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漫谈|如何将农业保险这把“保护伞”撑得更牢?

2018-09-14 13:36: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市场起伏变化大,如果说有什么能让人安心一些,保险应该算是其中之一。不仅是应对市场大跌,尤其是遇到洪涝、干旱、雹灾等自然灾害,如果有一份农业保险,损失会减少很多。

  话虽如此,每每遇到自然灾害才发现,真的投保的没几个。前阵子刚遭受台风侵害的山东寿光来说,投保的大棚只有不到千分之一。为什么大家不愿意投?农业保险到底值不值得投?一起来听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徐春晖怎么说。

   徐春晖:农业保险,顾名思义,就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农民朋友遇到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时,保险能及时发挥经济补偿作用,凸显“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的功能和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加快推进农业保险的开展。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7年到2016年的10年间,我国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到2.16万亿元,年均增速38.83%。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长到417.12亿元,增长了7倍;承保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7.21亿亩,增长了6倍。我认识一位种粮大户,说起农业保险,他告诉我说,去年入秋以来,他们这里突降冰雹,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玉米、苹果等农产品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他只交了30块钱,就给10亩玉米地上了保障,而这次受灾,他获得约3000块钱的赔偿。

  近年来,得益于政府的宣传引导和政策补贴,全国各地不少种养户和农业经营主体开始涉足农业保险并从中受益。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农业保险推广难度较大,农民对农业保险还存在很多误解,农民投保的热情不高。咱就拿前段时间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受灾严重的山东寿光来说,据当地的一家行业协会的材料显示,2017年潍坊市保险机构、民间合作社在宣传推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时,两个区共有养殖户3000余户,但仅仅19户参加保险;而作为全国人民的菜园子,2017年,寿光全市温室大棚数量为14.7万个,此次受灾数量约为10.6万个,受灾比例超过2/3。参保的大棚数量仅有120个,相应的参保率仅有0.082%,竟不到千分之一。看来,帮农民遮风挡雨的最后一道墙—农业保险并未能生效。

  农户入保的积极性为何如此之低?我想,除了人们固有的侥幸心理之外,政策性农业保险赔付额度太低、农业保险客户群体分散,且风险意识不强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而作为蔬菜大棚保险,我们的种植户也不是想买就买得了的;还有,理赔时间长、赔付标准低等问题也降低了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使农业保险无法在关键时刻发挥农业生产“稳定器”的作用。据我了解,有的农民从来没有投过保险。如果碰不上灾害就侥幸,碰上了就自认倒霉;也有的农民反映,自己一直买着农业保险,但是赔付金额比想象中少很多,与自己的期望有些差距,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没灾时钱白交,有灾时补钱少”的问题。

  寿光洪灾面前几乎无人投保的囧境,我想,必须引起我们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为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行业面临的风险种类日趋复杂,风险敞口日趋加大,迫切需要得到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而我国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原则‘低保障、广覆盖’,也不妨考虑重新进行功能定位,为了实现“高保障”,可以发展商业保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无缝衔接。

  希望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多方发力共同推进,用创新来填补空白。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逐步提高有关险种的保险金额,推广分档投保;同时,进一步研究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让农业保险这把“保护伞”撑得更加牢固。

编辑: 马婧婧

漫谈|如何将农业保险这把“保护伞”撑得更牢?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市场起伏变化大,如果说有什么能让人安心一些,保险应该算是其中之一吧。不仅是应对市场大跌,尤其是遇到洪涝、干旱、雹灾等自然灾害,如果有一份农业保险,损失会减少很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