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之声◆新春走基层《幸福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因此,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近年来,我国对乡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许许多多的乡村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2020年新春佳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乡村之声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幸福的乡愁》,多路记者走进曾经采访过的农民画村、诗歌村等村落,回访那些活跃在乡村里的文化人,用鲜活的故事展现广阔农村蕴藏的丰富文化力量。

  第一篇“画乡”的守望

  一月中旬的吉林省东丰县银装素裹,三三两两的爆竹声让这座被誉为“农民画之乡”的东北小城渐渐有了年味儿。农民画作家李俊杰此时正坐在画室里,用铅笔勾勒出脑中的场景,这幅作品他构思了很多年,虽然尚未完成,但作品早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回家过年》。

  李俊杰:这不回家过年嘛,我这画的一个大山里头,这是一个高速路,这些人骑着摩托回家过年,这个画是一个立交桥下,全是些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的,我一个稿子画了好多种变形的。

  从小生活在东丰县红榔头村的李俊杰被称为东丰农民画的“拓荒者”,20世纪70年代,李俊杰和哥哥李俊敏等青年农民自发成立绘画小组,用从祖辈手中接过的“画笔”记录白山黑水,甚至把反映中国农民生活的作品送到了世界的舞台。

  李俊杰:我的作品到瑞士去展出,就是另一个农民工的组图,和同行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就和我说,你们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农民工肩膀上完成的。

  记者:2020年的时候,您就画出去的人回家过年的事了。

  李俊杰:对,另外我画了一些“阳光工程”,是反映农民工返乡再就业的一些场景。我反映的都是农民的生活,我本身也是从农民走过来的,所以说我也比较关注他们的生活。

  农村是画板,农民是模特。即便一幅画能卖到十几万,李俊杰依旧离不开这片给予他艺术灵感的黑土地。在李俊杰的家里,一幅以“年文化”为主题的十米长卷《过大年》被悉心地保存起来,这幅由22个篇章构成的作品,原汁原味地展现了东北农村传统的年风年俗,李俊杰说,这是他童年的记忆。

△李俊杰作品《过大年》局部

  李俊杰:体现关东过大年,就是我们东北在过大年时候的场景,我打他一进腊月门就开始画,一直画到来年的三月三,春风起了,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整个年才过来,整个一个过程。

  记者:像这些场面,是当年您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场面,还是设计出来的?

  李俊杰:都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困难,那时候我爹总和我说,你买炮不如买蜡,买蜡不如买画,为什么这么说?他说你买炮,你听一个响就完了,买蜡你还能多点一会儿,你要说买一张年画贴起来可能就贴一年。这说明了,一个是那时候生活的艰辛,另一个是过去人们勤俭节约的态度,我画的基本都是这些内容。

△李俊杰展示具有东北民俗特色的农民画

  父亲李洪山是李俊杰的第一任美术老师,童年的李俊杰和哥哥时常在油灯下看着父亲为乡亲做剪纸、刻木雕、彩绘棺材画、糊彩棚,那个时候,农民画就开始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李俊杰:我父亲也会写点毛笔字,那时候各家各户拿着红纸上我们家去写,一写写半晚上,那时候过年的一些场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所以我说现在过年和原来的不一样,现在我觉得好像天天都在过年似的,那时候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一下文化生活和改善一下伙食,这就是为啥盼着过年。

  可能就是在父亲手中的毛笔落在红纸上的一刻,“乡愁”、“传承”,成为了李俊杰此后几十年挥之不去的两个词。

  李俊杰:后代人会从我的创作中发现他自己,很多年龄相仿的从我的画中发现了他自己,我小时候就穿这个鞋,我们记录了那一段历史,像我画的关东大车店,好的作品让我们认识了生活,认识了自己。我们这种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还有内容和其他一些传承,假如我们在内容断代了,那也不行,因为我们这种生活方式,包括人们这种理念,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记录我们中国人是一种什么状态。

  如今,已经年近七旬的李俊杰从文化站的岗位上退休已经多年。平时除了画画,最爱干的事就是发挥余热,把自己一辈子的绘画技术传授给学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画,走近农民画。

  李俊杰:这几个文化活动都反映咱们东北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你看他画的装饰,你比如跳萨满舞这个女人,都很真实地反映了咱本地的生活。就是说我们将来在画农民画的时候,也要遵循这么一种创作理念去进行创作。

  学生:这个人的头为什么这么歪呢?

  李俊杰:东丰农民画不是按照咱们平时学画那种规矩去画,他自己用了夸张和变形就显得他的姿势就更生动了。

△李俊杰(右)指导学生马炜程

  眼下正值寒假,初中二年级学生马炜程一大早就来到李俊杰家,这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学习画画,父母平时打工、卖菜,早出晚归,农民画就成了他心中一方小小的天地。

  学生马炜程:看起来特别熟悉的那种感觉,有的时候我爷我奶爱看二人转啥的,就感觉从他的画也能看到二人转之类的一些东西。我还挺喜欢画画的,所以学了这个,跟李老师学,感觉挺有进步的。

  马炜程的进步,李俊杰看在眼里、乐在心上,李俊杰享受这个时刻,有时看着孩子学画,他总能想起已经离开家乡工作生活的自己的孩子们。

  眼看就要过年了,李俊杰的冰箱里的食材也被塞得满满当当。

  李俊杰:肉、鱼、虾什么的这里都有。

  记者:这个是什么肉啊?

  李俊杰:这个是牛肉,这还有海带什么的。

  记者:这都是给过年准备的?给孙子准备的?

  李俊杰:对,孩子们都得回家里过年,现在就开始准备了,因为想买的东西太多了。现在平时也这样,但是过年了就要更丰盛点。

  记者:你现在都准备齐了吗?

  李俊杰:没有,这不每天都在忙吗?到年底了,可能得忙到年三十儿。

△东北乡镇大集

  东丰县农民画馆副馆长吕延春:平时我们在这创作,我们是农民画之乡嘛,我通知已经发出去了,我们准备搞一个集中的一个小培训,集中培训不是县里安排的,是平时我们和作者都有些联系,是我们小范围的,但一来也都四五十人。鼠年嘛,关于鼠年题材的绘画,鼠年画鼠。

  跟李俊杰一样,东丰县农民画馆副馆长吕延春最近一直都没闲着,2019年农民画馆全年接待参观218场,人数达到15000多人次,来到这里学习农民画的学员也不在少数。

  东丰县农民画馆副馆长吕延春:农闲时间搞一些创作,像他们搞创作题材,也基本都是反映农村通过小康建设,尤其是2020年小康年,它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农民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来步入小康,就是画画农村的变化,农村跟过去完全是不一样。

  记者:他们是咱们组织来的还是自愿来的?

  东丰县农民画馆副馆长吕延春:自愿,因为我们每年从县里省市也有集中培训,是大部队的培训,大家都形成一种观念了,或者是有一种机制。

△吕延春向记者介绍农民画作品

  近年来,东丰县探索形成机制,打造出创作队伍规模最大化、政府推动力最强化、创作骨干年轻化、培训体系专业化、作品营销市场化的发展模式。让农民画进教材,进中小学美术课堂。吕延春告诉记者,目前,东丰县以农民作者为主体的创作队伍已经超过5万人。

  东丰县农民画馆副馆长吕延春:这么多年我们县委县政府对农村文化,农民画这一块非常重视。每一年都搞一些活动,利用这些活动来促进农民对绘画的一种参与。原来的绘画可能都是比较专业性的,后期有这么多农民都参加,一个是风格上要求不高,这样更利于广泛地让这些农民来参与。有的时候因为这是民间文化,定位是农民画,农民画的画,这种风格在全国范围都得到了认可。

  以农民画为载体,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让同样是农民出身的吕延春,切实感受到了东丰乡亲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变化。

  东丰县农民画馆副馆长吕延春:早期,就是说赶上腊月这个季节,农民都干什么?打个麻将,再不就喝酒。现在你画点画,前两天还来个作者,他说,在家每年秋天时候忙,忙到晚上10点,晚上还要画到12点多。他说手因为干农活手都磨得很疼,都裂了,抹点润肤霜,接着画,他说感觉到生活有奔头,有意思,完了之后还影响周边的人。

△李俊杰(右)向记者介绍东北大集的变化

  早上10点,学生马炜程学完了画,下课回家,李俊杰也裹上棉衣准备出门。儿子回来前,他还要去赶趟大集。

  李俊杰:你这有没有灶糖?

  商家:有,在这边。

  记者:这是拿啥做的?

  商家:大米、麦芽,麦芽糖。

  李俊杰:这种东西在咱东北很早就有,我小时候就吃过,这叫灶糖。尤其是在小年腊月二十三的时候,一定要吃灶糖,吃灶糖把你嘴巴粘住,不说不吉利的话,要你嘴甜。

  记者:有讲究。

  李俊杰:现在我每年都买一点,和我儿子和我老伴,我们大伙吃的。品位原来的一些滋味。

  记者:现在吃的还是以前那个味儿吗?

  李俊杰:是,因为它里面也是进行了一些改良,有些东西把现代人的口味加进去了,原来的东西味道都很纯,现在是既保留原来的醇味,又加了一些别的食材。

  记者:以前像这种糖是只有过年的时候吃吗?

  李俊杰:对对,不像现在,现在可是什么时候基本都能买到。

  记者:所以每次看到灶糖就过年了。

  李俊杰:对对,小时候就是过年那几天吃一小块……

△东丰县的乡镇大集已经年味儿十足

  记者:晁向荣

  新媒体编辑:乔萍莉

  监制: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