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杭州9月17日消息(记者陈瑜艳 任磊萍 曹文君 浙江台张秀青 余杭台朱云岚 李媛婷)清康熙《临安县志》记载:“治东十五里,林木青翠,独冠群山。”青山村据此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竹木葱郁,小桥流水人家,恬淡静谧幽深,距杭州主城区50公里,要不是一对年轻跨国夫妻的到来,真可能会慢慢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张雷和他的伙伴们在对这个小山村的解构和重塑中,找寻着文化的根脉,架构起现代与历史的桥梁,展示出中华文化联通世界的强大生命张力。

  如今,这座有着桃源仙境般美丽乡野的小山村,渐渐展现在世界面前,传递着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文化和含蓄包容的根脉情怀,古老村庄在人与自然、文化的融合中走向未来。

  
  融设计图书馆外观(央广网发 受访者提供)

  

  融设计图书馆内部(央广网记者 曹文君 摄)

  融,因山水而聚

  8月的杭州,刚出梅雨季,盛夏悄然来临,群山环绕下的青山村却在一片葱茏的隐逸中逃离了夏日的酷热。

  张雷和青山村的故事,起源于这里的山水。2015年,公益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将青山村龙坞水库定为我国第一个小水源地保护项目,张雷因此受邀来这里教授村民手工技艺,帮助他们摆脱仅靠竹子为生的困境,从而缓解水源污染的状态。三年后,在众多环保志愿者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曾经污染严重的龙坞水库水质从三类变为一类,方圆百里的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青山村的美“破茧而出”。也是这三年,让张雷爱上了青山的山水,他的设计理念渐渐和青山村的自然生态、传统文化融合在了一起。他说,“人本就来源于自然,我认为我应该回到乡村,因为回到乡村,我可以站在祖先的肩膀上去思考未来的设计,因为山水影响生活方式,影响制造方法,影响我们的设计。”

  2018年,张雷和他的团队将中国第一家研究和传承传统材料的“融设计图书馆”搬进了青山村。他们对村里废弃的旧礼堂进行了保护性改造,60年代的木结构夯土建筑内用现代方式陈列了上千种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百位设计师捐赠的书籍和来自不同国家的设计新作,张雷说,希望这里正在发生的新老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可以让中国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

  

  德国设计师Chris和团队成员王幸泽(央广网记者 曹文君 摄)

  融,因文化而变

  图书馆建成后,张雷和伙伴们每年会面向全球设计师举办一个主题设计展,邀请约十个国家的设计师驻场创作,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陆续来到了村里,研究材料、寻找灵感、与有手艺的村民进行联合创作。他们用村里编竹篓的方法编各种灯饰,用蚕丝做成花瓶,不少作品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德国设计师Chris说,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让他爱上了青山村。“中国传统材料、手工艺术激发了我的设计灵感。将融合创作传播给世界,这是我的使命。”

  “融设计图书馆”的集聚效应吸引了近40位国内外顶尖设计师来到青山村,他们租住在村民的家中,教授手工艺。在张雷的带动下,当地村民参与到了竹编、竹刻、金属编织、榫卯等工艺品制作,不仅解决了本地劳动力闲散的问题,也让村民重拾了对传统工艺的信心。

  

  正在工作中的张雷(央广网记者 曹文君 摄)

  村里的手工艺人俞才根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在他的竹制品加工厂里忙活。2017年开始,俞才根在新认的“洋师傅”——26岁的美国设计师戴斯的指导下,开始丢掉沿用多年的模具,给竹风铃添加手绘设计,一朵“祥云”让俞才根风铃的年出口销量翻了一番,增长到了100万,慕名找他定制竹制品的人络绎不绝。作为村里竹制品编织高手,俞才根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天天和外国顶尖设计师讨论手工艺制作,他欣喜地看到年轻时尚的设计理念给传统手工艺带来的改变。

  同样,青山村的传统手工艺也让年轻设计师们为之迷恋。张雷的妻子约瓦娜来自塞尔维亚,也是品物流形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之一。她说:“这些传统手工艺是我们艺术设计的源头,对于我们设计师而言,这是当代艺术最基础的养分。”绚丽的晚霞、青翠的山林、朴实的乡村生活,无处不在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让他们选择这里、留在这里。

  与传统融合的设计,对于年轻的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高级的时尚。约瓦娜喜欢穿着手工缝制的布鞋在村内散步,和丈夫张雷一起共度浪漫的晚餐,“这种将手工艺和生活混合、交叉的方式,我觉得非常有趣。我的时尚风格是一种来自于本地的时尚。”

  

  融设计图书馆陈列了上千种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央广网发 张延 摄)

  

  融,因聚合而兴

  青山村是个有着2600多人的传统村落,村民以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毛竹和水稻种植。单一的产业使得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空心化现象严重。

  “融设计图书馆”开放后,每年吸引访客近2万人,带动了村里的文旅产业发展,青山村从那个让年轻人逃离的“空心村”,逐渐变成了匠人汇集的“潮流村”。

  2019年10月,青山村被杭州市余杭区正式确定为“未来乡村实验区”,张雷又有了一个新身份“青山村未来乡村设计总监”。他和小伙伴一起以“新村民”身份加入“未来乡村联合工作坊”,合力为青山村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会每天组织村民一起夜跑,会在端午举办龙舟赛,会和村民一起进行手工艺创作,为村庄带来绿色收入。张雷说,他觉得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一个青山村村民。

  

  张雷接受记者的采访(央广网记者 曹文君 摄)

  同年成立的“青山同心荟”,是杭州市首个以村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分会。张雷担任了“同心荟”的副会长。“青山同心荟”由入驻青山村的20名高端人才以及海归精英群体组成,涵盖了民宿、农家乐、文创等各类产业的创业者与经营者。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张雷和会员们都会定期参与和建言献策,他们还利用自身资源,为青山村美丽乡村的设计与建设、文化传承与构建、基层治理与共建贡献力量。

  

  张雷一家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新村民”张雷现在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背着自己未满周岁的宝宝在青山村的山谷和竹林间跑步和散步,他和妻子在村里租了一栋上世纪80年代建的老式夯土房,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改造。张雷说,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他真正的理想是可以安心在乡村工作40年,和青山村一起守望未来。

  青山村目前正在打造全国首个生态设计文化村落,因山水而聚,因文化而变,因融合而兴,良好的生态、多元的文化、青春的驻守让这座小村庄焕发着独有的魅力,描绘着未来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