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宁波6月10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实习生郑蓉 通讯员尹莹棋 朱海波)10日上午,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针对暑期高发频发的溺水事故开展水域系列实验围绕自救他救、水中浮力、水中危险等要素逐一展开。

 


  实验在一个直径1.6米、高1米的水桶中进行,志愿者们在水中分别摆出“踩水”与“仰漂”的姿势,通过测量比较这两个姿势所需的浮力大小来观察什么姿势最适合溺水自救或等待他人救援结果表明,溺水时保持“仰漂”的姿势更节省体力,也更方便自救。“人一掉进水里,本能反应是挣扎,可是挣扎不仅会消耗体力,反复扑腾更会沉入水底,如果大家不小心掉水里要即刻保持冷静,尽可能保持仰漂的姿势,让面部露出水面换气来进行自救或等待他人救援。”宁波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一站副站长朱一凡表示。

  会游泳的人下水施救究竟需要多大的“能力”?实验来到了河边,水域救援专业工作人员首先通过示范让大家直观看到,只有在水中不断“踩水”并且双手举起,身体露出水面的部分越多,下水施救的能力才越强。随后,两名成年志愿者在保护下分别进入河中,在水中不停地用力“踩水”,可是只有头露出了水面并且勉强只有一只手举了起来,这种情况下,想要下水救别人是很危险的,甚至有可能发生“双溺”的悲剧。“结果很直观,救援能力是因人而异的,救援人员救援的时候,要保证两人同时保持立姿所需的浮力,救援才可能成功。”

       此外,实验还对激流救生衣、10L的矿泉水瓶等器材进行了试验。“除了专业的救生衣之外,一些大容量的矿泉水瓶也能派上用场,但是会游泳的人要量力而行,视自身能力下水施救。”

  除了学会自救,学会辨别水中的危险也很重要。在这次实验中,还模拟了“吸力”危险和“失温”危险。“失温是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溺水除了体力不支,还会有失温的危险,大家要重视。”


  据介绍,溺水救援时,按伸、抛、划、游四种顺序,优先考虑,伸出有一定长度的物体像竹竿等,把落水者救回来。在没能很好地实施这种救助手段的时候,考虑“抛”,抛去身边大浮力物品给被救者,让被救者抱住浮力物品,实在没办法才考虑划和游。

  “水域救援的黄金时间是5分钟,救援人员5分钟内其实很难到达现场。要想尽办法增加溺水者的生存时间,只要人的脸部能浮出水面、保持呼吸就有获救希望。”在场的水域救援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