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提出“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决策部署15周年的日子。15年来,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具体事项入手,围绕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十个方面重点领域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长效机制,为全国民生建设创造了成功经验。

  15年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望,施政所向”,浙江为民办实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切实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到去年底,光省一级通过每年办十件实事,就累计实施了126项重大民生实事工程;今年一年,省、市、县三级推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就有1085项。办实事的项目越来越贴近百姓所呼、所需,从就业再就业、医疗卫生、城乡住房到推进城市治堵、加大雾霾治理,再到加快电商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等,件件桩桩,无不关乎百姓切身利益。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15年持之以恒为民办实事,浙江民生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各省首位,收入倍差始终列于省区最低,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可及性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充实,城乡居民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满意度年年提高,2018年达到了95.5%。

  浙江省为民办实事取得累累硕果,关键是建立健全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通过长效机制,将党和政府最基础、最重要,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看重的民生工作落到了实处。15年来,浙江始终着力加强为民办实事民情反映、民主决策、责任落实、投入保障、督查考评五大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保障措施。

  在民情反映机制上,建立民生实事项目库,每年年初通过媒体广泛征集、公示为民办实事项目;

  在民主决策机制上,实施实事项目由民作主,全面推行市县乡三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把民生实事项目的决定权、监督权交给人大代表,形成“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的机制,大大提升重大公共决策的民生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

  在责任落实机制上,建立省、市、县、乡各级通过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民生实事项目的任务和工作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体到人的责任体系;

  在投入保障机制上,政府坚持将民生领域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重点,连续15年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项目,民生项目支出额年均增长16.2%,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实事项目建设;

  在督查考评机制上,做到“政府做百姓评”,把督查考评权交给百姓,让老百姓做考官,群众现在可以通过放置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点的二维码,直接评议项目满意度。为民办实事完成情况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评定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办实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时代民生关切的变化、升级,浙江省提出要从“实效”“长效”上下功夫,进一步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再发力,既做好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等基础性民生重点的提升质量,又解决好垃圾分类、老小区加装电梯等“关键小事”;强化实事办实再发力,确保民生实事做一件成一件;完善长效机制再发力,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平台赋权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再发力,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个领域的改革,特别要创新人性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群众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推动群众实现办事更方便,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促更好发展、惠更多民生。(央广评论员  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