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绍兴文创大走廊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正式出炉,标志着绍兴文创大走廊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以“重塑城市文化体系”为抓手,绍兴梳理和整合全市域的文化资源,把散落的文化瑰宝“串珠成链”,一张文化产业发展的崭新蓝图在古越大地徐徐展开。

“三年来,绍兴文创大走廊充分发挥了强磁场、孵化器和连接器的作用,开启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时代。”在市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应锋看来,绍兴文创大走廊串联起全市文脉,使黄酒、书法、戏剧、青瓷等文化种子集聚发展,并融入时尚因子。同时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诗路文化带等实现互通互联,“它把绍兴文化资源的厚度转换为文化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升了绍兴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版图中的地位。”

系统谋划,政府搭台文化唱戏

文化产业能够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离不开背后的顶层设计。

文创大走廊的规划,是对全市域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安排,其核心是“一廊三带”建设。“一廊”即绍兴文创大走廊,“三带”即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浙东运河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立足不同特色产业和文化优势,“一廊三带”将各区域科学分工,一个呈“π”字形的文态格局在绍兴的城市版图上显现。

浙东唐诗之路

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设计把文化资源紧密串联,连点成片织线成网,这样的构想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在布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上的大思路和大手笔。精心谋划、系统推进,一系列务实举措纷纷落地。

成立文创大走廊工作专班,专人专职负责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组织协调、督查考核。通过专班化运作、精细化管理,使服务更加高效。

编制文创大走廊概念性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制定文创大走廊三年行动计划、三大文化带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十四五”文化产业规划三年行动计划等,明确目标定位,方向路径更加清晰。

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3年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近3亿元;先后两次出台疫情定向补助政策,如今年政策包含对影院每块银幕补助1.2万元等系列内容,已惠及文化经营主体和影院、书店近800家;完成文化产业政策“最优颗粒度”梳理及数字化改造,实现100%线上兑现。通过不断修订完善,政策的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广。

加大文化企业培育力度,开展重点企业优质服务专项行动,新获评省重点文化企业3家、省成长性文化企业32家;全力培育规上企业,扎实推进文化企业“小升规”专项竞赛活动;大力扶持小微企业,深化文化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市首家文创特色银行正式营业……

以规划为引领、政策为导向、服务为支撑,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平台赋能,项目建设多点开花

今年2月,绍兴市27个涉及全域旅游、休闲娱乐、美丽乡村等领域的重点文旅项目集中开工,其中23个重大项目参加了省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这意味着在绍兴文创大走廊的体系框架之下,新时代文化绍兴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

西施故里“一江两岸”文化旅游项目效果图

如果说文创大走廊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脉,那么项目建设便是枝叶,只有枝繁叶茂,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三年来,依托文创大走廊这一高能级平台,标志性文化项目以星火燎原之势蔓延生长。

在浙东运河(绍兴段)北岸,一幢幢黑、白、烟灰三色相间的仿古建筑整齐排列着,这就是总投资近15亿元、占地面积329亩的浙东运河文化园,其中主博物馆区域已完成主体部分施工,以飞檐尖顶为特色的建筑群格外醒目。

聚焦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2019年我市决策实施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建设工程,该项目被列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标志性项目,争取到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央预算内资金8000万元。其集文博、文创、文旅三大功能区域于一体,总建筑面积达12.4万平方米。随着建设的高效推进,这里已成为绍兴新的窗口和标杆。

浙东运河文化园项目是我市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文化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新博物馆、美术馆、民间博物馆建设进展顺利,名人馆、师爷馆、徐渭艺术馆建成开放,阳明故里综合保护、书圣故里整体开发等项目加快建设,千年古城正焕发青春活力。

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立足“一廊三带”的文脉格局,大批重量级的文化项目被成功引入,黄酒小镇等重点招引项目快速推进,中南兰亭旷谷、华昌铜矿主题文旅项目等已完成签约。

实施项目143个、建成项目64个,完成投资483亿元——短短三年,文化产业“百项千亿”工程成绩亮眼,一个个数字见证着铿锵步伐,也见证着我市奋力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信心和决心。

要素集聚,跨界融合走实走深

“深化跨界融合,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求突破攀高峰。”在不久前市委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盛阅春对努力创造新时代绍兴文化新的高峰作出了全面部署,“跨界融合”成为关键词之一。

推动文化元素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使文化成为绍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成为未来绍兴城市发展的新动能,这是跨界融合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近年来,我市加快文化产业要素集聚,把传统文化的符号和理念融入各产业,在创意、设计、研发、品牌等要素中增加文化元素,推动构建时尚智造链、养生休闲链、国学文化链、水乡民俗链、特色工艺链五大文创产业链群,越来越多创意化、时尚化、个性化的文化创意产品问世,形成了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凯特针织有限公司在袜子图案设计中增添文化元素,将《水浒传》中的108将人物织在袜子上,这一设计获得2020年全国袜业红星奖评比二等奖;达利丝绸设计的床品、服饰等大多由新昌的山水文化等资源衍生而来,极具本土文化特色;市文化旅游集团依托徐渭名人IP,新开发设计了茶具、雨伞、T恤、围巾等实用性文创产品,引来众多游客追捧。

创意产品层出不穷,“文化+”新业态浪潮迭起。迎恩门风情水街以历史文化和旅游休闲为核心,打造集创意、文化、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大型特色城市综合体,成为文商旅融合的重要平台;“夜鲁镇”入选第一批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点燃市民消费热情;浙江第一座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诗e柯桥”开门纳客,运用数字技术,让诗词等文化元素“活”了起来。深化文旅融合,我市成功入选2021研学旅行十大热门城市名单。

借助文化创意撬动,传统产业企业发展有了新路径,诸如金德隆文创园、轻纺城广告创意园等文创集聚区接续涌现。近年来,全市新获评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2个、省文化创意街区5个,文创集聚区影响力与日俱增,推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节会为媒,文化名片大放异彩

这段时间,城市宣传片《名城绍兴 越来越好》重磅亮相央视,画面呈现兰亭、阳明洞天、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景点及大禹、勾践、乌篷、黄酒等最具辨识度的绍兴符号,向世界展示千年古城的历史底蕴和发展底气。

开放怀抱,让各类节会活动为文化资源代言,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的“朋友圈”,这是以文化赋能发展的必然之举。

节会造势。每年高质量举办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阳明心学大会;创新举办徐渭诞辰500周年、鲁迅诞辰140周年等纪念活动,“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观展人次超19万,30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来绍创作采风;举办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绍兴活动年”,开展“越系列”100余项活动,实现文都城市文化交流常态化。通过节会活动,弘扬古越文化、运河文化、诗路文化、名人文化等特色文化,不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两张“金名片”。

活动助推。聚力产业活动,连续两年高规格举办全市文化产业大会,举办“创·越潮”文创展,全面展示“文化赋能·融合发展”成果;着眼创意活动,与红点设计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推进黄酒、文旅、中医药等系列共创计划,首届人民文创国际创意大赛、红星奖设计大赛等重大创意赛事相继举办,激发创新的“源头活水”。

宣传发力。创造热点讲好绍兴故事,“抖IN绍兴”主题短视频播放量超83亿人次,领跑全国“抖IN城市”;构建“文创产品+文创人物+文创园区”的宣传体系,2021年在中央、省级媒体刊播稿件数百篇;创新形式展示文化魅力,与头部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越中诗画风雅绍兴”等主题宣传,制作城市音乐MV《寻越》,邀请国外大V拍摄Vlog并在海外传播。拓宽传播渠道,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的背景下,绍兴文创大走廊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叠加优势,成为空间交融、产业联动、功能贯穿的文化经济带和都市连绵带,助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应锋说。(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黎 欣)

编辑:魏炜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