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三门10月25日消息(记者 魏炜)提到浙江三门,人们就能想起鲜甜可口的青蟹。走进台州三门涛头村,这里的几千亩海塘成方连片,波光粼粼,从空中往下看,蔚为壮观。而在这海塘底下,就藏着涛头村的致富秘诀。

三门青蟹养殖塘(央广网发 三门县宣传部供图)

涛头村是当地的养殖大村,全村600多户90%以上村民从事海水养殖业,全村共有养殖塘4000多亩。2020年渔业产值1.8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6万元。2020年涛头村被农业部推介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就是这响当当的亿元村,谁曾想到,因为20多年前的一场台风,这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1997年8月18日,一场百年罕见的超强台风正面袭击了三门,海水倒灌,村庄、田地一片汪洋,村民耕种颗粒无收。更令人痛心的是,海水退去,但农田、棉花地、橘子园等因盐碱度太高,三年内都没法耕种,直接损失达几十亿元。

穷则思变,涛头人一改以往的传统耕作方式,在全县率先开展“种改养”模式,县内养殖面积迅速扩大,大力发展以青蟹为主导的海水养殖业,挖河道、清淤泥,再把青蟹、血蛤、小白虾、蛏子等小海鲜进行混养,并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入农业生产,建立销售网络,形成完整的养殖产业链,把小海鲜卖到了全国各地。如今,“三门青蟹”成了金名片,“三门小海鲜”打出了知名度。

三门青蟹名满天下 (央广网发 三门县宣传部供图)

但随着养殖业的蓬勃发展,涛头村出现了“人多塘少”的难题,养殖塘供不应求,投入成本也越来越高,很多村民拿不到海塘,养殖规模无法更好地扩大。

“农行资金的投入,让涛头村第二次腾飞有了更大的空间!”三门涛头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林后宜告诉记者。作为涛头村青蟹养殖的领头人,林后宜对金融支持农户养殖颇有感触,“每年的4月份,是养殖资金投入最大的时候,以一口养殖塘25亩水域所需投入的青蟹苗、血蛤苗等成本,一次性就需要支付16万元左右,很多养殖户这时青黄不接,心里着急。”

“农行贷款的利息低,月息不超过4厘,降低了我的资金压力。”涛头村养殖户林后招是农户小额贷款的第一批受益者,2014年林后招第一次在农行三门支行贷款20万元,让他渡过了难关。

涛头村村民盖起了新房(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据了解,农行三门支行对涛头村的批量信贷支持始于2009年,以农户贷款支持该村农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起步,到2013年,涛头村成为农行三门支行首家“农村金融自治村”。2014年与该村的浙江锯缘青蟹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授信400万元。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已发放农户小额贷款4.24亿元,有效“贷”动了三门农民致富增收和乡村振兴。

在村书记林后宜眼里,村庄要持续发展,村民要持续致富,不能只靠眼前这几片养殖塘,“涛头村的养殖塘是稀缺资源,我们的新希望在海外。” 林后宜说。

近几年,受到土地、气候等因素影响,养殖业发展遇到瓶颈,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越来越多中国农民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走向海外,跨国养殖。林后宜说,这又是一次新机遇。

三门青蟹养殖塘(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2014年9月开始,林后宜带着养殖户、“土专家”、投资人,先后10多次赴马来西亚、泰国、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等国考察,依据土地性质、承包成本和气候条件等选择试养地点。2016年,林后宜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租下3000亩滩涂,进行青蟹的跨国试养。

当时,到国外做规模养殖在三门县乃至浙江都是首例,涛头村同样面临着运营模式、启动资金等方面的难题。“了解情况后,我们积极对接,协同该村查找政策、筛选项目、调查市场,帮助村民出谋划策,最后为该村首批走出国门养青蟹的农户每户发放50万元左右的贷款,为涛头村圆梦做大做强多方出力。”农行三门支行行长王萍茜说。同时,该行启动信贷服务绿色通道,将“流动银行”搬到涛头村委会,持续开展送贷下乡,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300多户2500万元农户小额贷款发放,有效解决村民资金瓶颈。

涛头村风光(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让人欣喜的是,涛头村人的海外养殖第二年就见到了成效。2017年,首批青蟹在当地以每公斤140元的价格上市。林后宜告诉记者:“目前,雪兰莪州养殖的青蟹售价每公斤约160元,除了马来西亚当地市场,主要销售到上海、温州等地,一般3天就往国内发货一次,可以与国内的上市时间形成错峰。”

今年5月,涛头村成为三门支行首批深耕乡村合作村。如今,针对三门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新常态,农行三门支行还创新推出“青蟹贷”,开展饵料、养殖、销售等青蟹整个产业链营销,以广覆盖、低成本有效解决蟹农蟹商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得到贷款支持,我们走出国门做规模养殖的底气和信心更加足了。”林后宜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俞安懿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