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专家:生态扶贫应更具系统性和延续性

2018-06-12 11:5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12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旨在进一步激励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荒漠化防治,逐步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发展沙区绿色产业,实现治沙增绿和脱贫致富协调发展。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民饱受荒漠化之苦。而中国,又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风沙危害严重的国家。全国有荒漠化土地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9%,加起来占到国土面积的45%左右。

  沙区既是全国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地区,有近三成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在对外经贸大学教授李长安看来,想要摆脱贫困,就需要治理好荒漠化地区,通过生态保护脱贫、生态建设脱贫、生态产业脱贫。

  李长安:我国是一个荒漠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共四百多万平方公里,占到全部国土面积的45%左右。荒漠化与贫困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荒漠化又是导致贫困的重要诱因,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沙区,沙区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因为土地荒漠化剥夺了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使其丧失了最基础的发展条件,如果继续走传统的发展道路会加大对自然的索取力度,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在防止荒漠化和治理贫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李长安提醒,生态扶贫项目并不等同于一般性的产业扶贫项目,生态扶贫应更具系统性和延续性。

  李长安:近年来,随着产业化治沙的兴起,沙产业随之发展。沙区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业、沙资源加工利用业、风能、太阳能利用业、沙漠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沙区精准扶贫作出重大贡献。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成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需要提醒的是,各级扶贫部门特别是荒漠化地区的贫困县,不能简单地把生态扶贫项目等同于一般性的产业扶贫项目,而要作为当地脱贫攻坚全局性、方向性的举措来抓,从态度上重视、从政策上支持、从工作上帮助,为项目及早落地、尽快见效创造条件。

  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要在发展中推动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的增强,在环境改善的前提下帮助贫困户脱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在这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行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确保荒漠地区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编辑: 孔明

专家:生态扶贫应更具系统性和延续性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旨在进一步激励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荒漠化防治,逐步改善沙区生态状况,加快发展沙区绿色产业,实现治沙增绿和脱贫致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