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惠州1月19日消息(记者郑睿) 现在很流行一个说法——“回不去的农村,回不去的乡愁。”有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却让“乡愁”不再遥远。步入村中,一幢幢房子依稀可见当年古朴的样貌;两侧的壁画或可爱或充满正能量;各式协会遍布村里各个角落……很难想象,这里当年连摩的师傅都不愿轻易前来。

  观背村背靠东江,坐落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中部,是个不折不扣的城中村,便捷的交通路网通达穗、深、莞、惠。如今的观背村凭借交通优势和自身特色,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串珠成线,打造“文化部落”

  “不积跬步,无以成江海。”观背村旧貌换新颜的开端也有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一亩三分地”。2015年,观背村原第一书记陈湘租用1间老房,用18天,找到3个做艺术的朋友,花2万块钱装修,村中第一个可供艺术团体落脚的平台就初步打造成了。

  

  老房改造而成的“一亩三分地”(央广网记者郑睿 摄)

  截至目前,共有美术家协会、葫芦丝协会、武术协会等62家协会、文化团地入驻观背村。 

  周惠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书画研究会理事,现任教于广东文艺学院。他和美术家协会被第一批引进观背村,也参与村中大量壁画的绘制,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着“文化部落”。如今,观背村的景色也给予周惠康及他的学生很多创作灵感,形成了良性互动。

  

  村中的文化长廊(央广网记者郑睿 摄)

  早些年,有着音乐梦想的彭捷,来到文化部落玩些音乐、经营音响生意。如今,已是观背文化部落公司的总经理,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初衷就是“给所有人看一下,原来农村也可以这样玩”。 

  新农村的新思想、新思路

  陈湘曾经和村干部说:“你开好车我不觉得你牛,但你带动全村开好车我就觉得你牛。”陈湘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需要新思路,拒绝等、要、靠,启动村干部内在的“发动机”。

  

  讲习所(央广网记者郑睿 摄)

  观背村修路之初,陈湘带领村干部每人发动村中6人参与建设,形成了“1+1”的村民合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道路建设的资金困难,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如今,观背村主动创新,积极引进社会资金、人才,像拼拼图一样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化部落”。

  培植品牌,守望乡魂

  观背村的发展不是偶然,而是提供了一种靠“内生力”发展的有益模式。

  武术协会的引进,增强了观背村乃至周边地区年轻人的身体素质;正在建设的公益书吧也将为观背村后代提供更好的学习场所和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后代和谁在一起。”陈湘说。

  

  文化部落内挂有音响唱片元素的装饰品(央广网记者郑睿 摄)

  观背村未来将结合自身历史,积极统筹协调已引进的各协会、文化团体等,培植品牌,打造5A级乡村。“农村的老房子拆了其实就一文不值了,但是农村有农村的魂的。我们要用农村的魂加入一些自己的元素进去,还是可以演绎出一些精彩的。”彭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