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创业,也想为家乡做点事,却找不到方向、摸不清门路。

  今天介绍的这位创业者,他没有带来神话,只是在“稳”和“准”上下功夫,两三年时间便让创业项目落地生根,成功帮助乡亲们增收。

  他的创业经历或许能给您带来一些经验和启示。

  稳:创业前 这样下功夫

  潘峰非常清楚,怎样把一个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带上老百姓的餐桌。但,他没有急于创业。

  潘峰是从陕西省佛坪县走出去的普通大学生。

  毕业后,他进入一家集团公司工作。工作内容与农业供应链有关,需要经常去各地采购农业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家乡农产品的品质有了信心,也萌生了要把佛坪县的优质农产品带出来的念头。

  潘峰的家乡陕西省佛坪县位于秦岭南麓,一度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这里山多田少,农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发展滞后,却有着非常纯净的生态。

  佛坪的森林覆盖率达90.3%,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每年,这里的花期长达8个多月,100多种大宗蜜源植物交替生长开花,堪称“天然蜜源库”。

  有了念头,他并没有急于行动。

  潘峰瞄准的商机是蜂蜜养殖。念头酝酿了两年多,才有了一个清晰的计划。

  为此,他回到家乡佛坪县开展调研市场,进行品牌策划,形成运营方案。他把这套方案与很多合作社、父老乡亲讲了,乡亲们都非常支持,这给了他信心。

  准:顺势而为 事半功倍

  做家乡需要的企业

  方案有了,何时行动?2016年,潘峰从北京回到家乡,创办公司。

  潘峰赶上了好时机。那一年也是“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佛坪县的产业基础有了很大改善,对创业人员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

  潘峰返乡创业,正符合当地发展需要。他的企业,给当地的蜂蜜产业带来了发展机会。

  佛坪县具备优异的养蜂资源,但以前这里产业规模不大,主要是散户养殖,缺少品牌、标准,也没有深加工企业,农户只能销售最简单的桶装蜂蜜,卖不上价格,有时还卖不出去。

  为了将蜂蜜养殖发展成产业,当地政府也需要有企业带头,做出品牌,对接市场,真正起到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作用。

  具体操作上,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对蜂蜜产品进行深加工研发,从蜜源地选址到生产工艺流程,都按照业内最严苛的专业标准执行,同时,积极进行品牌建设、产品策划、精准营销。

  合作社、养蜂大户与他签订合作协议以后,按照企业给的专业标准进行生产,产品由企业收购。有了这样的产业模式,可以推进佛坪蜂蜜产业的标准化,实现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共同增收。

  ▼

  选择返乡创业还有另一个好处。

  以往,创业办企业很容易遭遇资金瓶颈。而近些年,各界都在履行社会责任,为贫困县实施产业扶贫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很多金融扶贫项目。潘峰的企业为贫困县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自身也容易获得支持。

  在当地政府的牵头下,潘峰的公司获得了中国平安的贷款,通过平安"扶贫保"模式,前期为佛坪特色蜂蜜产业提供免息免担保的资金支持。

  后续:稳步发展 回馈社会

  不忘初心

  有了资金支持,潘峰的企业开始构筑技术保障,打开市场。

  农户懂技术,才能养好蜂、产好蜜。以前,佛坪很多农户并不知道如何管理蜂蜜养殖,所以出蜜量比较低。在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技术培训后,草坪村159户中有95户养蜂,全年有4300箱蜂蜜产能,占全村收入30%左右,已经让8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为了保证贫困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潘峰的企业还以高于当地市场价10%-15%的价格进行保价收购。这些蜂蜜销往全国各地时,采用了农业溯源技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通过几年努力,目前佛坪县的蜂蜜有了自己的品牌,品质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已经与20多家大宗采购商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销售业绩稳步提升。

  假如有一百万个创业者,就会有一百万个创业路径。别人的路径不好复制,但未必不能让我们思考,从而获得一些启发。

  本文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官网、央视网、中国日报网

  中国乡村之声转载编辑:杨滢 //责编:李雨楠 // 监制: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