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时评|精准扶贫资源需要精准定策 才能精准施策

2019-01-10 11:2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10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据媒体报道,云南省纪委监委通报了一批财政供养人员家庭违规享受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待遇责任追究情况。经调查核实,9个州市29个县市区81个乡的169户财政供养人员家庭违规享受农危改补助190多万元,60多个单位近300人受到责任追究。

  在很多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将手中掌握的权力变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将农危改补一类的补贴视为“奶酪”,无论多少,一旦经手就要“咬一口”。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魏永刚认为,发生此类现象的原因,除了某些基层干部贪图私欲之外,还有一些干部并没有真正理解精准扶贫的含义。

  魏永刚:财政供养人员领取扶贫补贴,这样的事情不仅在云南,在全国其他贫困地区也发生过。发生这类违规违纪的事情,当然有政策界限不清,宣传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也不排除有些干部为了这样那样的目的,“故意”模糊政策要求,从而让财政供养人员及其家里人享受扶贫政策。但更重要的是,某些基层干部没有真正理解扶贫工作中一再强调的“精准”二字。这两个字虽然写在了大大小小的总结材料和经验介绍中,也写在了各种文稿中,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是有些人弄不清楚究竟该扶谁,该怎么扶。对于政策界限和政策帮扶对象,还存在不少模糊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精准扶贫仍然需要在“精准”上下力气。

  如何才能做到“精准扶贫”?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魏永刚认为,扶贫资源不可侵占,要精准定策,从而更好的精准施策,上行下效。

  魏永刚:精准施策首先要精准制定政策。从政策措施的制定环节开始,就要明确扶贫帮扶措施适用于哪些情况,不能用于哪些情况,不留模糊地带。农村情况复杂,而且是范围不大、亲情密集、规则不够完善的社会,任何政策的模糊规定,都可能造成巨大空隙,甚至酿成不好影响。财政供养人员享受扶贫政策,既是对扶贫资源的侵占,也是对扶贫社会效果的瓦解,还动摇了群众对扶贫成效的评价和对政策的信任。对于这种情况,当然要依纪依规进行惩罚。但是,更要注重划清政策界限,要把政策的边界讲清楚,让基层干部听得懂。只有这样,才能使政策执行精准,出了问题纠正起来也有依据。精准扶贫,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编辑: 孔明

时评|精准扶贫资源需要精准定策 才能精准施策

在很多地区的扶贫工作中,少数基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将手中掌握的权力变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将农危改补一类的补贴视为“奶酪”,无论多少,一旦经手就要“咬一口”。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魏永刚认为,发生此类现象的原因,除了某些基层干部贪图私欲之外,还有一些干部并没有真正理解精准扶贫的含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