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好的,现在时间已经接近了我们10点整,再次感谢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席强,青年作曲家 姜莹。做客今晚的《中国大舞台》,希望日后能欣赏到中央民族乐团更多的演出。各位听众和网友,请不要走开,广告之后,将播出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的精选片段。[ 2016-03-27 21:46 ]

[席强]在这里我特别要表达一下我代表中央民族乐团,也代表导演王潮歌对这个蒙牛乳业集团,特别是孙伊萍总裁的感谢之情,特别是蒙牛乳业集团作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企业他在帮助和支持民族音乐普及宣传这块确实做了大量的工作,2015年蒙牛全年总冠名支持中央民族乐团在全国的8个城市进行了巡演,今年2016年就像刚才姜莹说的蒙牛一如既往的还要支持中央民族乐团《又见国乐》在全国的10个城市进行全国巡演,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企业对这种民族文化的这种真正的支持和这种文化上的这种扶持。[ 2016-03-27 21:45 ]

[姜莹]我们今年去的10个城市跟去年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希望在祖国大地不同的城市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族音乐,去聆听观看《又见国乐》。所以我们今年的城市是合肥、兰州、青岛、广州、杭州、西安、哈尔滨、重庆、南京、福州。[ 2016-03-27 21:45 ]

[主持人]其实《又见国乐》不仅是很贴近我们的市场,贴近受众,贴近年轻的观众,同时它也和国家大的战略非常的贴合,因为去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我们专门加入《黄河》这个乐曲不仅是表达一种爱国之情,同时也是向所有当年英勇抗战这些抗战、牺牲的将士们,以及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军民们的一种致敬一种缅怀,同时像丝绸之路也是和我们一带一路的这样整个大的战略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大剧院最后一场演出的结束,王潮歌导演他专门上台说了几句话,他最后一句话印象很深,他说跟大家做个约定,2016年我们会再见面。能不能透露一下接下来我们的《又见国乐》将会走进中国哪几个城市让大家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又见到中国的经典国乐。[ 2016-03-27 21:44 ]

[席强]对的因为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他听音乐的思想境界可能也就不一样,所以我也说是各种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解读,就像我们音乐家各种不同的版本一样,你像西方的古典音乐,贝多芬的交响乐有几十个版本,每一个指挥家,每一个乐团,每个合唱团的演唱都是不一样的,包括它的录音轨迹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也是艺术上一个特殊的一个规律吧。[ 2016-03-27 21:44 ]

[主持人]还有一种就是像他说的众生喧哗当中就是唯独它寂寞孤独的那种二泉,这也是一种感觉。[ 2016-03-27 21:44 ]

[席强]我觉得音乐应该是多方面的去解读,而不是城市化的,一种模式去解读,就像西方的戏剧一样,有1千个观众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我觉得这是一个规律,就像我们中国的传统经典名曲一样,你今天从网上,从这个所有的信息平台上你去看,二泉映月也好,《春江花月夜》也好,《十面埋伏》也好,有很多版本,有各种不同的这种演奏的演奏家的呈现方式,有声乐的,有器乐的,还有什么什么戏剧化的,舞蹈的都有,我觉得艺术也是遵从这样一个规律,就是不同形式,不同的这种解读,解答方式,有不同的这种艺术上的这种反响吧,像刚才这种听众,他对《二泉映月》的这种理解就是局限在这种真正的所谓的传统音乐的这种表现模式下,在这种二泉的惠山泉下的那种意境,追求的是,但是我觉得中国的音乐,它不光是一种惠山泉下的二泉,还有那种高山流水式的那种二泉,它还有一种历史沧桑的那种感人肺腑的那种二泉。[ 2016-03-27 21:43 ]

[主持人]我们刚才谈到了很多关于《又见国乐》的一些正面评价的东西,当然我们知道每一次创新性、颠覆性的这种探索会伴随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现在我们互动平台上有一位手机用户,他就提出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二泉映月》给他的感觉应该是在这种秋凉的夜色之下是独自在清泉边看着倒映的月亮,而不该是在泉水旁仿佛一个大晚会的状态,他觉得二胡配上整个乐队的伴奏有点太闹了,姜莹怎么看,或者席强怎么看就是类型很多的不同的反馈。[ 2016-03-27 21:43 ]

[姜莹]他们唱的非常好,当时他们的家长都来了,就是非常非常的感动,觉得他们孩子跟我们一起这样的演出,他们也非常的喜欢,我相信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会给这些美国孩子在心里播种一个小小的种子,也许等他长大的时候他觉得会在他们心里发芽。[ 2016-03-27 21:42 ]

[席强]就是美国华盛顿的(育英)小学。[ 2016-03-27 21:42 ]

[姜莹]当时跟王导一起开创作会的时候,他就说你能不能弄一个就是演唱版的《鸿雁》,但是是乐手演唱,就是说这个《鸿雁》有很多版本,有什么马头琴版,大提琴版、二胡版那就太多了我们其实每个曲目都在做创新,那怎么创新呢?说你能不能用我们的乐团演奏员来唱,后来我就尝试这么去做,后来出来的效果让我自己也很感动,就是写着写着你后半段就是要更把这个民歌去升华了,不光光是一直反复,因为你知道它只有几句民歌,你要把那种天苍茫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所以要通过那种手段让它达到一个情感的高点。而且这个我们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我们去美国演出的时候我们邀请了当地的美国学校的小朋友跟我们一起演出,他们都是美国人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学校会叫中文,老师非常的认真,就排了一个月,让孩子唱中文演唱,让中文词。[ 2016-03-27 21:42 ]

[主持人]是让全世界更加从一个正面的角度去认识到中国的民间音乐原来是这样的美。我们在整个《印象国乐》最后一个段落是通过乐手的演奏和乐手的演唱的方式是把《鸿雁》这首曲子进行表达,当时在高潮部分,尤其是鸿雁向苍天那段旋律的变奏让人为之疯狂,我想问一下姜莹在创作的时候,当时是怎么想的,要把这首蒙古长调式的抒情歌曲要改的如此的恢弘和令人激情澎湃。[ 2016-03-27 21:41 ]

[席强]我们在2015年的12月份,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上演3场《又见国乐》的时候,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对我们《又见国乐》用一个整版来进行这种评论,和这种报道,我觉得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对一部剧目用华盛顿邮报这样一个富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这是很少见的,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过程中,说中央民族乐团打一场战役,这个战役就是让中国的传统经典音乐如何走进青少年群体,如何走进市场,而且这种尝试是成功的,这是他对我们一种正面的一种报道。还有华盛顿邮报在乐评中间提到了说这个《又见国乐》的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对传统音乐这种中规中矩的这种演奏模式的一种挑战,是一种颠覆,我觉得它从很多方面对我们《又见国乐》都给予了正面的这种肯定。我举一个例子说,我们《又见国乐》演完以后,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当时这个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一个副总,他就来找到我,在后台,他说席团长你们的这个《又见国乐》的海报能不能贴在我们的展览墙上,我觉得心里面一惊,我觉得中国的可以说建国60多年来,在肯尼迪艺术中心没有一个中国的剧目能贴在肯尼迪后墙中心的宣传墙上,而美方的管理高管主动要求我们,能不能把我们的《又见国乐》海报贴在他的这个后墙的展览墙上,我觉得这就是对中央民族乐团,对中国音乐的一种认可,实际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因为在那个展览墙上,你们看到的是什么剧目呢?都是《悲惨世界》、《天鹅湖》、都是那些美国百老汇经典剧目的那些演出海报,我觉得中央民族乐团这次在美国实际上真是做了一个让世界为之感动的这么一件伟大而富有感召力的这么一种艺术活动,就是中国文化得到世界主流媒体的认可。[ 2016-03-27 21:41 ]

[主持人]这也是使得中央民族乐团的《又见国乐》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走出去的品牌,我们这台演出在欧美演出的时候也是获得了很多西方的观众,而且不仅带去了《又见国乐》,还有《印象国乐》,还有《泱泱国风》。我注意到纽约经典网站的音乐评论家肖恩·皮科利他评价说虽然这些乐器是中国的,但是整场音乐会的节奏、旋律、结构和西式的音乐会有很多的共同点。您二位在海外巡演的时候,类似的好评有哪些是印象深刻的,或者甚至是感到意外的。[ 2016-03-27 21:40 ]

[席强]因为我们最初在跟王导谈论《高山流水》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曲目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的很多一些乐曲,作为专业的演奏家也好,还是听众也好,很多乐曲是不熟悉的,比方说旋律,它是记不住的,很多时候观众和社会对这些经典名曲实际上是对它的一种人文情怀的关注,是对它这种乐曲文化背景的这种关注,实际上音乐就是退其后,你像高山和流水实际上在春秋时期是两种不同的乐曲,后来经过了这个社会的这种流变,高山和流水成为所谓的艺术乐曲了,经过加工改编吧。但是作为高山也好,流水也好,有谁他们能记住他们的主旋律,而不像《春江花月夜》、或者《二泉映月》,或者喜洋洋、步步高这样耳熟能详,不是,实际上《高山流水》是讲的一种人文上的一种思想上的理念上的一种关照,他对这种关照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也好,人与音乐的大自然的那种情感也好,我觉得这是这些乐器赋予了他特殊的这种文化使命感。[ 2016-03-27 21:40 ]

[姜莹]观众就是我们的知音。[ 2016-03-27 21:40 ]

[主持人]对,有些音乐我们很熟悉,可以哼起它的旋律,比如说《二泉映月》,比如说《春江花月夜》,比如说《十面埋伏》,我们可以通过旋律来感知和感悟它,但有些旋律我们可能哼不出来,比如说《高山流水》等,但是通过我们解读,让所有观众明白《高山流水》最重要的是最后的三个字"觅知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演出的时候把《高山流水》放在第一个曲目当中,给所有观众,可能也是告诉大家我们想这台演出在寻找知音。[ 2016-03-27 21:39 ]

[席强]我觉得这个在我们创作策划的时候,我们当然是以中国传统经典名曲为主题,但是在策划的时候如何能够把这些经典,这些主题能够用我们今天的语言,用我们今天的语言,用我们今天的模式和理念思想来去呈现,我觉得这就形成了一个像(李继体)教授所讲的,像一个国乐的概论一样,它实际上对中国传统民乐的历史性的回顾,历史性的一个总结,把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时期的这种经典名曲穿插成一台音乐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历史,这就是一种国乐教科书的这么一个作用,我觉得它很有示范代表意义,而且对普及中国的经典民族音乐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6-03-27 21:39 ]

[主持人]所以说《又见国乐》的这场演出成功之后,也得到了业界很多专家的好评,我注意到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李继体)先生在评价的时候,他说《又见国乐》像是国乐概论,把它有点像是国乐概论课,他说把中国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当中最重要、最动人的曲子当中做了精要的概括,这样的演出效果是当时咱们在创排的时候预想的吗?[ 2016-03-27 21:39 ]

[姜莹]这个曲子当时在王导的工作室,我们两个面对面,他跟我说,你能不能用两个琵琶来展现这个《十面埋伏》的故事,我回去以后,我就在想,两个琵琶怎么展现呢?后来我就想到两个琵琶它可以赋予两个人物,一个就是《十面埋伏》说的就是刘邦,另外一个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后来我觉得两个琵琶似乎好像又觉得那种力量感不够,后来我就觉得就像两个阵营一样,他那边就是让朱剑平打鼓,又外一面让于昕(打插),所以打击乐加琵琶应该从音响上来说了的张力是够了,然后王导当时给我说了一段词,就是现在这一段差不多,"尘归尘、土归土,2000年以后这些都是化为零了",就是那段词给我的感受很深,我觉得就是会赋予《十面埋伏》除了战争以外,有一种历史的大沧桑感,这个是很感人的,原来我们的传统经典《十面埋伏》可能更多的是用乐器在表现战争,是擂鼓、呐喊,这种打仗什么的,但是我们后半段加上文学的解读,给观众对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种缅怀,对历史的看待这个是更把这个曲子高度给它提起来了。[ 2016-03-27 21:38 ]

[主持人]《十面埋伏》这首古曲穿越两千年的时空,再现了那段历史。中央民族乐团的打击乐手朱剑平用鼓演绎刘邦,于昕铙钹演绎项羽。琵琶演奏家赵聪、于源春二位用指尖再现历史,让金戈铁马再度活跃指尖。一切到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一切归零”,当时这样一段表演段落,其实还加入了霸王(谢甲)的一些音乐元素在当中,这段表演当中,为什么会想到用4个乐手来再现这样一段穿越2200年的战争历史?[ 2016-03-27 21:38 ]

[主持人]这里是每周日晚为您播出的中国大舞台,我是主持人子文,刚才我们听到了穿越千年的敦煌壁画上富有乐器的声音,在《又见国乐》的演出当中,除了这样的复原的声音,同样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也通过他们的演奏还原了2200年前的一场战役,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下《十面埋伏》的片段。[ 2016-03-27 21:08 ]

[主持人]谢谢席团的介绍和讲解,我们接下来继续来听一听这些敦煌的器乐,来感受这些穿越千年的声音。[ 2016-03-27 21:08 ]

[席强]就像我们在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场合作的时候,我特别要感谢上海民族乐器一团的场长(王国正)场长,他是非常富有民族感的这么一个民族器乐家,特别是上海民族器乐一场那些乐器工艺制作大师们,将近30位,他们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工艺全部拿出来来复原制作这些敦煌古乐器,应该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这种研制,这些乐器呈现到舞台上的时候,那是对民族的一种,可以说是对传统的一种尊敬,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2016-03-27 21:07 ]

[主持人]我的感觉就是给现场观众一份大礼,让他们通过敦煌壁画的唯美来感受和听到失传千年的古音。那个声音真是穿越了历史。[ 2016-03-27 21:07 ]

[席强]实际上中央民族乐团在《印象国乐》的时候就是已经在上海民族乐器一场的大力支持下,把敦煌壁画上的这种传统失传的这些古乐器都进行了复原制作,一共是复原制作了50多个品种,大概90多件乐器,到今天应该是中央民族乐团已经复制了110多种,因为今年的时候,原来过去的那些打击乐器,敦煌壁画上的打击乐器又重新制作完成了,加起来大概有110多种,所以敦煌壁画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文化在汉唐时期一个巅峰的体现,尤其是中西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这种积累和这种辉煌的这种展示可以说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在复原制作这批乐器的时候,其目的就是把中国传统最优秀的经典如何能在当代给予继承,给予发扬,我觉得《又见国乐》在中间有一个环节专门是对这些敦煌乐器进行普及性的介绍,其中有声,龙凤笛、莲花阮,还有各种葫芦琴,我觉得这种介绍实际上就是让观众一边从视频的这种敦煌壁画的原型画面上看到乐器的形制,一边是在现场有演奏家一边解说,一边演奏,一边演示,我觉得这样能够真正能够让观众面对面的感受到文化的源远流长性,感受到中国音乐的伟大的历史性,所以通过这种敦煌乐器介绍,中央民族乐团也实现了如何去继承挖掘我们优秀的传统优秀的民族音乐,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央民族团一个建团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一个贡献。[ 2016-03-27 21:07 ]

[主持人]做了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科普,而且不光在这台舞台上有音乐,还有中国的建筑、中国的美术和中国的服饰、中国的文学,其实也是把咱们中国的传统音乐从过去的来自民间,走进殿堂,重新又回归到民间当中了。在这个演出当中,有两个段落非常有趣,一个是敦煌器乐的展示,是咱们从当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当中模仿的一些器乐做的一个展示。还有一个是姜莹做的一个曲子,《又见国乐》的一个小鸟乐,中间用民乐的乐器来模仿的小鸟叫,我们来听一段小鸟乐。[ 2016-03-27 20:59 ]

[席强]我觉得中央民族乐团的这一些演出,尤其是这种创新的舞台形式,让很多过去观众对不屑一顾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族音乐的这些观众,他们又热爱,又回归到我们的音乐殿堂中来了。举个例子,很多观众对中央民族乐团的那种热爱,对《又见国乐》的这种喜爱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们全国各地巡演的时候,很多观众是坐这飞机,坐这高铁来追星,我觉得中央民族乐团的现在好多演奏家都成了明星了,你像不管是(朱建平)、王次恒、吴玉霞还有冯满天,还有(金月)他们都有一批自己的粉丝,而且这些粉丝都是可以说每时每刻在微博上,在网络上、在信息上都来关注他们,而且发很多帖子来赞扬他们,很多可以说发烧友对民族音乐的那种观念上的这种改变,我觉得就是通过我们的这种创新意识而使他们改变了对民族音乐的过去的那种老旧面孔的那种意识的改变。我觉得这是中央民族乐团做了一个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到我们社会而做的普及工作。[ 2016-03-27 20:58 ]

[主持人]这里是每周日晚播出的中国大舞台,我是主持人子文,我们的中国之声实名微博正在进行实时的互动。微博网友"路晓文得唐"留言说话,去年在郑州观看了这场引出,超级震撼。我们的微博网友"澎湃小提琴"说国乐的魅力无与伦比。可以看得出来,咱们这次演出在去年整个巡演,它在全国的反响真的非常的好,我在看(流沙)指挥的采访过程当中,我注意到这么一句话,他说当时演出之后有一位家长,因为他的孩子学民乐,他带着孩子来看的时候家长非常激动,拉着刘指挥的手说谢谢您,我觉得我的孩子学民乐学对了。这种感觉传递到您这,您是怎么一种想法?[ 2016-03-27 20:58 ]

[主持人]真正就是有如同我们在影视剧当中看到的琴瑟合鸣的一种状态。那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下《春江花月夜》的片段。[ 2016-03-27 20:57 ]

[姜莹]是用音乐来交流的。[ 2016-03-27 20:57 ]

[主持人]也就像吴玉霞老师后期在采访当中她自己也提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全新形式的一次《春江花月夜》,而且这一次的演艺就是真正是达到唯美的意境当中了,她跟王次恒二人在台上没有任何的台词,但是他们两人吹出和奏出的每一个音符是饱含着绵绵情意在当中的。[ 2016-03-27 20:56 ]

[席强]对的,所以吴老师在最初排练的时候她有很多的这种不适应,可能影响到王导的全方位的按王导的那种大宅子的那种《春江花月夜》的呈现。所以后来我们跟吴玉霞在交流的时候,包括王导也在跟她多次交流的时候,她可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改进或者是调整,最后使这种乐曲的意境也好、风格也好统一到演奏也好,统一到舞台的画面当中去的。[ 2016-03-27 20:56 ]

[主持人]就是唱歌状态总是被打断。[ 2016-03-27 20:56 ]

[席强]因为王导他有对《春江花月夜》的想法设计,他实际上是用两个人物来表达,舞台上的人物来表现他们过去那个年代,也可能就是青少年那个时期的那种情和感,感染力,在我们后期的修改版本中,王导把这个版本又重新加工了,用在一个大宅子(月亮门)的这个场景当中,把他们两个人少年时期的唯美的那种爱情和那种意境性的人物场面给表达出来了。最初在排练这首作品的时候,可能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在表演的时候她可能有她自己的想法,或者是她自己的舞台上的这种定位吧,她总感觉到王导在舞台上的这种变换位置也好,还是演奏一段又重新进行一种这种和王次恒得有点像肢体语言交流的时候,她总感觉到不适应,或者是做的不像她演奏家的那种从头至尾的一气呵成的那种演奏。[ 2016-03-27 20:55 ]

[主持人]江浙的,南方的,二位的这种合作,在咱们整个舞台的背景当中是完美的融入一种达到古典音乐的唯美的意境当中,其实这样的演奏对于演奏家的挑战挺大的,因为我看到整个视频当中吹一段,还得转换点位,灯光还得再变化,就是他跟王次恒吹萧的时候还得跟吴玉霞弹琵琶有一种互动的交流,有的时候是(动萧)的独白,有的时候是琵琶的独白,有的时候两人需要合鸣。这样一种演奏的方式给二位带来的挑战其实挺大,当时在排练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和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2016-03-27 20:55 ]

[席强]不是,吴玉霞老师是上海人,王次恒是浙江杭州人。[ 2016-03-27 20:55 ]

[主持人]听的那首曲子,让他泪洒(青山诗)的一种曲子,或许有这么一首,这首曲子过去是琵琶曲,我也曾经听过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吴玉霞女士的音乐会专场,也听到她演奏这首曲子。那么这次在现场的话是她和咱们著名的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先生一起合作,王老师是吹(动萧),吴老师是弹琵琶,二人非常巧,都是上海人吧。[ 2016-03-27 20:54 ]

[席强]最早它是叫(西洋小鼓)或者叫浔阳曲或者叫浔阳琵琶,就是我们今天白居易当时在江州司马的时候,在今天的江西的鄱阳湖。[ 2016-03-27 20:54 ]

[主持人]你说的这一点其实在《春江花月夜》中是表达的是最充分的,因为张若虚的那种《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称为诗中之诗,他的曲子也是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个经典作品的一颗明珠一般的存在了。而这首曲子过去它是一个琵琶曲。[ 2016-03-27 20:54 ]

[姜莹]因为这次创作跟普通音乐会不一样,普通音乐会我写完到时候乐团他在音乐厅演就行了,因为这个《又见国乐》它会牵扯到很多舞台调度,舞台的景稍微一动,或者演员走位需要多长时间,我就会必须要跟王导一直去就比较好的沟通,那这样的话,最后呈现出来的音乐和舞美它才是完美的结合。[ 2016-03-27 20:51 ]

[主持人]5、6个版本以上的定稿,每一次修改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觉得这对于作曲总作曲姜莹来说是压力很大的一件事情。[ 2016-03-27 20:50 ]

[席强]我觉得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敬也好,对它的一种使命感也好,尤其是王导,刚才姜莹也说了,因为我是亲历者,王导和我们所有的乐团的这些艺术家们可以说日日夜夜为了一部作品,为了一个情节,甚至是为了一个段落,他要去申根究底的去挖掘这样一个音乐背后的一些故事和感人的场面,所以应该说是王导在这一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比方说他和姜莹在作曲方面的这种沟通和这种协调。那真是没有时间概念。有时候夜里2、3点,甚至4、5点还在发信息,还在打电话沟通,有时候王导夜里12点了说姜莹有一个什么什么的,你把这个是按照我说的那个什么思路咱们实验一下。姜莹第二天可能第三天把这个写好的作品拿过去,一示众。王导说这个地方再这么去按照他所想象的那种呈现的模式也好,或者是呈现舞台上的那种影像的要求也好,这样反反复复,包括跟演奏家的这种切磋,跟演奏家这种相互的磨合,最后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不同版本甚至5、6个版本以上的这么一个定稿。[ 2016-03-27 20:50 ]

[主持人]像这样的一种创作的激情,持续这么久,大家的这种动力何来,席团?[ 2016-03-27 20:50 ]

[姜莹]对,王导就是说半夜经常会2、3点给他发,有时候他会回,有时候他可能会休息了,然后第二天早上,他说他在吃早饭的时候,就一家人都在听我给他发的那个微信,就昨天晚上我跟他说,我突然有什么想法,然后跟他去交流。[ 2016-03-27 20:49 ]

[主持人]记得好像咱们(金月)在采访当中也自己说到,说晚上回去之后都快到休息了,王潮歌导演还会打电话,甚至会询问一些关于民乐知识的一些信息,这种沟通是不是也经常发生在您和王潮歌导演的交流当中。[ 2016-03-27 20:49 ]

[姜莹]是的,这就是改编经典的难度,你必须对经典的完全的那种去学习、了解了以后,你才能就是超越经典,那么一点点为它多做一点点。[ 2016-03-27 20:49 ]

[主持人]她最后来演奏。这首曲子我们其实从刚才欣赏过程当中可以感受,《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大家很熟悉,但似乎这次咱们中央民族乐团《又见国乐》的演出版本,让大家觉得有点陌生和不一样,而且每一个乐句的那种情感的处理非常的细腻和深刻,其实从刚才介绍当中大家也可以感受到,咱们在准备这首曲子的时候,导演组和创作团队挖掘的非常深,是每一首曲子都要挖掘到如此深的深度吗?[ 2016-03-27 20:48 ]

[姜莹]是,我们还有一位二胡演奏家(绍红)老师,他是扮演阿炳在舞台上出现,然后最后的那三句是阿炳先生,就是(绍红)老师她也会演奏。[ 2016-03-27 20:48 ]

[主持人]刚才大家欣赏的二泉映月是一个没有台词的一个纯音乐会的版本,但是在舞台的演出过程当中加上台词和(华远静)先生当年原声录音之后舞台效果会更加的震撼。[ 2016-03-27 20:48 ]

[主持人]欢迎回到每周日晚为您播出的《中国大舞台》节目,我是主持人子文。今晚为您安排播出的是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今晚我们请到的二位嘉宾是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和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是《印象国乐》和《又见国乐》国乐的作曲姜莹女士。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大家比较熟悉的曲子《二泉映月》。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二泉映月》。在此次《又见国乐》的演出当中,不仅有二胡演奏家(金月)的演奏,更有当年"瞎子阿炳"(华远静)先生原声的录音,也是再现了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悠久历史,同时也借这首曲子向所有中国的传统音乐家和音乐人致敬。我们来一起欣赏。[ 2016-03-27 20:47 ]

[主持人]谢谢席团。[ 2016-03-27 20:34 ]

[席强]这个从《印象国乐》开始,中央民族团在这个表演的形式上是用这种戏剧化的舞台,它不是那种像我们常规音乐会的那种中规中矩的那种指挥,看着总谱,演奏员看着分谱,面对着自己的乐谱,面对着自己的指挥中规中矩的去演奏,我们的《印象国乐》包括我们今天的《又见国乐》完全是庞大的扩声系统的支持下,平台的操作下来完成的。因为大家知道,在舞台上每一个演奏员的位置都不是不确定的,每一个声道都是灵活多变的,因为一会儿这个二胡是在这个舞台的部位,一会儿是在观众席,一会是在天幕上,所以演奏员的不确定性带来了我们在音乐扩声,音乐音响的扩声方面的技术难题,所以这次《又见国乐》跟《印象国乐》一样,是通过上百道这种调音台的这个扩声声道,来达到这个音乐的呈现。[ 2016-03-27 20:34 ]

[主持人]80(规)的音响声道,这么多为什么?[ 2016-03-27 20:33 ]

[姜莹]对。[ 2016-03-27 20:33 ]

[主持人]在之前,我在看姜莹给我的资料当中,我注意到一些细节,就是咱们这台演出当中,音响声到当时(铺)到了80(规)是吗?[ 2016-03-27 20:32 ]

[席强]我觉得美国人,不光是美国人,我觉得外国的听众在聆听我们中国的民族器乐,尤其是像冯满天的这个阮的演奏的时候,你像阮的那种活灵活现的那种即兴的成份,包括阮的那种泛音的这种演奏的技法,还有冯满天的那种如醉如痴的那种痴狂的状态,不是说他是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这么一种呈现,他是实际上结合了中西文化的这么一个呈现,你像大家看吉他的这种演奏,或者是西方的那种曼陀铃的那种演奏,它很多东西,冯满天也是把它融入在我们民族契约表演艺术的境界艺术中间去,所以它是一个世界性的应该说,它不光是仅仅于局限在我们民族器乐的这么一个概念中,而且是一个古今中外的这么一个思想和意识在表演的。[ 2016-03-27 20:32 ]

[主持人]在听刚才这个阮的弹奏过程中,不知道二位有没有感觉,有没有像点古典吉他的那种拨弦的感觉。我想知道,这段演出当时在美国演出的时候,听众对这段演出的反馈是怎么样的?[ 2016-03-27 20:32 ]

[席强]实际上这个就是王导的一个很有特色的一个导演的一个戏剧化的一个舞台境界吧,按照王导说就是时空穿越,一会儿它是古代的王维,一会儿它是当代的一个情痴,一会儿又是大漠风沙中的一个很悠远的琴声。我觉得王导在这次《又见国乐》的导演和编剧过程中,他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把很多这种民族器乐的背后的那些情和感染力全部给他呈现出来,我觉得有很多感人的东西,就像我们听的《阳关三叠》也好,冯满天在每一次的演奏他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他个人独奏的发挥那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很多,也是自由即兴的这么一个成份很多。[ 2016-03-27 20:31 ]

[主持人]我们刚才听的出来,在听《春节序曲》的时候,这个牛建党老师他是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的故事,而在《阳关三叠》的故事当中,冯满天老师就化作了一个新人,一会是王维,一会又是自己,一会又是一个完全飘忽于时空之外的这么个人,像在舞台上这些演员的角色设定,当时修改了多少稿件之后,最后把每一个角色套用到所有的曲目当中。[ 2016-03-27 20:31 ]

[姜莹]就是他的那一个甩腔。就是我们很小的一个细节,都希望他做的能更专业一些,因为毕竟我们不是京剧院的,但是你要说京剧的念白必须要有专业的老师去辅导过。[ 2016-03-27 20:31 ]

[席强]请一个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来专门给冯满天老师辅导京剧的韵白。[ 2016-03-27 20:30 ]

[姜莹]对,这个曲子其实是我们当时为冯满天老师量身订作的,我们团有很好的以演奏为主的演奏家,但是冯满天老师他不光演奏,他还是一个表演艺术家。然后我们想让他更多元化一点,所以让他就是去扮演王维的这么一个人物。然后"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他一共演出的时候说了三遍,那导演希望他以不同的方式去说,那刚刚我们听到的那一遍就是以京剧念白的方式去说的。那为了就是他更好的把京剧的韵味说的更专业、更地道,席团长专门从国家京剧院请的那个…[ 2016-03-27 20:30 ]

[主持人]姜莹更熟这个是吧?[ 2016-03-27 20:30 ]

[席强]姜莹。[ 2016-03-27 20:29 ]

[主持人]这段旋律已经把我们带到了关外,真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踏上了丝绸之路。那席团我想问一下,就是冯满天先生在表演这段的时候,就是这首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他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和表达,当时做了多少版本的准备?[ 2016-03-27 20:29 ]

[主持人]也是让所有的观众能够记住,并且尊重每一位演奏和每一位创作者。刚才我们听到的是《春节序曲》的这个段落,而在我们《又见国乐》的这个段落当中,参与演出的几乎都是国乐大师,就像刚才大家听到的,他们不仅用他们的双手来演奏,有的更是用语言和舞蹈来表现国乐,我们民族乐团著名的中阮演奏家冯满天先生他有一个外号叫阮痴,是对阮琴非常的痴迷。他在表演《阳关三叠》和《丝绸之路》这个片断的时候,他是一边来吟诵甚至吟唱着唐代诗人王维的那首诗,同时一边在弹奏他的曲,他的阮琴,就像一个故事当中的仙人一般,有一种人琴合一的境界。我们接下来来听一下这个段落。[ 2016-03-27 20:14 ]

[姜莹]对,是真实的,不是说导演我编了一个故事,然后让我们来演。它是真正突出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的背后的一个感受。[ 2016-03-27 20:14 ]

[主持人]而且在这个段落当中还出现了你作为作曲家,上台来讲述自己的一种情感。这个好像是王潮歌导演作品经常会用的一个表现手法,让每一个参与演出的演出者让观众来记住。[ 2016-03-27 20:14 ]

[姜莹]对。他们说的都是自己非常真实的一面,《春节序曲》它不光要展现给观众是春节思乡的那种感情,也是表达中央民族乐团每个人的心声。[ 2016-03-27 20:13 ]

[姜莹]对,你的感觉是对的,因为当时我们在做《春节序曲》的时候,是王导到我们团里来,其实有点像采风,采什么风呢,就是了解每个乐手背后的故事。就是这件事为什么感人,其实说的都是真实的事,就是你刚刚放的那两段,牛建党他说的就是他真实的老家这个故事。他当时跟我们讲他的老家怎么样怎么样,然后他本来就是陕北榆林人。那当时李焕之先生创作《春节序曲》的时候,这个慢版段落用的就是他们老家这个调调,秧歌调。他唱的就是李焕之先生这个慢版部分的段落,然后我们一直以后就是《春节序曲》好像就是管弦乐的主旋律的段落,其实它是用的那个歌词的,所以王导《春节序曲》包括前面还有采访我们的乐队队长,我们的首席。[ 2016-03-27 20:13 ]

[主持人]听到《春节序曲》的时候想家,这个段落是被导演王潮歌称之为是整场演出的情感高潮。也的确是如此,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让牛建党去讲自己的故事来创家乡的民歌,这让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导演对每一位演奏家的这个历史和背景挖掘的特别的深刻。[ 2016-03-27 20:12 ]

[主持人]而且这种综合元素艺术内容,它饱含的情感是非常浓烈的,比如在演出中间,《春节序曲》的这个段落,《春节序曲》大家都印象很深,每年春节春晚的时候都会演奏这首曲子,它是一个节庆的很热闹的曲子,但是在咱们《又见国乐》中,它是着重呈现中间抒情段落的一部分。而这个段落它很有意思,是根据陕北的秧歌调来改编的。但是在呈现这段的时候,并不单独的就是用管弦乐来演奏,而是请咱们民族乐团的唢呐演奏家牛建党先生,他是陕北人,让他用陕北信天游来高歌这一段,同时他唱歌的时候,已经把人的思乡情情绪搅得是心潮起伏,但是他仍然有台词,他充满期许又无奈的呼喊说:“爸爸!过年了!过年好!”我记得我当时在看影像和在听这段音响的时候,瞬间眼泪就忍不住了。说那么多,都不如大家来听一听,我们来一起欣赏这一段。[ 2016-03-27 20:06 ]

[席强]因为我们有了《印象国乐》的尝试,在《又见国乐》我们主要是考虑到多元化、多视角的去把中国传统音乐让它更加富有当代人的这种审美情怀,特别是导演王潮歌他在考虑这些舞美设计的时候,不光是要把传统国曲的这种韵味性和它的那种意境性要表达出来,怎么表达,就要靠我们这种舞台美术的设计,比如说影像大量的应用,影像它有很多,不是说是把那些现成的那些摄影或者是现成的那些电影拿过来,而是重新根据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水墨画,中国的那种比方说古典建筑,包括服饰,统统全盘的纳入到这个舞台的综合性的审美中间去进行考量,去进行设计,所以出来的每一首作品,都是有不同风格,不同地域性,甚至是不同曲艺的这种描绘和解读。所以在这个整个舞美和音乐的结合设计上我觉得《又见国乐》又走出了一条新的一种展示之路,这种之路可以说颠覆了中国甚至是世界上这种传统音乐的表演模式。而不是那种刚才像子文你提到的中规中矩的那种表演模式,而是一种开放的,而是一种综合了各种不同风格元素的这么一种艺术内容。[ 2016-03-27 20:06 ]

[主持人]对,在节目设计上综合元素考虑,同时在节目的呈现也也是综合元素的。我知道这次《又见国乐》的整个的舞台的演出,它除了乐之外还有诗,甚至我们演员的服装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民间的这种服饰的工艺和中国服饰的这种美,而且在舞台舞美方面,也是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一些风格和特点,当时是怎样的一种考虑和一种策划。席团?[ 2016-03-27 20:05 ]

[姜莹]当时就是席团长请王导我们一起做一个怎么样去演绎经典的这么一个主要的主题。那么下面我们就开始选曲子。因为中国经典乐有很多,我们是怎么选的呢,因为首先中国民族音乐经典肯定避免不了《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这是肯定是要入选已经的就是老百姓都知道的民族音乐经典。那另外一个我们会选择就是旋律比较好听的,像《春节序曲》它就是从旋律上来说,每年过年大家都听,这也是一个中国的经典了。从音乐会的结构来说,我们最后需要一个大的曲目来压轴。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那就是黄河,是一个民族一个大的情怀。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它是一个古曲,像《阳关三叠》这也是一个跟古诗有关,古诗词的这么一个经典,所以它是各个方面的一种综合的一种选择,另外也是从整台音乐会的曲目来选,我们有必须要呈现的古琴,那我们肯定必须要有《高山流水》,比如说琵琶我们也要呈现,那就是比如说用了《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的乐曲,就是有很多不一样综合因素的考虑,然后选择出来这几首传统经典。[ 2016-03-27 20:05 ]

[主持人]十余首经典的古乐,《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丝绸之路》、《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春节序曲》、《黄河》、《鸿雁》11首经典国乐如同11个故事在展现,而且完成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呈现方式,姜莹?[ 2016-03-27 19:58 ]

[姜莹]对。[ 2016-03-27 19:57 ]

[主持人]这首与众不同也表现在它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上。[ 2016-03-27 19:57 ]

[姜莹]这个就是让观众在听到音乐会之前就看节目单的时候就感受到我们这场音乐会是有创新意识的,原来可能就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那观众那么就是哦,那就是老曲子,王导用这种诗意的方式就告诉观众我们是与众不同的。[ 2016-03-27 19:57 ]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访谈听到了隐隐约约的背景声,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这首古琴曲。演奏者是咱们中央民族乐团的青年的女性古琴演奏家路宁。在旁边解说的是丁晓逵。咱们的这个笛子演奏家。丁晓逵其实在这场演奏当中,有很多的这个吹奏乐器的演奏还有勋、排萧等等。刚才席团提到了就是有十几首这些经典的一些曲目。看了一下节目单,这次节目单和以往的节目单非常的不一样,以往节目单会告诉你第一首是什么,第二首是什么,但是咱们这次的节目单就像是一首诗一样,一定要有一段,第一个曲目序目叫《我们又见您》。然后第一个曲目上来是我们是高山,您是流水,聆听梅花三弄。为什么会这样诗意的来表达我们这场演出的每一段曲目,姜莹?[ 2016-03-27 19:56 ]

[席强]我觉得中央民族乐团作为一个国家艺术乐团。应该在如何继承创新我们的民族音乐上做一些不管是探索也好,还是创新也好,发展也好,我们创作《又见国乐》主要目的是如何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够焕发出它新的魅力,特别是让我们的普通观众去接受喜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传统。刚才子文也说了,我们选了这样耳熟能详的,或者是家喻户晓的这些经典作品,实际上不管是从古今,还是到我们创新,我觉得这些作品是真正能够体现、代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最有代表性的、最有人文底蕴、厚重感历史的这样一个题材的选择,比方说表现古代丝绸之路,表现这个当代人们人文情怀和情感的这个春节序曲,或者是鸿雁,或者是黄河,我觉得这都是横跨古今的题材选择应该说是包容了中国千年来在音乐文化上的民族音乐的代表性。[ 2016-03-27 19:49 ]

[主持人]这两天一直再跟姜莹打电话沟通,关于本期节目的一些音响问题。直到节目开播前的几个小时,姜莹还说,有一段音响觉得音响质量不好,想通过电播,让听众朋友听到《又见国乐》最纯粹最完美的音响表现。所以临时更换了一些曲目的内容,在这里我们也是能够感受到中央民族乐团对每一场演出以及对每一次演出的节目推广的重视,可以看得出来,即便这些细小上的精益求精,那么可见对这部作品的打磨也是花了很多的心思。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来磨这样一部作品,我想问席强团长,咱们这部《又见国乐》的演出,选的是一首横贯古今的经典曲目。它在台上这样一种呈现和以往的民乐演奏完全不一样,以往(城市化)的就是乐队在上面演,听众在底下听。可能旁边就只是字幕告诉你,这首曲目是什么,但这次咱们的演出是可听、可看、可知、可感,甚至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个一个故事,一段一段情感。那些乐曲似乎耳熟能详,但似乎又听起来很陌生,为什么当时会有这样的一个颠覆性、甚至冒险性的创作和探索。[ 2016-03-27 19:48 ]

[姜莹]主持人你好,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 2016-03-27 19:48 ]

[主持人]坐在他身边的是中央民族乐团驻团作曲家,是《印象国乐》和《又见国乐》的则作曲姜莹女士,欢迎您。[ 2016-03-27 19:47 ]

[席强]各位听众好,我是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大家晚上好。[ 2016-03-27 19:47 ]

[主持人]今天晚上来到我们直播间的两位重量级嘉宾,有请他们跟众朋友打一招呼,首先我们有请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欢迎席先生。[ 2016-03-27 19:46 ]

[片花]这是一场颠覆传统、惊艳唯美的视听盛宴。请允许我们为您把山展开,把水展开,把岁月展开,把音乐展开!著名导演王潮歌 携手中央民族乐团带您《又见国乐》!3月27号周日晚19点30分到22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大舞台》为您播出。有一种语言叫国乐,有一种时间叫国乐,有一种生命叫国乐,有一种信仰叫国乐![ 2016-03-27 19:33 ]

[主持人]亲爱的听众朋友和各位通过央广网或手机客户端收听节目的网友,大家晚上好。我是主持人子文。这里是每周日晚7点半到10点为您直播的《中国大舞台》节目。如果说将传统比作一条河,那么在这条宽广博大的河水里,中国的民族音乐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这里有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等等……然而这些被世人誉为“经典”的作品,这些曾让电波那头的您荡气回肠的旋律,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该如何让中国的年轻一代理解并传承这些经典呢?为此,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殿堂——中央民族乐团倾心筹划,携手著名导演王潮歌,从2014年10月开始,历时八个月,在继《印象国乐》之后,全新呈现了第二部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今天晚上《中国大舞台》为您安排播出的就是这部作品。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王潮歌导演作品。[ 2016-03-27 19:32 ]

[主持人]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殿堂——中央民族乐团倾心筹划,携手著名导演王潮歌,从2014年10月开始,历时八个月,在继《印象国乐》之后,全新呈现了第二部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今晚《中国大舞台》为您安排播出的就是这部作品。[ 2016-03-27 1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