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2014中国乡村之声 > 漫谈

央广网

记者详析全面推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三大效果

2016-05-05 15:32:00 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5月5日消息(记者杨滢 实习记者陈磊)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相信很多农民朋友都遭遇过类似的情况:种出来的东西因为贮藏条件简陋,即使低价也不得不尽快出手,要不然农产品就可能腐烂变质,蒙受损失。这让农民朋友在市场上很难有话语权,同时这也是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存在的现实困境。

  为此,国家从2012年起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三年多过去了,如今这一现状是否得到了改善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竹分析我国农产品贮藏环境的改变。

  王竹: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以补助为杠杆撬动了民间资本的大力投入,加快提升全国试点省区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政策实施以来,效果如何呢?

  第一个直接的效果体现在:减少产后损失,促进农产品提质增效。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环节主要由农民、合作社和部分微小企业完成,设施简陋,技术匮乏,导致农产品产后品质下降快、损失率高。

  2012~2014年,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新增了柠檬储藏能力约6万吨,腐烂率由原来的8%下降到4%,直接增加经济收入约200万元。甘肃省新增设施每年可减少马铃薯、苹果产后损失9.6万吨,仅贮藏一个环节就减少损失1.5亿元以上。

  新型烘干设施解决了传统干燥方式残留物超标、卫生不达标及质量安全隐患问题,减少了环境污染、缩短了干燥周期、提高了产品品质和销售价格。

  经初步测算,补贴建设的标准化设施投入使用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从15%以上降低至6%以下,相当于四年累计增加66万吨的产量。

  第二个效果是:错季择机销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新窖代土窖,土豆变金豆,穷村走出富路子”。这是张北县农民对新型马铃薯贮藏窖的评价。2011年未实施补助项之前,张北县马铃薯商品薯的销售价格一直在0.3~0.4元/斤之间,由于没有合格的贮藏窖,农民生产的马铃薯除留足籽种和自用薯外,剩余的要都在起收后的半个月内售完,否则就要面临冻烂的风险。这导致农民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就算价格很低也不得不卖。新型马铃薯贮藏设施建成后,全县的贮藏能力大幅增加,马铃薯销售期延长到7个月,可以错季择机销售,农民不再担心卖难、价格不好等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5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累计为农民减损增收9亿元,错季销售增收45亿元,中央财政投入和农民增收之比达到1:3,并且设施的实际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

  第三大效果是:培育特色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

  发展特色产业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率途径。近几年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最大成就,就是各地通过建设集中建设初加工设施,做实做强产业链、价值链、产品链,培育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产品初加工不仅仅是烘干、贮藏的问题,而是涉及农产品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保鲜、包装、储存等多个环节的产业链建设。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不只是建一个窖、一个库、一个房,而是要通过建窖、建库、建房,全产业链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发展。设施的集中建设,带动了专业市场发展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增加供给、稳定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产加销协调发展。

编辑:孔明

关键词:农产品;初加工

说两句

相关阅读

专家:产销脱节是我国农产品滞销主因

近年来,继河北奶农倒奶、陕西果农将油桃直接倒进河道等事件之后,近日,又一则类似的事件再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面对着春季芹菜大量上市,价格直线下降仍无人问津之后,陕西村民含泪让旋耕机开进了自家的5亩芹菜地,一会儿功夫,已过成熟期的芹菜被机器打碎。

2016-06-23 15:29:00

汪洋:德法并举社会共治 加快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

2016-06-17 10:57:00

有严密的质量体系 消费者就会对农产品有信心

近年来,在国内的农产品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所谓的“出口质量”农产品。比方说有机蔬菜、水果罐头、饼干、酸奶这些食品,只要是贴上“出口品质”、“畅销欧美”这种标签,价钱就翻着倍上涨。

2016-05-16 11:22:00

参与讨论

我想说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点击排行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6807188 新闻热线: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京ICP证15050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02120007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 | 央广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