在浙江遍地开花。每个人都是交通参与者,每个部门、行业、单位和社区都是交通秩序的管理者,在此次交通大整治中,社会“叠加”管理的共治效应突显。

  在省商务厅,记者看到一份“安全共治管理”报告:“城市工程和渣土运输车辆、危险品和化学品车辆与散装水泥、混凝土运输车辆一样,都是使用单一、事故频发的高危车辆,亟须加强管理。如果将‘互联网+安全共治管理’模式推广应用到浙江甚至全国三大高危车辆,将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散装水泥混凝土车由于车身重、重心高、视觉盲区多,极易发生交通事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省商务厅联合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在每辆散装水泥混凝土车上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和右转弯盲区音视频提醒设备,极大减少了交通死亡事故。

  为严厉查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省公安厅还出台了八项常态化严管措施,避免“运动式”,防止“一阵风”,力争管出规矩、管出秩序、管出安全。 (浙江在线记者 万笑影 李攀)

编辑: 谢梦洁
关键词: 交通事故;治理

浙江人幸福背后是他们在做这事 解码平安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