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乡村专题 > 2016乡村调查 > 调查报告

央广网

留守夕阳不寂寞(下篇)

2016-10-08 23:54: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农村“空心化”加剧,传统的“养儿防老”、互助养老变得越来越不现实;而新兴的市场化养老方式,又因为收费高、农民观念难转变等原因,不能被空巢老人所接受。农村养老出现的这种“断层”现象该如何面对?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出第八集:《留守夕阳不寂寞》(下篇)。

  任广合是一位77岁的盲人。因为没人照顾,被送到河北省馆陶县徐村民政服务中心敬老院。敬老院开在村里,环境清幽,设施齐备,54位老人全是周边村子的五保户。院长谭文涛说,因为有政府补贴,老人们住在这里不用交一分钱:

  记者:他们房间里都有这个?

  谭文涛:这是呼叫系统,老人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们一打电话,这儿就有显示。

  记者:来这儿住的都是啥情况?

  院长:主要是五保老人。五保老人之外的社会老人,房间刚装修好,下一步入住。有来问的,也不少,家里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出去打工,老人没照顾。

  与徐村养老院相邻的,是馆陶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养老院--面积大了不少,设施也更先进,还能接收社会老人,但入住率不到三成。馆陶县老龄办副主任张林平认为,老人们心有顾虑,现在还接受不了敬老院养老。

  张林平:老观念嘛,喜欢孩子在身边。在家,周边老人多,街坊邻居也多,东家短西家长地拉一会儿。在这里住的老人,大部分互相都不认识,共同话题也比较少,精神需求还是欠缺,他们愿意在家。孩子愿意拿钱,他们也不见得愿意来。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差强人意。

  中国乡村之声在12个省区进行的农村公共服务情况问卷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受访者,生活来源主要是靠自己劳动,其次是社会养老保险和子女支持。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调查显示:四成的老人希望村里能建老年活动室;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村里有敬老院。

  对于农村敬老院,老人最关心的是收费,其次才是服务和设施。

  农村养老院运营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超过九成的受访村干部回答是资金不足。机制不灵活、专业护理人员缺乏,也是农村养老院面临的主要困难。

  在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东盛涌镇福利院,院长张国善正在为“人满为患”而发愁。福利院里有20名五保户,26名社会老人,张国善想多收一些社会老人,实现盈利,却苦于没有扩建的土地和资金。

  张国善:政府会有资助,每年给拨款20万。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所以护理人员的工资都很低,也希望政府能多拨点。如果有能力的话,各个敬老院,也要想办法自食其力,多挣点钱。

  记者:怎么个挣法啊?

  张国善:现在这个敬老院面积小,我多次申请,希望能拨款,盖更大的养老院,再增加五十个床位,就能接近一百个了,更多社会老人来的话,收费多了,环境饮食等方面可能会有改善,敬老院也会越办越好。

  这些公办的敬老院在勉强维持,民办的敬老院日子也不好过。十年前,42岁的于秀敏提前退休办起了敬老院,前后投资了五百多万,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背上了一身债。

  于秀敏:养老这块,医养结合也行,老人在这儿放心嘛。我这儿有医生,有护士,但不让做嘛。这个条件不够,那个条件不够。我这儿原来九十人,现在不到五十人,有的还说走就走了。你说怎么干?不容易,真不容易!能放弃吗,我永远放弃不了,这是我一辈子的,这就是我的生命。人活着,就是把困难当享受了吧。

  截至2015年底,我国共有农村敬老院2.7万余所,床位249.3万张,日间照料服务设施已覆盖50%以上的农村社区。

  我国养老服务的目标是: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未来,我国将加大投融资、土地供应、财政补贴等支持力度;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引导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为更多农村低收入、高龄、独居和失能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将拥有养老床位数35-40张,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养老公共服务。

  在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最核心的是要解决三个问题:

  党俊武:第一,中央政府下决心,真正补短板,就像抓扶贫工作那样,逐步抓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不然的话,这个问题往后越来越大;第二,入户的服务,我们现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实还面临“吃不饱”的问题,所以今后怎么把他们的职能作用发挥起来,服务提升起来,把功能强大起来,加大基层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这一问题要着力解决;第三,要把医疗卫生、老龄服务人才发展的职业体系搞起来,从专业设置上,从就业上,从职业补贴、奖励、晋升等方方面面问题解决了,把队伍建起来。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实现这个目标就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医养结合,是未来养老院发展的方向。与于秀敏的四处碰壁相比起来,延边州龙井市东盛涌镇盛心养老院院长李京子,似乎是幸运许多,她已经拿到了于秀敏梦寐以求的“诊所证”。可是赚不到钱,依然是李京子要面对的难题。盛心养老院已经投资一千多万,回本只有七十万,平时的运转完全要靠自己经营的另一家公司来支撑。说起未来,李京子也有些无奈:

  记者:您觉着如果没有后面企业支撑的话,好做吗?

  李京子:不好做,我这个基本不挣钱,我投资的那些都没回本吧,回个本得十几年。

  记者:还是做下去?

  李京子:还是做!

  护佑农村老人安享晚年,既需要政府创新机制、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也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配合。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拧成合力,才能缓解农村老人的空巢之痛。

  (记者:纪翔 汤一亮 高凡 路菲 河北站王志勇 孟晓光 吉林站刘源源)

编辑:王肖军

关键词: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农村养老;空巢老人;养儿防老;互助养老

说两句

相关阅读

筑梦小康(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助力乡村治理

富有活力的农村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完善乡村治理也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如何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促进乡村文明的呢?记者在湖南调查,发现了这样一个样板。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来看第六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下篇)。

2016-10-13 07:57:00

筑梦小康(五)繁荣乡村文化要加大扶持坚持创新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农村的魅力所在。在农村城市化、社会市场化、世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对精神文化有什么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出第五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2016-10-12 10:47:00

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乡村文化是农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农村的魅力所在。在农村城市化、社会市场化、世界网络化的今天,农民对精神文化有什么需求?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能不能满足这种需求?请听系列报道《筑梦小康--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今天播出第五集:《重拾自信归乡野》(上篇)。

2016-10-12 10:47: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