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深山的礼物

2018-06-09 13:0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9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乡土乡情》报道,柿子沟距离北京170公里,因满山遍野种满柿子树而闻名。由南向北进山,一眼就能看见一排三层的咖啡色楼房,楼顶是“借山而居”四个大字,这是柿子沟的第一个民宿。

  李硕来到柿子沟时,公司在柿子沟的项目“借山而居”和乡村民意博物馆基本建设完成,这里需要一名性格好的管家,李硕正好符合这个条件。

  李硕:我刚一到柿子沟的时候,一下被这里的环境吸引住了,很美,到处都是树,跟世外桃源是一个样子。

  路景涛是李硕的老板,在柿子沟建民宿——借山而居就是他的想法。

  生在农村的路景涛,深知农民的难处,也对农村有着深深的依恋。

  路景涛:我是路景涛,借山而居民宿是我送给柿子沟的最好的礼物。

  柿子是柿子沟人的主要收入,可柿子总是卖不上价,柿子沟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留在沟里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柿子成熟时,没有劳动力,很多柿子就烂在树上了。

  村民李向阳:前年收了30多万斤,收价跟卖价一样,拉东北去赔了。家里5、6毛收的,成本到那后合1块多了,去了卖1块多钱。

  村民:每年柿子顶多就收个五千块钱,交个学费,家里这么点钱真的不够。

  几年前,路景涛到柿子沟旅游时也听说了这个事,他突然灵机一动。

  路景涛:柿子有吉祥如意,事事如意的吉祥文化,专家也说,柿子文化价值比柿子本身价值大。

  详细调研了柿子沟的情况后,路景涛开始把他的想法付诸行动,而建民宿和乡村民意博物馆是第一步。

  柿子树是柿子沟旅游的核心,房子可以重新建造,但这里的柿子树不能动,路景涛嘱咐负责柿子沟项目的下属高兴无论如何也要保住每一棵柿子树。

  路景涛:发展带来的改变这是迫不得已,但我们会尽最大的可能保护。除了保护,周边山上还有很多没有种树的地方,可能我们还会恢复,把树往山上多种,生态环境会好,你听到到处都是鸟叫,所以我们要保护。

  高兴:别说一棵树,一个树杈,可能因为一个树杈的长短改变我们的建筑格局,这个大树要伸到屋子里,那你都不会动它,建筑和树要融为一体。

  张丽双是被李硕他们的推广活动吸引来的第一批游客之一。

  张丽双:他们用民宿帮着大家卖柿子、卖南瓜,当时你买一定的南瓜,一定的柿子就可以以特别优惠的价格入驻民宿。

  张丽双是满城电视台的记者,也是土生土长的柿子沟人。为了给游客推荐家乡,张丽双自己做了个微信公众号——满城柿子妞,定期发文章推介柿子沟。

  张丽双:自己是从沟里出去的姑娘,就叫柿子妞。

  2018年春节,张丽双带着孩子回到阔别很久的家乡,被村里新建的民宿和图书馆深深的吸引。

  张丽双:图书馆让你感觉特别有温度,我特别受感染,自己从小长大的地方,忽然间一下子有了文化的氛围。山里边的孩子出去不容易,他去一趟图书馆可能十几年都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周六过来的时候,好多孩子在一楼登记,然后在上边看书,让人感觉内心深处的温暖,我就写了第一篇报道就是第一站——西峪村温暖的乡村民意图书馆。

  民宿和乡村民意博物馆是柿子沟吸引游客的重要场所,而其中的图书馆对沟里的孩子们是免费开放的。

  李硕:丽双姐第一次来的时候,正好周末,她带着孩子回娘家,一进图书馆,看到这么多孩子在上面看书,我在旁边看着,然后就感觉当时丽双姐就要哭了。

  建民宿,办展馆,搞促销,柿子沟的游客在民宿的带动下增加了一倍多。

  路景涛:今年主要做柿子沟的旅游,明年我们会启动柿子深加工产业,跟农民合作社,把柿子沟打造成世界柿子遗产公园。

  建民送走南来北往的游客,李硕总会敲打几下谷罄,空灵的声音,这是留给游客在柿子沟最美好的回忆。

  张丽双:它在你的人生里边是非常有温度的,就是你心里边最柔软的东西,柿子沟是大山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都很珍惜这个礼物。

  记者:许伟 孙月 张焱辉 张丽双 李静

  录音制作:王敏

  新媒体编辑:许伟 温凡星

  监制:刘同顺 王慧 舒晶晶

编辑: 孔明

深山的礼物

柿子柿子沟距离北京170公里,因满山遍野种满柿子树而闻名。由南向北进山,一眼就能看见一排三层的咖啡色楼房,楼顶是“借山而居”四个大字,这是柿子沟的第一个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