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我们跟您分享了10月2号重阳之夜,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市西城区历代帝王庙举办的大型民族叫响音乐会《国乐盛典》;我们再次感谢今天请到直播间的我们的嘉宾来自中国广播艺术团创研室主任刘学俊,再次欢迎您;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给大家分享了这样一些音乐《将军令》、《春江花月夜》、《丰年祭》、《空城计》、《菊花台》、《霸王别姬》、《桃花红》、《北京之夜》、《北京喜讯到边寨》、《花好月圆》以及我们的返场曲目《阿西跳月》。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就是乐团跟我们的一首流行音乐《菊花台》融合的一首音乐,沐浴在民乐的管弦齐鸣里,所有人都受到了美的享受!北京时间21点52分,今天的《中国大舞台》就要和您说再见了。主持人 王艺 ,感谢各位的收听和参与。 [ 2014-11-09 21:49 ]
[主持人]现在我们听到的这首曲子依然是《阿西跳月》是我们这场演出的返场曲目,这场曲目演奏完之后,我们整个的这台晚会就结束了,但是在结束之前,我们主持人姜平导演依然有一段话要说,我们接下来就听一下姜平导演在现场跟大家的分享。 “谢谢观众朋友们的厚爱,今天着实是对我们乐团的考验,没有乐谱,临时观众点了,咱们就演了,因为我们是一个能战斗的乐团,在这里要感谢观众对我们乐团的信任,我给大家讲小故事,也就是在去年的春节我们在海外春晚在加拿大演出的时候,也是这个团,碰到了暴风雪,我们的飞机提前到了,可是运乐器和服装的飞机没能起飞我们在当地华侨的支援下,借了80多套演出服,借齐了所有的乐器为95%以上都是西洋人的外宾进行演出,演出到一半的时候我们的乐器才真正的来到,但是最后一首曲子也是刚才的《阿西跳月》这是检验我们的时候,谢谢大家,此曲只应天上有更何况我们今天是在帝王庙,谢谢大家的光临,再一次的感谢大家,祝朋友们晚安,谢谢!”[ 2014-11-09 21:49 ]
[中国广播网]《霸王别姬》[ 2014-11-09 21:33 ]
[主持人]也希望大家在欣赏这个曲子的时候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刚才刘主任讲述的现场舞台上的这个升降台,我们的这个女高音出场的时候您可以想象一下现场的这个画面,那接下来就给大家完整的呈现一下这首曲目《霸王别姬》。[ 2014-11-09 21:33 ]
[刘学俊]我再说一句话,这个《霸王别姬》我们这个舞台上您刚才说的特别对,有一个女生的唱腔出来,而且这个唱腔是用京剧青衣的唱腔,我们为了突出这个元素,我们在乐队的中间然后我们特意安排了一个升降的小台在演奏当中到了她该出现的地方,让她在这个地方缓缓升起,非常的优美吧,应该说。[ 2014-11-09 21:33 ]
[主持人]我们也很感谢您,设计策划了这样一个非常大型的音乐会能够让我们领会到不同风格的不同元素的不同内涵的音乐。还有一首曲子叫《霸王别姬》,其实刚才您也说这首曲子其实是可听性非常的高的,它里面应该是也有一些独特的元素,我看到歌单的时候也是单独的写出来了有人在里面声乐的部分的演奏,演绎,我们先来听一下这首曲子。[ 2014-11-09 21:33 ]
[刘学俊]也不是总在演,但是我们在演出的场合还是经常演奏的,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出中国民族广播乐团的实力和他们的底蕴,就是你想一个人的独奏好说,但是一个大乐队整体的合奏没有乐谱能奏成这样,这是应该说是非常有功力,而且这个我得跟你说,为什么没有谱子演奏呢?那天,实际上那天那个设置就是我在曲目设置上是没有返场的,但是刚才我觉得听众们也应该听到了主持人那个现场的那一块,就是底下的观众真是不走,就必须让大家再返场,最后这个主持人把乐队队员再招回到台上重新又演奏这个《阿西跳月》,但在这里,就是这个活动我要说一下,帝王庙这个演出这个活动做的这么成功,我说句真实话我要感谢西城区政府,要感谢西城区文委他们与广播艺术团非常友好和鼎立支持的合作,是我们这次文艺演出做的非常的成功,我得感谢他们。[ 2014-11-09 21:33 ]
[主持人]是我们的演奏员们,直接应该是背下来的这个曲子,可见这个曲子大家应该是基本上总是在演出?[ 2014-11-09 21:33 ]
[刘学俊]是的。[ 2014-11-09 21:33 ]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听这首音乐的时候刘主任跟我介绍了一个细节,就是我们现场在演奏这个《阿西跳月》的时候是没有乐谱的。[ 2014-11-09 21:33 ]
[中国广播网]《阿西跳月》[ 2014-11-09 21:27 ]
[主持人]说到返场乐曲我们这场演出的这个返场曲目也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叫做《阿西跳月》,在返场之前也就是我们整场音乐会结束的时候,主持人有一段话我们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主持人在现场的声音,给大家先把我们的这个场面回到当时的音乐会的现场。“ 谢谢,谢谢亲爱的观众朋友们,短短的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就到这里结束了,但是我们还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沉浸在对民族音乐的欣赏之中,我们是第一次在帝王庙举行这样的大型音乐会,看来掌声不断,如果这样子那就是我最后的主持词是不能结束的,那么我是不是要留住我们的指挥?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准备,但是我想他们应该让观众满意,那这样吧,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传统曲目《阿西跳月》”[ 2014-11-09 21:27 ]
[刘学俊]没错,就是最早黄贻钧先生创作出这首曲子的时候,他不是交响乐,他就是个旋律,后来经过彭修文大师把这个《花好月圆》改编成民族管弦乐队的乐曲之后,当然首先一点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力的传播,然后马上这首曲子就耳熟能详,而且听这首曲子给人感觉高兴、欢快、兴奋就像您刚才说的,有点节日的感觉。确实是这样的,您说的非常,就是这首曲子作为中国广播艺术团,无论是在海外巡演还是在国内演出经常采纳的返场乐曲之一。[ 2014-11-09 21:27 ]
[主持人]这首曲子真的非常的欢快,让人听觉得节日的氛围特别的浓重。这首都曲子刘主任有什么跟大家说的吗?我觉得这首都曲子跟我们有缘分的,因为这首曲子应该是在1935年,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背景里的小故事,在苏州做小学教师的黄贻钧经人介绍,考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下属的国乐队任演奏员。有一次,百代公司在制作一张民乐唱片时,缺一段5分钟左右的乐曲。于是,音乐部主任任光就约请黄贻钧担纲这"补白"的任务。虽然黄贻钧没学过作曲技法,但发自内心的激情,一气呵成这个作品,后来经过了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演奏以后,使被更多的听众所熟知了,所以这首跟我们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是非常有缘分的一首曲子,也是我们几乎很多演出都会用来单独演奏或者做为返场曲目。[ 2014-11-09 21:27 ]
[中国广播网]《花好月圆》[ 2014-11-09 21:22 ]
[主持人]其实这首曲子像您刚才了,是加演常用的一首曲子,我们在现场还有一首曲子,也是经常用作返场的曲目的,就是我们今天节目一开始的那首《花好月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先欣赏一下《花好月圆》,然后再请刘主任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曲子。 [ 2014-11-09 21:22 ]
[刘学俊]这次我们把这首就是从西洋管弦乐队改编成民族交响乐队,就是《北京喜讯到边寨》放到这里头演,第一个我们最后我们一定要体现出一种很欢快、很喜庆、很大气这么一种氛围。还有一种寓意就是说我觉得这个名字起的也好,喜讯到边寨,我倒是个人觉得我们中国、我们中国梦、一定会把这种喜讯传遍全世界。[ 2014-11-09 21:22 ]
[主持人]因为这首曲子家喻户晓。[ 2014-11-09 21:22 ]
[刘学俊]是的,这首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有郑璐先生和马鸿业先生作曲的,其实这首曲子的原来是有西洋的管弦乐队演奏的,后来在管弦乐队当中这首曲子就是一直作为演出返场或者最后结束的时候一个保留的曲目,你比如说很经典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他们都拿着这些曲子作为返场加演节目的。[ 2014-11-09 21:22 ]
[主持人]因为这首曲子汲取了当地的群众流传的队歌、队伍的艺术表演形式采用了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音乐的形势,像刚才刘主任就说,一听这个音乐就自己要动起来,要跳起来,的确表现的是当地的民俗文化。[ 2014-11-09 21:22 ]
[刘学俊]没错。[ 2014-11-09 21:22 ]
[主持人]而这个也正好契合了他所描述的音乐里面的内涵,它的故事性。[ 2014-11-09 21:22 ]
[刘学俊]没错,是这样的一个是心情、一个是世界,一个是故事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现,而且音乐很直观,尤其它的节奏、它的音律和动感上,你比如说这首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大家一听欢庆、热烈、喜庆这个氛围马上出来了。而且如果真处在那种心情当中有可能你不由自主的会随着音乐的韵律动起来、跳起来。[ 2014-11-09 21:22 ]
[主持人]听完这首曲子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音乐太奇妙了,刚才我们说放到《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可以看到画面,听到《将军令》的时候能感觉到场面,然后听到《菊花台》的时候好像可以触摸到某段时间的历史,我但是听这个《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时候好像看到了地图,就直接把我们带南方去,音乐真的是有这方面的因素。各种各样的因素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出来。[ 2014-11-09 21:22 ]
[中国广播网]《北京喜讯到边寨》[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让更多朋友能够下载到,到商店里买到我们的这个CD,我们回家细细的品位这首音乐,刚才聊了这么多《桃花红》。它确实是一首对于很多听众来说是一首非常新鲜的歌曲,不仅仅是说它的配器刚才您讲到很特别,而且是一首原创的歌曲,而且刚创作出来没有多长时间,接下来这首曲子我相信很多听众朋友听到名字就觉得非常的熟悉了,叫《北京喜讯到边寨》。我们来听一下我们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我们在历代帝王庙里现场的盛况,把这首曲子演绎到什么样新的高度,我们来一起听一下。[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我们准备是要出CD的。[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尤其是刚才您提到这首曲子是我们原创的一首音乐,不知道这个曲子在网上能不能找到,我们的微信好友"刘涛"就留言说《桃花红》这首曲子太好听了,不知道哪有CD啊?[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我这儿再稍微扯开一点说,就是这个曲子,我们现在听到这个版本是帝王庙11月2号演出的,那么在这个之前我们曾经做一个非常现代版的,就是我刚才说的用电子乐器加上鼓,各种鼓加上伴唱在北美巡演,就是演出的现场通过鼓点和伴唱,包括板胡的那种非常炫技的演奏,底下西方的外国听众,老外们都跟着你在跳跃、在蹦,确实是这样的,那么通过这个我们也想,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我们用的旋律是中国的,首先我们中国旋律他们没有,另外我们用的最民族的滑音老腔的吆喝声,但是用的和声的伴唱的形式应该说是外来的,融合在一块出的效果完全是,就是说可能咱们听这种感觉是听不出来,很震撼,这也可能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在不断的在文化艺术上、创新,可能达到起的化学反映就完全是想象不到的。[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尤其刚才大家又听到了,秦腔的姜克美、沈丹吆喝和声的伴唱,再加上打击乐,其实一首音乐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效果,真的是有特别细小的元素组成的,音乐不同于其他的形式,比如说声乐、比如说哪怕是朗诵艺术,音乐你听到整体的时候,你可能听不出来他某一个元素独特的一种味道,但是这个元素是缺一不可的,它对它整体音乐呈现的效果是缺一不可的。[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没错,它是非常重要的元素,除了住走姜克美在这里出的打击乐,打击乐是马里先生,这三个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其实刚才您提到了这首曲子有一点感觉是您着重的提到了打击乐,尤其是我们当时看到歌单的时候,其他的歌单没有明确的标出来,打击月谁谁谁,但是这首曲子就标出来了,打击乐马里,看来打击乐在这首曲子里面它其实所占的元素是挺重的。[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非常有鉴赏力。[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我们先来分享一位听众朋友的留言,"青春爱音乐"他说二胡仿佛是诉说着春天的勃勃生机,万物复苏,桃花作为春天的代表陕西的的乡土气息,展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我们听众朋友看来是在音乐方面真的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完全把这首曲子听懂了。[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非洲鼓第一个做出来的形状和我们中国鼓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它在打法上,我们中国鼓都是用鼓锤的,非洲鼓是用手直接拍,就有点像康巴式的,但是是非洲的,康巴是拉丁,它是这个区别然后它可以一个轮奏好几个,出来是非常密集的鼓点。[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刘主任我想问一下,就是非洲鼓它是一种什么样风格的演奏形式,它的演绎出来的音色也好,包括它出来的整体效果也好跟我们传统的乐器有什么不一样呢?[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多浓的秦腔味道,非常浓,而且我就说那天演出当中我们用的是乐队的鼓点,还有一个版本,另外一个版本我们是用现代电声器乐加上伴唱、和声、加上非洲鼓,然后加上中国的鼓,还有板胡在独奏,那个版本又是一种现代。[ 2014-11-09 21:07 ]
[中国广播网]《桃花红》[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好。[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给大家先听一下。[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没错,就是在民族的器乐曲当中加入这种现代的和声伴唱,然后再加入那些秦腔里面那种高亢的那种吆喝声,在我的记忆当中我个人的记忆当中是没有的。这首乐曲《桃花红》首先它的元素取自于滑音老腔里面一些经典的一些音乐的旋律,在这个基础上用那种板胡如泣如诉的表演感觉,然后同时又把西方的一些创作的技法、或者一些现代用在舞台上的,比如说非洲鼓点,比如说这种伴唱的形式都融合在里面,它产生出来的效果跟我们传统的那种你比如说刚才我们说《将军令》也好《春江花月夜》是完全不同的感觉。我们在另选这首曲目的时候也是按照我们原来设计的方向,中国的戏曲也是世界文艺舞台上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秦腔里面非常高亢明亮的那种唱腔也好,中国西北人的心态也好,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们说就把这种东西融在这里面,也能充分体现出我们现代人对我们中国国乐的理解,或者展示。刚才你听着这个《桃花红》,就是现在咱们现在放的,里面有很多伴唱是不一样的,有的出的是和声,有的出的是吆喝,而且你听这个鼓点,那天现场的演出版本当中,大部分用的都是乐队当中常见的鼓,但是你听这个叫唤声。[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我自我感觉就是我觉得民乐里面像后面加到的人声就是民族风格的,有点类似于秦腔这样的人声,可能还有。但是它有一种之前有一段是声在哼鸣的这个感觉好像在民乐里面,很少有这种元素的加入。 [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对,是原创,而且这个原创的时间还很,离咱们现在很短,也就是在前年,是这样的。因为这个过程我参与了相对的知道的更多一些,在这里面我不知道听众朋友听没听出来,跟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乐曲有一些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这是原创的曲子。[ 2014-11-09 21:07 ]
[刘学俊]这首《桃花红》我可以说几句,首先它是有这个胡琴演奏家姜克美,姜克美也是在我们广播艺术团创研室的成员之一,由他和沈丹先生一块作曲的,而且是原创。[ 2014-11-09 21:07 ]
[主持人]完整的欣赏了这首曲子,开始之前我们现场的主持人江平(音)导演也非常隆重的推介了一下这个曲子,我们先让我们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来听一下姜平导演在现场当时在现场是怎么样为大家推荐这首曲子的。 “1950年,随着电影《白毛女》搬上荧幕,《白毛女》中的插曲扎红头绳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影片当中扎红头绳这一曲歌的演唱时候的板胡伴奏就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前辈艺术家给观众留下的不朽记忆。60年代《小兵张嘎》、《地道战》搬上荧幕,当中可以说是把板胡独奏推导了极致。今天中国广播艺术团的青年演员姜美克又在板胡原有的韵味上不断的推陈出新,将现代的生活意识和古老的板胡演奏艺术柔之在一起给观众留下了一曲又一曲的经典乐章,现在就有请在中国有着第一板胡女演奏家之美誉的姜克美为我们带来的《桃花红》。”刚才江平导演是隆重的介绍了一下我们这首曲子的板胡元素,刘主任你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2014-11-09 21:07 ]
[中国广播网]《桃花红》[ 2014-11-09 21:01 ]
[主持人]传承文化经典,荟萃艺术精品。欢迎您继续收听每周日晚播出的《中国大舞台》,我是王艺。今晚我们为您安排播出的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市西城区历代帝王庙举办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国乐盛典》。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直播间做客的嘉宾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研室主任刘学俊。我们看到微博上还是有特别多我们的听众的互动,其中有一位就说好想听到下一首曲子,接下来的这首曲子我们要欣赏的它叫做《桃花红》听完我们再和刘主任刘主任一起来聊一聊这首曲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桃花红》。 [ 2014-11-09 21:01 ]
[刘学俊]说的太好了。[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其实要实现我们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从这样,以前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方面一点一滴的做起,像刚才您的这个三步计划真的是需要很多人去努力,去进行创作的,我们再来分享一位网友"礁石浪花"他说我们中国的古典音乐可以在这个滚滚而来的外国音乐面前树立独特的气质,魅力和力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昂首挺胸跨出国门,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 [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是的,其实我们在放这个帝王庙演出的同时,我们针对这个历代帝王庙这个场地我们也做了很多的计划,那么其最终的目标是把这个历代帝王庙打造成一个文化、中国的文化旅游品牌,那么换句话说要欣赏真正的中国的民族音乐,就是到这个场地也许是最能体现中国的这种气派。我刚才说了,它的场地是唯一的,因为这是皇家庙宇,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第二个,我们在10月2号演出完了这个开幕,整个开幕之后,第二步就准备在帝王庙的后面有一个原来放置的祭器库,放置祭祀物件的祭器库,那么现在把那个地方也给它建筑修补的非常好,场地在室内,那么下一步我们就计划用这个场地比如说我每次三个人、五个人在演奏音乐的同时来把中国的这些历史、文化、音乐融合在一块,让些学生,大学、小学生、中学生都可以我们要做这么一个演奏加讲座的计划,也就是说把我们中国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每一个观众或者每一个听众。这是第二步的计划。还有一个第三期的计划,我们要组织全国一些非常知名的作曲家,要深入生活,然后到帝王庙采风,那么我刚才在前面提过,本身帝王庙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明代的崇祯皇帝,里面的牌位有188位,每一个牌位都有很多的历史,都有很多的文化,让他们了解这些我们要针对帝王庙创作专门的乐曲,这样可能是,就是把这个原创的文化品牌给它做出来。[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像有时候像我们这种流行音乐它可能在中国非常的有名,可能国内的听众观众能够欣赏到,但是可能国外的观众朋友就没有机会欣赏到我们这种流行音乐中有中国元素的,而我们,比如说我们中国民族广播乐团是有非常多的机会出国,给更多外国的朋友来演绎我们中国的文化,那么这种融合其实不仅是现代与中国古典音乐的一种融合,它更是一种中西方的一种交流,就比如说我们这位"蓑衣破"他就说为中国的国粹骄傲自豪。你像他就听出来了,我们的这首曲子里面在宣扬我们的国粹,用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比如说我们这个乐团出去,可能外国朋友就觉得说到中国京剧、昆曲非常非常多的中国元素,但是通过这种流行音乐的感觉也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下一步我们乐团有没有这方面的计划,比如说怎么样让大家更多的人,国外的朋友知道我们中国文化的融合。[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对,确实是这样。你比如说在这种作品之中本身西洋的旋律就很重了,你还要再改编那可能是相悖了,就等于相悖了,我们现在中国的东西给它改编做成中西对话的这种感觉。就是像刚才那位微博的网友说的,让他产生一种化学反映,这个很重要。化学反映产生同时也许就可能意想不到的起点就开始。[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本身就需要有我们中国的文化和旋律包括乐器包括它的创作风格在里面。[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首先就是说要是对话或者改编的话,首先作为中国乐曲必须中国的旋律或者中国的文化非常浓。[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除了北京之夜,除了《菊花台》之外应该还是有很多其他的曲子也都被我们改编过成民乐的演奏形式,当初比如说在选择这样曲子的时候,比如说让您重新再选一首曲子让我们感受一下,您觉得什么样的元素是您最想看到的?[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除了北京之夜,除了《菊花台》之外应该还是有很多其他的曲子也都被我们改编过成民乐的演奏形式,当初比如说在选择这样曲子的时候,比如说让您重新再选一首曲子让我们感受一下,您觉得什么样的元素是您最想看到的?[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是的,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因为西方的音乐它单独有西方音乐的格式,中国音乐有中国音乐的不同的风格或者说格式。那么在这个之中我们怎么样穿插起来对话是我们应该不断要往前追求的,或者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不同的音乐就像刚才我们听到的菊花台和这首《北京之夜》像您说的都有一种对话的感觉,乐器和乐器对话的感觉,它就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对话的感觉。[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说的非常好,这话说的非常好。[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跟大家分享一下微博上大家也在听我们这首曲子,"青春爱音乐"他说我觉得古典与现代的结合能产生音乐的化学反映,通过音乐人的表演能够实现古今穿越的工具,实现我们音乐文化的穿越。中国梦、音乐梦。[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没错。[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我们再来听一下。这点就是琵琶的,三种乐器我们也都单独跟大家拎出来分享一下。[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没错,你这个词儿用的非常好,它就这三个乐器,第一它相互对话,第二像三个导游一样,领这大家去领略了北京各种不同地方展示的风景,京味极浓。[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就像一个导游一样,性格各异。[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对,京胡。[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它有一种活泼、淘气,又一种很欢快的感觉在里面。像这一点,这个应该就是京胡。[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这首曲子是这样,原来陈升先生作曲实际上这个编曲是梁冠华编的曲,他们最早的设置是三种乐器是京胡、唢呐、琵琶,是这样的。那么这次我们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这个地方演出我们就常识性的把这个唢呐部分用竹笛部分重新的诠释一下,我们要因为刚才说了不断的创新,那么在这些小的方面我们要尝试新的东西,那么今天刚才听了这个录音,我觉得笛子的效果应该说也非常非常精采。[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这首曲子除了笛子之外还有什么乐器进行演奏呢?[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笛子,这是笛子。[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那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说这首曲子,像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个乐器,笛子。[ 2014-11-09 20:40 ]
[刘学俊]首先大家这首曲子基本上也完整的听了一遍了,就是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就感觉整个是在做一个北京的游,您刚才说了比如说胡同的感觉,首先第一个旋律出来就是京腔京调、京味出现了,当然与这个京胡这个乐器,这个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它慢慢展示当中,京腔、京调、京味出来之后比如说什刹海的风景、比如说胡同游、比如说天桥的民俗激烈、欢快,比如说咱们天坛的大气在这里面都能感觉到有画面感。再加上他们器乐之间的互相对话、互相沟通、你还能体会到一个遛鸟的大爷在公园里遛鸟呢。很有意境。[ 2014-11-09 20:40 ]
[主持人]听完了这首《北京之夜》大家都非常的激动,因为其实音乐真的是很神奇,像这首歌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是音乐人陈升的曲子,本身它有京剧的元素,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其实在乐器的选择上更加突出我们民乐的元素,在曲子上也增加了不少全新的感觉,就像刚才我们说到音乐很神奇它不用歌词,也能让你想象到他在告诉你一个什么故事,比如说刚才我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好像就是在我的面前有画面,就像我们看到电影剪切的一个一个蒙太奇的画面一样,一会儿是胡同深处的槐花,一会儿是胡同口的一个大爷在拉着一个京胡一会儿我又是好像有外国人在浏览的这种感觉,就是它整个的这个感觉是给你非常融合的,那刘主任在首曲子有什么亮点跟大家分享?[ 2014-11-09 20:40 ]
[中国广播网]《北京之夜》[ 2014-11-09 20:33 ]
[主持人]传承文化经典,荟萃艺术精品。欢迎继续收听每周日晚播出的《中国大舞台》,我是王艺。刚才我们和中国广播艺术团的教研室主任,刘主任一起来聊了很多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包括我们的传统民乐和现在民乐的一种融合,其实刚才我们听到了《菊花台》这首曲子,聊的很多的。接下来还有一首曲子其实也是我们传统的音乐和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这首曲子叫做《北京之夜》,那它之前原来的名字叫做《北京一夜》就是著名的音乐人陈升的作品,我们知道本身这首音乐它作为一首流行音乐的时候就是独树一帜,因为它有我们民族的音乐元素在里面,比如说戏曲,那么这一次经过我们中国民族广播乐团改编和演绎的版本又是怎么样呢?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首曲子。[ 2014-11-09 20:33 ]
[中国广播网]《菊花台》[ 2014-11-09 20:26 ]
[刘学俊]好的。[ 2014-11-09 20:26 ]
[主持人]其实以前大家在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因为是有歌词的,刚才您说到了方文山先生写的词写的非常的好,我们这场晚会呈现出来的版本,它没有词,但是它有一种我们中国的二胡和西洋乐器中的大提琴,一种好像是两个乐器在对话的感觉,我们让大家再稍微听一会儿,然后一小段广告之后我们继续再给您推出一首我们乐团推出的一个跟流行音乐相融合的一首曲子。[ 2014-11-09 20:26 ]
[刘学俊]没错,就是在中国民族音乐当中大提琴是外来的,它是外来的器乐,那么跟我们二胡一块来对话,这种形式应该是非常非常少。那么这也体现出我们一种就是广播民族乐团无论在创作上,或者我们在曲目的类选上一种创新,文化创新。那么我们的冯巩团长也老是对我们创研室,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无论是你在当代有的人有可能你的创新暂时不接受,但是我们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去做这些作品,在这个作品出来的同时,慢慢的磨合,或者要听听观众的反响,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再推陈出新。[ 2014-11-09 20:26 ]
[主持人]刘主任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在我们中国传统民乐的演奏中,像这首曲子用大提琴独奏,或者说它来领奏的情况是不是很少见?[ 2014-11-09 20:26 ]
[刘学俊]您想就是我们前边那么中国了,现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非常快的在发展,在融合,那么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也是需要各个方面的再融合,本身《菊花台》这首曲子周杰伦先生他就在旋律上很中国,但是这个词方文山先生写的也是非常中国的,那么这么一首的曲子,非常唯美,非常婉约唯美。我们想,如果搞成一种中西对话,器乐对话的方式来展示给观众可能有别样的感觉,当然这首曲子是陈燮阳先生编的曲,我们选择这首曲子也是从这个角度,就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虽然是在皇家庙宇我们也要让观众在那个场地感受到一种中西文化结合的氛围。[ 2014-11-09 20:26 ]
[主持人]在这里特别想问一下刘主任,当时是怎么选择了这样一首曲子来进行我们的二度创作?[ 2014-11-09 20:26 ]
[中国广播网]《菊花台》[ 2014-11-09 20:15 ]
[主持人]我们看到我们微博上大家的留言,像这位"领着乌龟撞火车"他说,我非常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听古琴、萧、琵琶、笛子所带给人们的听觉是回味悠长,仿佛将我带到了古代,回去了远去的历史,回到了高山流水的意境,确实音乐是有这个功能的,刚才刘主任也跟我们分享了非常多传统的音乐。其实在节目一开始就跟大家卖了一个关子说到我们歌单中有两首不一样的曲子,尤其是我们留言有非常多年轻的朋友,他们肯定是非常喜欢的,其中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菊花台》这个《菊花台》相比听过的人都知道他的作者是周杰伦,他其实是一个流行音乐,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是一首流行音乐,那么他怎么样通过我们的改编,呈现出了一种怎么说呢融合的感觉,民乐的一种感觉,我们先不多说,先让大家先完整的来听一下这首曲子,听完之后再跟刘主任细细的跟大家讲一讲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 2014-11-09 20:15 ]
[刘学俊]没错,是这样的,您说的非常对。[ 2014-11-09 20:15 ]
[主持人]我觉得不止是这个我们民族交响乐,包括在戏曲里面,我们民族的戏曲,觉得戏曲应该是更中国的元素,它在传统演出的时候我的确也看到在乐池里面,乐队里面确实您刚才说的贝斯、大提琴、定音鼓,以后大家再看到这个元素的时候就不要好奇了,因为今天已经学到这个知识了,它是我们低音的一个补充。[ 2014-11-09 20:15 ]
[刘学俊]是的,这首《丰年祭》是关乃忠先生的作曲的乐曲,那么大家从这个名字当中就能体会到,就能感觉到这首人们的祭祀也好,或者敬畏也好,但是在这个曲子当中就是有一个明显听觉上的变化,它在这里边有一些变化音,在旋律之中,无论是合奏还是独奏起来都有一些。那么按照中国人的中国的民族的音乐调式说是5声音节宫、商、角、徵、羽,就是这样的。它的变化音相对的少,或者是没有。那么现在我们各个方面发展都很快,融合的也比较快,世界整个也是个地球村无论是经济各个方面,你比如说最近开的APEC也是我们都融合在一块了,那么音乐现在我的媒介那么发达也是互相借鉴了有很多,在我们比如民族音乐需要变化音的方面,需要这些方面我们就借鉴了西方的创作手法也好,丰富了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的这种体系。还有一个你比如说一个大的民族交响乐队也好,现在也都采纳了比方西方的一些低音部分,你比如这里面有贝斯,有大提琴,还有定音鼓,这都是低音部分的东西,因为我们民族的器乐本身就是中高音的东西特别多,但是低音的东西乐器少。所以在民族交响乐队当中就加入了这些乐器。[ 2014-11-09 20:15 ]
[主持人]刘主任这首歌曲我们已经完整的听完了,其实我觉得里面变化还是挺多的,就是让我感觉有一种跟前几首音乐有特别不一样的感觉,这首它是挺跳跃的,但是又觉得好像有点仪式感,又不是轻松的闲聊,或者《春江花月夜》那种自己闭上眼睛的抒情,他有一种感觉大家配合的大众感觉。[ 2014-11-09 20:15 ]
[中国广播网]《丰年祭》[ 2014-11-09 20:01 ]
[主持人]没错,确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艺术形式。我们就先话不多说,先让大家来听一听现场的《丰年祭》这首曲子的盛况,先让大家完整的先欣赏一下。[ 2014-11-09 20:01 ]
[刘学俊]我也是,实际上我不能说教大家,因为对音乐听觉上的东西就在艺术上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是第一是见仁见智,这是第一个。另外在你听的同时与你即时的感受、氛围、心情都息息相关,有的时候在你的心情或者你的感觉正到这个方面的时候,突然间传出这样的音乐可能它的效果就完全不同。[ 2014-11-09 20:01 ]
[主持人]那么接下来这首《丰年祭》,这个又是表达了什么样的风格?您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像一个导听一样先教教大家怎么听这首都曲子,那些地方是听能让大家比较去仔细的聆听和品位的?[ 2014-11-09 20:01 ]
[刘学俊]没错,这个《春江花月夜》就像一幅中国的国画一样,如果再严格的说一点,像一幅中国国画里面的工笔画,就是更细腻,细腻委婉而且给人感觉真是美极了,就是无论你的听觉或者您闭上眼睛脑子里面出现的画面的视觉都感觉特别的美。[ 2014-11-09 20:01 ]
[主持人]包括每一首曲子的选择,是想表达我们文化的元素。就像这首曲子,它表达了我们一种鼓曲的演奏方式,包括琵琶,刚才您说了,不管是用大型的乐队,还是小型的乐队都能体现出我们文化的方式,但是接下来这首曲子《丰年祭》,我觉得《春江花月夜》表达了这种文化,同时它还有一个中国国画的,您刚才介绍了,有点像非常工整的一个中国的国画,那么《丰年祭》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曲子它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2014-11-09 20:01 ]
[刘学俊]是的,因此我们想您刚才您也给听众说了,我们节目单的名称《将军令》、《春江花月夜》后面就是《丰年祭》、《空城计》等等。包括在后面接着《菊花台》实际上在设计节目单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费了一番心思,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在这样一个令国人敬畏的地方来演奏中国的音乐,我们必须有一个文化的纵深感,比如说我们不能在这里面玩秀,我们要真正体现的是中国的文化,而且要把这个历史的厚重和中国鼓曲整个这些东西给集合起来。 [ 2014-11-09 20:01 ]
[主持人]看上去是很纠结的一件事。[ 2014-11-09 20:01 ]
[刘学俊]它是这样的,其实我们设计这个节目单的时候一共是有改过4次。[ 2014-11-09 20:01 ]
[主持人]我还是很好奇,歌单的排序,当时我们第一次看到设计的歌单,和我们最终这个音乐会呈现出来的最终的节目单是一样的吗?[ 2014-11-09 20:01 ]
[刘学俊]没错,《春江花月夜》它是中国民族乐曲的经典,而且是国曲过来的,那么大家一听刚开始那个琵琶,非常非常细弱的进来慢慢地放大,加厚然后通过节奏的变化,再给大家转换另外一种意境或者说是色彩,这是大乐队的。其实就是中国很多的乐曲在大乐队的同时我们还可以比如说三五个人,七八个人,十来个人小型的也可以演奏。我就拿《春江花月夜》举个例子,我们中国广播艺术团在海外巡演的时候,这首曲子经常我们就是十个人到二十个人之间,也把这首曲子的这种意境,这种感觉照样能给展示出来,这就证明这个音乐本身它的旋律,或者它想描写的感觉意境能深深的打动人,不管它的编制的大小都可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就说,是咱们的经典,那么在经典之中我们《春江花月夜》可能大家最为熟悉之一,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想我们后边广播艺术团在演奏这个鼓曲改编的基础上还有很多新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今天节目单里的东西,您也可以给听众接着往下屡一下。[ 2014-11-09 20:01 ]
[主持人]刚才我们聊到了《春江花月夜》为什么广告回来我们继续再聊这曲首曲子,因为刚刚我们聊到了,其实这首曲子它是我们整个晚会的一个元素,就像第一个元素刚才讲到了说,放了《将军令》它跟我们整个的场景融合起来,我们要表达的主题,刚才我们聊到的其实就是说是我们音乐文化和我们历史的一个完美融合,那么这个《春江花月夜》一出来我觉得他更像是一种连接历史和现在甚至是连接世界的一个曲子,就是它是体现我们中国文化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民乐上的标志吧?[ 2014-11-09 20:01 ]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刚说到,我们现在微博就有网友跟你互动了,我们的"青春爱音乐"他就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的确是共通的语言,我们也希望我们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们继续参与到我们互动当中来,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刘主任什么关于民乐、关于我们音乐的一些问题也欢迎您随时给我们留言,欢迎大家登陆中国之声在新浪和腾讯的实名微博参与互动,也可以添加中国之声为微信好友,参与语音的互动,接下来我们有一小段的隔断,一小段的隔断之后,我们将继续跟刘主任聊一聊《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因为这首曲子实在是太好听了。[ 2014-11-09 19:55 ]
[刘学俊]这个就是本身乐曲的创作者他在写作时的氛围、环境、感受或者内心心理的变化会在这个乐曲当中,音乐的语言当中体现出来。刚才您说的非常对,就是音乐是世界的共同语言,没错,就是同样我们的民族乐曲,你比如说就这首《春江花月夜》我们中国民族广播乐团在国外也演出过很多次,每次演出的时候外国的主流媒体也好,或者是主流的观众也好,包括在国外的华侨华人也好,他们对这些乐曲的理解出乎我们的想象,就是都是能感受到这种乐曲给他们带来的意境。所以这就回到您刚才说到的原点了,音乐是世界的共同语言。[ 2014-11-09 19:55 ]
[主持人]我很好奇,很多人都说音乐它是没有国界,它是一个能够让大家融合起来的一个工具,就是大家一听比如说即使是一个外国朋友,即使没有到过春江花月夜描述的场面的地方,但是像您刚才说听到这个音乐闭上眼睛好像就能看到了画面,我想这个就是它这个曲子的很非常微妙的一个让人的感觉。我们在曲子的演绎过程中,包括作曲的过程中怎么样实现这种同感,怎么样听到这儿我闭上眼睛好像就能看到这幅画。[ 2014-11-09 19:55 ]
[刘学俊]我们在一个中国非常有历史、或者非常讲究的场地来演出,我们必须就按照中国文化的主题或者说脉络来安排这个曲目。那么咱们开场有宏大的场面,中国人场面讲完了之后我们还有很多细腻委婉的东西,《春江花月夜》本身是一首鼓曲,通过彭修文先生的重新的定稿、编排改编成这个大的乐队,乐曲,但是在改编成这首乐曲的同时没有失掉原来鼓曲的韵味,你比如说他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包括丝丝入扣的演奏,就是很形象的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其实要是听众们在听的同时如果你用心的话,你闭上眼睛你的脑子里会呈现出一幅非常美的一幅画面,它就像一幅非常工笔精细或者五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常见,真是引人入胜,让你感觉听着这样的乐曲非常有回味的感觉。[ 2014-11-09 19:55 ]
[主持人]就像刚才说到的第一首辉煌的《将军令》第二首大家也都听出来了,《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非常委婉的的一首曲子,刚开始让大家觉得好像一下子沉静下来了,那刘主任我们当时这个歌单的安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2014-11-09 19:55 ]
[中国广播网]《春江花月夜》[ 2014-11-09 19:43 ]
[主持人]接下来再回到这场晚会的本身,第一首曲子《将军令》非常的宏大,皇家气派,第二首就非常的委婉、婉约。但是这首曲子恰恰是大家其实都非常熟悉的一首曲子《春江花月夜》刚才我说了,其实这首曲子想必大家听一点就能哼唱出接下来的这一部分,那么当天我们这个广播民族乐团演绎的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接下来就完整的欣赏一下当天演出的实况。[ 2014-11-09 19:43 ]
[刘学俊]没错。[ 2014-11-09 19:43 ]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我们非常任重道远的一个任务,就是可能这一次演出包括到了现场的观众,包括今天收听了我们节目的听众朋友,可能知道了历代帝王庙,知道了我们在历代帝王庙举办了这样一场音乐会,但是以后有更加任重道远的目标是让我们去完成的,我们希望像更多历代帝王庙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知识,去知道的一些地方,能够通过我们这样文化的方式融合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 2014-11-09 19:43 ]
[刘学俊]没错的,这里面我就要说一下,您说您都不知道,您本身您就在北京工作,是吧,咱们换位思考一下,多么可惜呀,我们这么好的地方,有这么多的历史底蕴,有这么多丰富的资源在这里面,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来挖掘和发扬我们中国的这些非常优秀的文化历史的这么些场地和我们的现在的音乐文化相结合。[ 2014-11-09 19:43 ]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到了现场的观众他可能通过我们这次演出能够学习到刚才您介绍到的这些历史知识,就像我,生活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如果不是今天做这个节目的话,我可能真的是不知道历代帝王庙这样的一个地方,这样一个历史古迹,需要我们去参观一下,需要去了解很多的历史,同时我觉得我们这场音乐会不仅是让大家欣赏到了音乐的盛宴,还给大家丰富了非常多的文化知识。[ 2014-11-09 19:43 ]
[刘学俊]是的,我大概多说两句,帝王庙,这个帝王庙里面它是从三皇五帝开始嘛,一直到明代的崇祯皇帝,那么这块里面一共有188个牌位,但是这里面有一点,因为我历代帝王庙我通过跟他们接触,介绍、学习等这里面也有两位在中国历代非常著名的皇帝的牌位没有,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隋炀帝,这两位没有。那么这个就是历史学家说是因为在文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他们可能是属于暴君的这个范畴,所以这里面没有他们。所以在这么一种你想这么长的历史的一个庙宇,这么多故事的这个庙宇,而且中国本来就是地大物博,我们开场必须把音乐的气派、音乐的场面给它演奏出来。[ 2014-11-09 19:43 ]
[主持人]先让大家觉得场面非常的大,而且第一首曲子,我觉得是跟我们这个场景的选择历代帝王庙的契合度是最高的,因为本身就是一个历代帝王祭祀的一个地方,正好是一首皇家的曲子。[ 2014-11-09 19:43 ]
[刘学俊]没错,是这样的,把场面做起来。[ 2014-11-09 19:43 ]
[主持人]所以说,我们之所以选择第一首开场曲目其实就像您刚才说的,是先把气派做出来。[ 2014-11-09 19:43 ]
[刘学俊]没错,是的,刚才我一听您放的这个11月2号演奏的录音,我的感觉就回到当天的场景之中了。其实,这首《将军令》是由我团的已故去的音乐大师,民族音乐的大师彭修文先生创作的但是将军令它是有很多种,有的是用于戏曲,有的用于曲艺,有的是某一种器乐的独奏曲,但是这个《将军令》它是来自十番锣鼓,常用于戏曲演出之前咱们中国人叫闹场,西方人或者叫歌剧之前的前奏曲,这个音乐您刚才说的没错,一听用的中国的管乐,唢呐、管子等等这些中国的管乐曲吹奏很宏伟感觉非常的豪迈,像一种凯旋的打了胜仗的军队凯旋一样,所以这首曲子需要在皇家的庙宇就要奏出我们中国的气派来。[ 2014-11-09 19:43 ]
[主持人]其实听完这曲子以后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但是我不知道刘主任我是不是有点外行,我觉得这首曲子挺宏大的,就是有点像征战,或者是说一种特别大的一种皇家盛典,就是非常大的一个场面。[ 2014-11-09 19:43 ]
[中国广播网]《将军令》[ 2014-11-09 19:30 ]
[主持人]现在跟大家来分享一下音乐会的歌曲单《将军令》、《春江花月夜》、《丰年祭》、《空城计》、《菊花台》、《霸王别姬》、《桃花红》、《北京之夜》、《北京喜讯到边寨》、《花好月圆》,以及返场曲目《阿细跳月》。其实很多我们的听众朋友觉得有一些曲目大家非常的熟悉,传统的这个民乐比如说《春江花月夜》经典中的经典了,大家都非常的了解,我相信每个人即使不知道这首曲子是哪一首,当听到这个旋律的时候都会哼两句,再加上《花好月圆》我们现在放的这首,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但是中间我还观察到了有一些挺有意思的,比如说《菊花台》,比如说《北京之夜》,这个好象不是我们的传统民乐,好像是流行歌曲,尤其是《菊花台》,那么我们这台晚会是怎么样做到我们传统民乐的传承,再加上跟我们现代元素的发展呢?首先我们先给大家呈现一下我们这个晚会的开头,然后听一下我们的第一首曲目之后再跟大家详细的来讲一讲我们这场演出中间的传承和发展。[ 2014-11-09 19:30 ]
[刘学俊]好极了。[ 2014-11-09 19:30 ]
[主持人]我今天先许诺给我们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当刘主任把这个视频给我了以后我肯定会发在微博上,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场演出。[ 2014-11-09 19:30 ]
[刘学俊]没错,我有一种感受,就是我一进这个帝王庙,我第一次进去,就是我去看这个场地的时候,我一进去我就有一种非常对我们祖先有一种敬畏的心理,确实是这样,那么到那里面去,我们找了有关的专家也好,就是在舞台的设置方面我们就是想方设法,因为是在户外,怎么样让我们的舞台的搭建跟这个皇家的庙宇建筑融合为一体。这个视频我已经制作出来了,那么过一段时间我肯定会给你们的,这个视频拍出来尤其在夜晚,皇家的庙宇、中国的器乐和这舞台的辉煌大气,包括灯光的勾勒应该是很美的。[ 2014-11-09 19:30 ]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能够非常幸运的到现场来观看我们这场音乐会的观众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它是一个立体的,我们中国元素的呈现,尤其是那天节日的这个元素,然后再加上我们历代帝王庙这样一个建筑元素、政治元素,然后再加上民乐给我们一种视听盛宴综合的感觉,就像刚才刘主任说,您一进去您自己就先震撼到了。[ 2014-11-09 19:30 ]
[刘学俊]好吧,其实这个历代帝王庙它是与太庙和孔庙齐名的三大庙宇,它的政治地位,在古代的政治地位与他们也是齐名,那么这个历代帝王庙应该是集三皇五帝,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历代帝王于一体的历史的纪念场所,其政治地位我刚才说了,与这太庙和孔庙相齐,而且它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联绵不断的历史的见证,它的建筑风格也是集民清两代的建筑精华于一身、气势恢弘,然后蔚为壮观,在这里面你感觉到处处显示出,感觉到那种皇家建筑的风范。那么在这里其实我们民族音乐会策划了很久,在另选曲目方面,包括在场地上选择方面,我们包括在场地选择方面,我们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在咱们的历代帝王庙感觉这个地方一进去之后,我都没想到在这个地方还有这么好的场地,而且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我们在充分利用这种宝贵的资源,然后把我们的中国的文化、建筑、包括音乐浓缩在一块,让它传递出让老百姓都认知,都认识或者都在感觉非常好的中国文化的这么一种感觉。[ 2014-11-09 19:30 ]
[主持人]我明白了,也就是说重阳节正好是赶上了我们国家的民族的节日,但是整场晚会不一定是重阳主题的,还是要发扬我们中国的民乐,中国元素。其实我特别想知道,像包括我们听众朋友,大家也都非常想知道因为我们知道大部分人看民乐表演在音乐厅在舞台上,但是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有中国元素的地方,再有就是在广场上我们的观众第一眼看到这样的一个地方,肯定是更多的融合的这个感觉在里面,您先大概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天的会场,这个感觉是什么样的?[ 2014-11-09 19:30 ]
[刘学俊]其实我们这场音乐会的宗旨整个是要体现中国的文化元素,你想帝王庙是我们中国的皇家庙宇,重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然后我们的音乐又是中国的,所以我们整台的晚会无论从时间、地点都选择的是中国的。[ 2014-11-09 19:30 ]
[主持人]晚上好听众朋友!感谢您守候在电波旁,等候每周日晚19点30分到22点播出的《中国大舞台》节目。我是主持人王艺。您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是著名的民乐《花好月圆》,说到民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国的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比如春节有春节序曲。今年10月2日重阳之夜,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北京市西城区 历代帝王庙 举办了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国乐盛典》。今晚《中国大舞台》节目就为您安排播出这次音乐会的盛况!今晚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直播间做客的嘉宾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创研室主任刘学俊。欢迎刘主任。重阳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有很多传统活动,比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虽然说,一说到秋天,大家都觉得连风都变得越来越凛冽了。不过,这样一个节日,是与亲人相聚的节日,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在重阳节,一场民乐音乐会,选择在了西城区历代帝王庙。为什么要选在这样一个地方?历代帝王庙是一个什么样的庙宇?与本场音乐会结合,可以传递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元素?[ 2014-11-09 1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