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晚上好,听众朋友,这里依然是中国大舞台。今天晚上我们为您播出的是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为大家完整的呈现这台纪念演出。[ 2015-12-27 21:00 ]

[王大胜]创新是刘宝瑞先生艺术当中的很重要的一点,我希望我们年轻人也要这样。[ 2015-12-27 20:56 ]

[李建华]从现在开始不要光觉得在刘宝瑞这杆大旗下的这种辉煌,不要光觉得在羽翼下的这种温暖,要更加多的考虑一些责任,考虑一些传承的责任,既然你喜欢相声这门艺术就,就把刘门相声,刘式风格的相声薪火相传,一代一代的把它传好、学好、继承好。[ 2015-12-27 20:54 ]

[主持人]这台晚会也好,包括我们今天这期节目也好,我们来回访一些大师曾经经典的段子,我们能让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听到曾经的经典,再展望未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点,并不是说因为今年是刘先生诞辰100周年了,我们再来去听一听。其实他的这些经典我们在任何时期听都能告诉我们现在,包括我们现在实验小剧场的相声,包括我们很多形式的演出,我觉得都是要建立在对于经典掌握的前提之下。对于经典的一些崇敬的前提之下再来做一些创新我希望这样的一个活动,这样的一个晚会能够告诉大家我们在多少年前,我觉得咱们今天听到的包括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听到的这些段子应该都是好几十年前的。六几年、五几年一些珍贵的录音。这么多年前的录音,我们现在来听都觉得能够听半个小时不用换台的,能够听得进去的,这种经典也喜欢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能够去欣赏,每一个从业者能够去尊重,去更好的传承,最后了,还有不到1分钟的时间,我们再来给大家说一两句话吧。[ 2015-12-27 20:50 ]

[李建华]这个第一个基本功得过硬,但基本功又不能太硬,基本功太硬的人往往留于基本功型的演员,就是在创作和创新方面会有阻碍,会有局限性。再一个阅历要丰富,好学,要博学,人世间这些事,三教九流、诗经文学你都要去涉猎,不光是唐诗宋词这些高雅的低俗的,通俗的你都要去涉猎,要知道怎么回事,你才能做到反馈回来你对你的相声的处理上面,你才能做到杂学、杂家,不要求你在某一种学问上渊,他一定要求你在诸多要博,他是横向的这么一种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把握好了,你才能做到杂。另外基本功很好情况下,在好学,喜欢一定要敬业,要喜欢,你干这行有的人根本就不喜欢。没办法才干这个,出不了太多的精品,这几样综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杂学家。[ 2015-12-27 20:48 ]

[主持人]确实是,传授了非常多的东西给徒弟,其实我这里面还是想问一下建华老师,就是在相声里面我们知道大家最熟悉的,相声讲究说学逗唱,非常非常多的门类艺术,但是真正能做到像杂家这样的它究竟难在哪,像刚才我们都提到了像刘宝瑞先生,就是能够使用杂学的第一人,他又能表演,说的也特别好,能捧,能逗还能单口。[ 2015-12-27 20:45 ]

[李建华]我干了这些年的体会,我感觉捧哏演员应该跟逗哏的演员,他们的关系亲如兄弟,近如夫妻什么的等等,在过去都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你首先要做到你自己角色的认可,你的角色是什么,你两个人共同完成这个作品,要共同为这个作品负责,但是你这里边捧哏演员你要负的责任,你有时候是个评判员,有的时候是裁判员,有的时候是抬轿子的,有时候又是吹喇叭的,各种各样的角色,往往要求捧哏是憨厚的,忠信的,比较老实的,比较可信的,最起码在形象上也是可信的,因为什么呢?此时此刻你在说这段相声的时候观众会产生很多疑问,这时候观众又不能直接的问,你怎么能这么说话,你这说话可不对啊,你怎么能这么办事,你为什么要这么办事,他不能直接上台来问,此时此刻你就是代言人,你捧哏的要替观众来问这些话,让逗哏来回答出来,使这个作品更加圆润,更加丰富,所以你对自己有个角色的认可之后,在你允许的范围内,你再发挥你的艺术特长就行了。[ 2015-12-27 20:40 ]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建华老师,捧哏它到底难在哪,因为我们外行听着就是(一搭一个,一搭一个),然后就觉得特别热闹。但是真正比如说让我想着跟另外一个演员一起搭,我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怎么让他表现的更好呢?[ 2015-12-27 20:40 ]

[王大胜]对,没错。它是这样,广播说唱团是1953年成立的,刘先生基本上就是53年这个时候来的,然后54年他上的第一个段子就是《买猴》,那个时候广播说唱团,他的全名叫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唱团,团里的头团长就是文艺部的主任,像那王珏老师在曲艺界是赫赫有名的,他是团里头的业务秘书,所以跟团里头非常有关系,当时的录音当然效果好,50年代,是前辈们给我们晚辈特别是给全国的听众留下的宝贵财富,当然是艺术家的财富。[ 2015-12-27 20:39 ]

[主持人]确实是我们听到其实很多刘先生的单口相声,到现在来听音响效果都还挺好的,看来应该是当时感谢我们的说唱团当时的录音设备。[ 2015-12-27 20:35 ]

[王大胜]刘宝瑞先生的这个艺术是可以从多个角度,多方面去梳理的,刚才咱们讲到就是说他是培养年轻人,在解放以前,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他的这个主色调就是学和发展,你看他到天津去他拜张寿臣,张寿臣是他们前辈当中的掌门大师兄,这是一代宗师。[ 2015-12-27 20:34 ]

[李建华]对于我来讲,这些事情我都没有赶上,我只好从他留下的录音里面,去揣摩,走这么多地方,直到现在你可以感觉,他的这个表演,他说出来的这个相声,别管是单口、对口,尤其是单口,他为什么能够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倒退就是因为他有去全国各地甚至香港的经验,因为他到那以后,他得适应那的观众,他得想办法,如果说纯纯的北京话,那的人是不是能接受,我怎么通过我的改变,我才能让那的听得懂,接受我,欢迎我,一来二去,虽然他的东西大家听着口甜,这是第一,非常入耳,听着非常舒服,但是它这个发音、什么吐字、遣词造句等等等等,他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就是因为他丰富的阅历,我这么想着,造成的,所以他现在你仔细研究他这些东西,其实对我们后辈,作为我们这些学艺者、继承者都应该是非常有益处的。[ 2015-12-27 20:31 ]

[主持人]晚上好听众朋友,这里依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大舞台节目,今晚我们在节目中安排播出的是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我们接下来继续和我们的两位嘉宾,分别是李建华老师和王大胜老师一起来通过节目回忆刘先生。那我们继续聊。刚才聊到了我们刘先生非常爱才,能够在很多地方,很多场合时间点给予了很多相声的后辈一些关照、一些提点。像我们建华老师说,给一些真东西,毫不吝惜。那其实我们翻开这个刘先生的一些生平地图,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足迹,比如说北京、天津,是在天津拜的师是吗?[ 2015-12-27 20:30 ]

[主持人]非常生动的一个段子,不过也体现出来了我们刘先生真的是爱才,之前其实也知道这个纪律比较严,但是确实是能够在关键的时刻给予相声界的后辈一些关怀和帮助,他也是就毫不吝惜,现在时间到了一小段广告了,我们一小段广告之后继续跟大家聊。[ 2015-12-27 20:30 ]

[李建华]那个时候他们这些老先生都特别爱才,只要你是干这个的材料,到他手里他会非常喜欢你。在生活中,他就能表现出来疼你、爱你,在艺术上对你按我们旁话说就是给你点真东西,一针见血的指出你哪不行、哪不行。在这一点上我很羡慕斗哥,斗哥岁数不是很大,但是他赶上了好多好多时刻,比如说他赶上了大师们在艺术正巅峰时代他都赶上了,他跟刘宝瑞,他的师爷王常友他都受过他们、倾听过他们的教诲侯宝林先生等等等等。王常友他的师爷带着他上天桥玩去,正好刘宝瑞先生也去那玩去了,他们同行,然后就说让这个小孩说一段吧,谁给他捧啊,我给他捧,效果特别好,后来回到团里边,就对他有批评,那时候对演员管的特别严,说你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去外面,他不叫票场,那说你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去外面演出呢。过了些日子王常友师爷又说,什么时候小斗子再来一个,说不来不来了,受不了我们团都快给我开除了。[ 2015-12-27 20:25 ]

[王大胜]刘先生带着马季说相声确实比较典型的,包括唐杰忠老师也表演过,包括李文华老师,李文华老师那时候没有固定的搭档,完了有一次刘宝瑞就看见李文华老师意思话说您别闲待着,我这有一本子,您一起跟我上一块活吧。假造这么一个,中央台保留这个录音了,所以他对年轻人的这个扶持、培养、帮助很大。所以他桃李满天下,子孙后代。[ 2015-12-27 20:20 ]

[主持人]是,继承又创新。刚才咱们提到了在相声这个行当里面带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在实际的演出当中来使学生得到提高,刘先生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小故事。[ 2015-12-27 20:20 ]

[王大胜:]其实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刘先生创新。我们现在一般的印象他的单口相声、他的传统相声这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就是创新。你比如说天津有一个特别著名的作家河池先生刘先生就改编二度创作搬上舞台,9点钟开始这是一段《买猴》,也是一段这些段子,山东有一个业余作家李风齐创作了一段叫追车,那是1959年这个样子,非常好的一个单口,1957年的时候,刘先生到福建去慰问演出也创作新段子《神兵天将》。都是这个创新,而且他是热衷于培养年轻人,1950年代时候刚到艺术团,1954年开始到1966年连续12年到文化宫去培养曲艺人才;连续12年,艺术团也是,艺术团1959年的时候也搞过培养新人,培训班这样的不光团里头的,当然团里头的演员也通过这个班受益匪浅,是这样的,所以刘先生整体上来说既继承又创新。[ 2015-12-27 20:19 ]

[主持人]非常有意思。其实我觉得刘先生刘给我们的一些经典的段子之外就是一些他在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 2015-12-27 20:18 ]

[中国大舞台]?郝爱民回忆刘宝瑞[ 2015-12-27 20:10 ]

[主持人]确实是,刘先生的单口相声,到现在我们来听都是经典,真的是一个人讲故事,一个人说一段相声,让大家觉得好像听上去又不太像是一个人,因为他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区别特别大,然后跟自己讲述过程也是区别特别大,稍候的时间我们再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师傅的单口相声。接下来我们再听一下郝爱民先生对刘宝瑞先生的回忆。[ 2015-12-27 20:08 ]

[王大胜]甚至我觉得相声前辈,他们对相声艺术,包括有一些作品,包括有一些表演方式,他有一种敬畏,也就是说刘宝瑞,刘宝瑞先生他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说单口相声,你40岁之前你别去说,这是对单口相声的一种敬畏,有一些他不擅长的方面,比如说唱,候先生的唱那多好啊,他就回避,这是相声界一个好的传统,一种敬畏是这样的。所以艺术家有艺术家的理念,这个理念非常的丰富。[ 2015-12-27 20:05 ]

[李建华]没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唐先生也好,想当初马先生也好,都时不时的教导我们,想当初你们刘宝瑞师爷是如何如何处理这个节目的,他要求演员的默契程度是这样的,他当时做了个手势就是食指相扣的这种要很密切,很密切的,不允许中间有什么缝隙,有什么不和谐的这些地方。所以我们老师唐先生从刘宝瑞先生那继承过来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你看这个刘宝瑞先生,在叙述一个段子的时候,尤其是单口相声,他既把这个事情交代的非常非常清楚,人物性格展现的非常非常清楚,但是它又没有这个赘言赘语,没有废话,这一点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在过去相声没有脚本,没有什么就口传心授这么过来,就很有可能里面出来点废话,但是刘宝瑞先生对这个要求的特别严格。到了唐先生这,唐先生依然是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对我们要求也特别严格,他总说哪句词背不好,一定是词写的不好,他词要写顺了没有背不好的,那时候他为了学一句唱,我跟他那个时候住在一个宿舍里面,一会儿他听音乐,听着听着一会儿他就唱出声来,吓我一点,他就一宿一宿的那么听,非常认真执着的这种劲头,他从宝瑞师爷那倾授下来然后教给我们。[ 2015-12-27 20:03 ]

[主持人]就是在实战中逐步的提高自己的水平。建华老师您是唐杰忠老师的徒弟,那唐杰忠老师是刘宝瑞先生的徒弟,那应该唐先生的方法包括理论应该都是沿袭了刘先生的。[ 2015-12-27 20:01 ]

[王大胜]是跟老师学,而且建华老师说到一半,什么意思呢?好多演员都是由师傅在舞台上带出来的,你比如说刘宝瑞,刘宝瑞带着马季说过拔牙、找堂会都是经典,有这些传统相声打底子,有这碗酒垫底,那就不怕了,建华老师也好、金斗老师也好,也是采用这样的教学,很有效。[ 2015-12-27 20:00 ]

[李建华]口传心授,它的局限性在于师傅怎么理解的,理解到什么程度,教给徒弟,之后靠你自己的悟性,你来升华开来或者你把它怎么提高,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样才能出大师。它的优势就在于口传新授,这种口耳相传,记得清,当时能纠正的快。你比如说你在学艺的过程中,你刚背下你这一段,老师马上能指出你这一段哪说的对,哪说的不对应该怎么说,不像你去根据资料、根据录音说了半天,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等到老师发现的时候,已经形成毛病了,它是双刃剑,各有利弊。[ 2015-12-27 19:51 ]

[主持人:]我今天在准备的节目的时候,我还在想,咱们那时候学相声,不像现在有很多资料,包括很多东西你可以上网查一查,想听一些段子的时候上网直接就可以点了,那个时候真的是口耳相传,就只能靠师傅一句一句教出来。[ 2015-12-27 19:48 ]

[主持人]这台晚会是由李金斗先生,还有马季老师的儿子马东一起来支持的,好多好多的有名的相声大师都来到了晚会的现场,比如说唐杰忠老师、师胜杰、石富宽、姜昆、戴志诚、李伯祥、王文林、常贵田、王佩元、王谦祥、李增瑞、李建华老师等等现在非常非常有名的相声名家们,以及刘宝瑞老师的外孙侯冠男这是非常年轻的青年演员,也都登台表演了。这台晚会其实请来的嘉宾阵容,几乎都和刘先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刚才介绍了建华老师跟刘先生的关系,再给我们透露一下其他的这些演员有甚么渊源。[ 2015-12-27 19:47 ]

[主持人]就像您刚才最新提到拜师的时候,也讲其实我觉得这个在相声拜师这个层面,很多的时候都是跟缘分有关系的,你想这么多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拜到谁的门下。然后尤其像您拜到了唐老师了门下,后来一直到就是离您插队地方很近的那位大师的门下,变成了他的长徒孙。[ 2015-12-27 19:45 ]

[李建华]说起跟我师爷的这种渊源,很惭愧,我琢磨了琢磨,应该说是既有缘又没有缘分,很遗憾的是,我根本没赶上他的活人,就是他的音容笑貌,他对舞台上怎么处理,我们现在只能听到录音,当时舞台是什么样,生活中是什么样,他教课授课、课图这些东西我都没有亲身感觉过,因为我年龄的关系和他过去的太早了。但是为什么又说又有点缘分呢,有几件事情,第一我想当初插队当知青那个我待的那个村跟他过去的那个村相隔六里地。当时那些老乡你喜欢这个说相声,刘宝瑞就在(路村)死的,等等等等。我在那时候开始对他有所了解。因为那个时候文革期间,他的声音也听不到了,舞台更不让他上了,所以后来才知道刘宝瑞是什么大的一个大师,山斗级的人物在相声的行业里头。后来我又有幸拜了刘宝瑞的长徒唐杰忠老师为师,这又等于入了刘家门了,正式的入了刘家门了。后来我又有幸调入了中国广播说唱团,跟他成为同团同事,这就是我所说的又有很多的缘分。[ 2015-12-27 19:43 ]

[?主持人]在节目一开始,我们跟大家一起聊了一下相声的拜师,为什么要从这个话题开始,因为说到这个拜师,我们的李建华老师其实跟刘宝瑞大师是非常有渊源的,建华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2015-12-27 19:41 ]

[?王大胜]?王大胜:就像李老师刚才说的,有的演员实际上是看好哪一个前辈,他非常的喜欢、非常的崇敬,所以去拜师的,你比如说侯大师自己定下来说让他拜赵会如,拜的他,这是一个宝字辈里头的大师,名望很大的。刘宝瑞老师,实际上拜张寿臣也有点这样的意思,他在北京天桥的时候,看见张寿臣老师在天桥献艺,觉得不错,后来有了启蒙老师,稍微有点基础了之后,就奔天津了,然后去拜了张寿臣先生。[ 2015-12-27 19:40 ]

[李建华]李建华:最起码得有这个欲望,得喜欢这门艺术,当然在过去,在旧社会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个,比如说为了给这个孩子找一碗饭吃,所以让他来拜一个师,当初他并不见得喜欢相声,或者根本不懂相声是个什么东西,这几种情况都有。现在比如说已经学了点基础的,跟学校那种辅导员似的那种老师学过的,这时候往往要拜一个,认一个自己的私人师傅,这种情况下就得,首先由这个孩子提出来,你喜欢谁啊,然后再托出人来,找到这个喜欢的人,来问一下,这个孩子你能不能收了啊,你要能收,比如说爷俩一拍即合就可以收了,但收的时候还得举行仪式。还得有(领宝)带三位老师、共同加上你的本尊师一起来完成这个拜师仪式,从此你就算有门有户了,你就成为了一个有执照的相声演员了。[ 2015-12-27 19:36 ]

[主持人]晚上好,听众朋友!感谢您守候在电波旁,收听每周日晚19点30分到22点为您播出的《中国大舞台》节目。我是今天的主持人王艺。《中国大舞台》今晚为您安排播出的就是: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我们首先隆重请出今天我们请来的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相声表演艺术家---李建华老师。第二位,是相声评论家,中央台相声节目编辑---王大胜老师。欢迎二位!今年是刘宝瑞先生诞辰100周年,11月14日晚中国曲协相声委员会、中国广播艺术团、北京曲协共同主办"纪念相声艺术大师刘宝瑞诞辰100周年专场相声晚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就在这台演出中,一起回忆刘宝瑞先生。刘宝瑞先生1915年生于北京,本名刘明光。从小家境贫寒,九岁开始接触相声艺术,常游走于北京天桥和东安市场相声场子之间,而且他曾随崇寿峰学艺。十三岁正式拜的张寿臣为师,学说相声。也由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接下来我们跟两位老师一起跟我们回忆一下刘宝瑞先生。其实说到这个学相声,我们现在知道的拜师,在拜师之前需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正式的走向这条相声道路呢,我们请建华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015-12-27 1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