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金融业璀璨放光,积极创新,勇立潮头。

1984年11月,人民银行、工商银行正式分设,直至2018年10月,浙江省内基本形成了崭新的“一行三局“的金融监管格局。四十余载春秋,浙江金融业大事好事不断,持续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业对外开放成绩不断攀升,农村信用社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民营、中小企业上市全国领先。

2003年,浙江产权交易所成立,浙江开始着力推进地方金融交易平台建设。2004年4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此后近二十年来,浙江农信系统改革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8月,唯一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浙商银行正式开业。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并发布《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我国绿色金融进入全新的时代。

2021年,浙江省政府发布《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围绕服务新发展格局,基本建成高端资源集聚的金融服务战略支点、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金融要素配置枢纽,打造金融高质量发展强省和区域金融现代治理先行示范省。

2022年3月18日,央行、证监会等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杭州市建设国内现代科创金融体系实践窗口和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带动嘉兴市争创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和科创金融一体化服务基地。

4月14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到浙江银保监局调研数字化改革工作时强调,浙江银保监局要围绕加快探索构建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一体推进数字化改革和金融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融资畅通工程,聚焦用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推动金融服务流程再造、模式重构、制度重塑,推动金融资源更优配置,推动金融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汇聚浙江金融力量,发挥浙江金融优势,以金融向上向善的力量,共同承担起服务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责任,让共富创新举措在浙江金融领域遍地开花。

央广网杭州5月10日消息(记者 魏炜 尚天宇 见习记者 姜頔 通讯员 戚颖颖)4月18日,浙江省深化农信社改革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推进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省长王浩共同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揭牌,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向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小龙颁发《金融许可证》。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在浙江落地,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再次启动。从此,已运转18年的浙江省农信联社更名为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银行身份,成为了“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成员行的行业管理银行和联合服务银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就越是需要坚定信心,矢志不渝。近日,央广网记者走进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回顾浙江农信70年发展历程;探究从“草根金融”到“标杆银行”,农商行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探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商行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计划,农商行将如何“走农信自己的路。”今天推出系列报道第一篇:《吹响改革第一声,一张蓝图绘到底》。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总部大楼(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不忘来时路 方知向何行

不忘来路,始知归处。农村信用社最初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运动。在浙江,1924年,共产党人组织成立的浙江省萧山县衙前农民协会,创立了全国第一个革命金融机构——衙前农村信用合作社。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生产、供销、信用三大合作化运动之一,农村信用社试点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1952年10月,在中共宁波地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宁波支行的指导下,浙江省慈溪县南山乡(现属余姚市)的247户农户用卖柴、卖鸡蛋换来的钱,凑拢了283元股金,创办了新中国浙江省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南山乡信用社。

从最初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到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再到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几经变革,走过艰难曲折的改革发展历程。但无论管理体制怎么改,农村信用社始终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成立之初,农村信用社主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排除了当时农村高利贷对农民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诞生了众多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农村信用社为这些企业提供了创业之初的资金支持。比如,早在1969年,萧山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就从当地信用社获得了第一笔社队企业贷款15万元,之后在农机厂发展历程中关键节点上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鼎力支持。改革开放后这家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浙江民营企业中排名前列的万向集团。这样的例子在浙江数不胜数。可以说,绝大多数知名的浙商企业,都是从农村信用社获得了创业的“第一口水”。

辖内慈溪农商银行员工走访辖内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生产销售情况和资金需求(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世纪之交的2000年,和其他国有银行一样,农村信用社也面临体制改革何去何从的问题。当时中央对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职能定位、经营方向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3〕15号文),启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交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浙江是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

2004年4月18日,浙江省农信联社成立。浙江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信社改革的大原则,特别是在许多事关农信社改革发展方向的关键节点上,成为农信社的坚强后盾,进一步激励着浙江农信沿着既定方针坚定前行。

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带领全系统坚定支农支小天职和宗旨,实现从底子薄、基础弱的“草根金融”到规模大、覆盖广、服务优、体系全的“标杆银行”的精彩蝶变,成为地方金融排头兵、农村金融主力军、普惠金融引领者,被誉为做业务最实、与民企最亲、离百姓最近的“三最”银行。

辖内浦江农商银行为茶农提供贷款支持100万元,开展党建共建·助农采茶志愿服务活动,助力解决茶园“用工荒难题”(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守正创新 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的“变”与“不变”

这18年,浙江省农信联社坚持“姓农、姓小、姓土”核心定位,走出一条“小而美、小而优、小而强”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服务挺在最前面,做了大量短期看投入大、见效慢,但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例如,从2008年起连续14年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2013年率先全国实施普惠金融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基本构建了“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2018年起又实施“5年新增5000亿贷款”计划并提前2年完成,全面担当起“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的责任。得益于以浙江农信为主的金融机构共同努力,浙江普惠金融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辖内路桥农商银行全力保障春耕春种资金需求及时到位,村村配备共富专员,制定走访服务清单,全面开展“红色数智金融助富”大走访2.0活动(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这18年,浙江省农信联社坚持健全省县两级“小法人、大平台”管理服务体系,走出一条保持全系统体系完整的高效运行道路。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全省法人农信机构一家都没有减少,反而从81家增加到82家,确保每个县域都有一家自己的银行。充分发挥小法人机制灵活、决策链短、地缘人缘关系紧密、产品服务更接地气等独特优势,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理财资管、“总对总”合作等省级服务大平台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小法人、大平台”模式。存、贷款分别于2010年、2014年跃居全省第一且领先优势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3月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为33809亿元、25838亿元。浙江省农信联社连续多年在银保监会履职评价中名列前茅。

这18年,浙江省农信联社坚持完善“党的领导、员工为本、法人治理”有机统一的治理体系,走出一条行稳致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紧盯风险背后“人”的问题,坚持党管干部,以极强的定力和耐心抓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把好选人用人关、素质提升关、监督管理关。成功经受住历史包袱和“两链”风险等严峻考验。截至2021年末,不良贷款率为0.81%,在全国25家省级联社中最低,也低于绝大部分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14.67%,拨备覆盖率523%,高风险法人农信机构数为零。

前进过程中,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不断总结浙江农信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牢牢把握“变”与“不变”,在坚持守正创新中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年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浙江农信走出的这条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具有浙江特色、符合农信实际。背后深层次的逻辑在于,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全面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始终不忘农信的红色血脉和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县域法人定位和全系统体系完整,始终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始终弘扬农信奋斗者精神。近年来,浙江农信成为全国农信公认的标杆,争相学习的对象。全国20余家省级联社多次到浙江农信学习交流,部分省级联社和农商银行还组织全系统高管人员和年轻干部到浙江农信开展培训和挂职交流,期望复制推广浙江经验。

群众利益无小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小龙接受央广网专访(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摄)

“做业务最实,离百姓最近”,是王小龙反复提及的心愿与目标。社会效益优先,不以经济效益第一为原则,从实从细将对广大基层群众的关怀落到实处,这体现着农商行的情怀与温度。利民、惠民、富民,踏实、务实,下沉,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扛起服务大局的责任与担当。十九大报告将“治理有效”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这为始终牢记服务“三农”、全心全意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农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2021年是全省农信系统连续第13年开展“走千访万”活动,截至2022年4月底,全系统干部员工累计走访企业169.36万户和农户2959.92万户,实现“百行进万企,走进农村千家万户”,力求“一户也不能少”。全行上下大力开展的普惠大走访,无疑是最接地气的举措,是农信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海岛、乡村,浙江农信是唯一的金融守望者。从2015年开始,当时的浙江省农信联社在全省两万余家金融便民服务点的基础上,在全省推出集金融、电商、物流、民生、政务服务五位一体的“丰收驿站”服务模式,搭建了线下智能化服务渠道、线上综合化服务生态圈。深化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深度融入社会治理,丰收驿站成为了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

辖内柯城农商银行丰收驿站进驻未来社区服务中心,联合社区打造“民生服务零距离”模式(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一直以来,农村信用工程在浙江全面推行,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创新推出“道德贷款”等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融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环境优化、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等方方面面,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农信联社还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十四五”期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和《浙江农信金融助力26县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计划到2025年分别新增投入8000亿元和2000亿元信贷资金助推共同富裕、服务浙江山区26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浙江农信要全力以赴支持地方党委政府的抗疫行动。”疫情当下,浙江农信全系统助力疫情防控,积极对接满足特殊时期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助力实体经济经营者能够温暖度过“寒冬”。

客户在辖内平湖农商银行丰收驿站办理业务(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展望未来,勇立潮头。浙江农信70年的历程,从“草根金融”到“标杆银行”,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改制不改性,改名不改心。2022年,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以新身份启航,虽有不可回避的困惑,但大方向是清晰的,就像王小龙反复强调的,“农商行要沿着科学的路子去走,坚持必须坚持的,改变必须改变的,走农信自己的路。”

王小龙表示,以深化农信社改革为契机,新生的浙江农商联合银行将进一步优化行业管理机制,管好方向,管好风险;坚持守正创新、接续奋斗,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进一步赋能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深化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和全国一流社区银行体系建设,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一步厘清省县两级法人职责边界,加强县域法人机构“四自”能力建设,逐步建成“统分结合、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稳健安全”的全国一流社区银行体系;大力支持农业农村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总策划:夏倩

统筹:魏炜

记者:尚天宇 姜頔

编辑:尚天宇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