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在北京启动。据媒体报道,活动期间,农业农村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拼多多共同举办多场线上线下联动的大型活动。当日直播活动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视频方式参与其中。

  其实前不久,袁隆平刚刚度过90岁生日。在这场直播中,这位新晋“90后”深情呼吁更多“90后”年轻人投身农业。袁隆平说,“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个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国之根本,民之命脉。然而今天的年轻人,虽然不乏有抱负感、科技感的“新农人”,但是真正愿意把农业当成“饭碗”的比例并不高。因此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袁隆平说过这样一番话: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中国几十年来在农业科技上没有重大突破,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搞农业生产了,中国的农民都是“妇老”农民。袁老焦虑之心,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8月,习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今年5月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时指出,“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手中有粮”,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它至少包含了两个方面:厉行节约,制止粮食浪费;重视农业,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而农业生产,只有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彻底转型,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也才能有粮食增长的可持续性。

  尽管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农业生产,已经具有现代科技元素,比如,拼多多等新出现的电商已经成为了农产品上行的第一平台,但是农业的生产方式本身与现代物流、现代销售等相比,科技含量依然倒挂,与年轻人把农村当成“广阔天地”、把农业当成“饭碗”的愿望还不匹配。

  放眼国内,这些年,随着高科技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以人力为主的农业劳动场景不断得到改观。尤其是,一批地方、企业开始运用先进技术探索出本土化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一些年轻人也放弃了城市里的生活,回到老家成为新农人。

  参加直播的陕西平利县“多多农园”带头人王秀梅,正是回乡从事农业的典型。多多农园,是拼多多在云南保山发起的一种扶贫模式,通过电商+合作社的模式,将贫困农户联结起来,在拿到拼多多捐助的52万元启动资金后,31岁的王秀梅和51户贫困户联合成立了多多农园合作社,通过直播带货,将农民们的产品在拼多多卖到了养生茶类目好评榜的第一位。据媒体报道,山东济宁的周晴晴也是一名90后年轻人。她原本是一名工作在北京的城市“白领”,但为了实现父亲的蘑菇梦,她回到老家当起了“菌二代”。

  像王秀梅、周晴晴这样的年轻创业者不在少数,她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农村脱离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在@央视新闻的直播中,王秀梅就说,大学毕业后正是受袁隆平影响回乡创业,利用电商帮助当地老乡卖茶脱贫。而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平台就带动了近9万名新农人返乡。

  毫无疑问,现代农业召唤更多的年轻人热情投入、投身,需要有情怀与使命的驱动,同样需要引导年轻人将科技属性的优势、科技研究的方向,吸引到现代农业中来。需要更多的地方政府、电商平台,乃至更多的社会机构挺身站出来,为新农业、新农村、新农人搭建更加广阔的现代化舞台,为年轻人投身农业构建理想与现实的平台,共同撬动并激发中国农业产业、农业市场从传统迈向全面现代化的活力。

  互联网基本完成了中国农业消费的平台构建,如果新科技能够全面赋能中国的新农业,那么等于是赋能了中国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愿意成为新型农民,并且能够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大有收获。(特约评论员 刘雪松)

  (注:本网评论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