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立草为业 草畜并举 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草都”——定西市草牧业发展五年成就综述

2017-10-10 17:44:00来源:定西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定西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草牧产业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促农增收,助推精准扶贫为核心,以“扩量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为主线,坚持“以发展草牧业为主,以绿色生态发展为主,以确保安全为主”的方针,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做强草业,做大养殖,提升加工,搞活流通,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总体思路,走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标准化规模经营为重点,种养加全产业链循环发展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就,到2016年底,全市草牧产业总产值(即养殖业、草产业、草畜产品加工业、草畜产品流通业产值的总和)达到140亿元;草牧产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不足20%提高到30%;农民人均草牧业收入达到170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全市草牧业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历史时期。

  (一)草产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长期以来,草始终被当作养畜的基础,种草就是为了养畜,所以,一直都在种草养畜、草畜平衡的小农经济思维中转圈子,走着“种草→养畜→卖钱”的单一路子,商品饲草一直是小打小闹,2012年,甘肃民祥牧草公司开发了裹包青贮饲料并远销国内各大牧场,从而拉开了商品饲草规模化生产的大幕,使草作为独立产业开始发展;2015年,国家又提出实行粮改饲,发展草牧业的战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制定了“立草为业,草畜并举,以草带畜,以畜促草”的草产业发展思路,推动草产业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牧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016年底,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310万亩,其中苜蓿260万亩,红豆草及其它多年生牧草50万亩。燕麦、甜高粱等当年生牧草30万亩,青贮玉米60万亩,牧草种植总面积达到400万亩,正常年景下年产鲜草700万吨。草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种植牧草也成为农民增收,特别是贫困户精准脱贫的新的增长点。

  (二)草食畜牧业快速扩张。从2012年开始,肉羊价格迅速飙升,加之精准扶贫推波助澜,全市肉羊养殖掀起了高潮,羊存栏量由2011年的不足100万只,2014年达到300万只。2015年以来由于羊肉价格持续走低,出现了部分养殖户整群抛售的情况,羊出栏增长幅度较大,存栏仍然保持了基本稳定。牛、猪、鸡处于持续稳步增长的状态,2016年底,全市牛存栏量达到40万头,猪存栏量达到150万头,鸡存栏量达到1000万只,分别比2011年增长41.3%、72.4%和2.1倍。五年来,全市规模化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大户达到9万户,规模种草大户达到1万户,家庭养殖场达到6000个,规模养殖场达到2400个,种草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160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592个。

  (三)草畜产品加工业开始崛起。首先是草加工异军突起,成为全市最具特色、最有带动效应的产业化力量。目前,全市有各类草加工企业(合作社)30多家,其中以裹包青贮饲料发展最为迅猛,全市已建成年产10万吨以上的裹包青贮生产企业10家,加工能力达到160万吨。规模化养殖企业和饲草料配送中心制作干草和窖池青贮能力达到260万吨,牧草青贮加工能力达到420万吨,占鲜草总产量的60%。草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关键是牧草加工异军突起。与此同时,畜产品加工业也开始兴起,不仅新建了伊兰纯、西泰、中天等规模较大的畜产品加工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牛羊肉价格的持续低迷,一大批小型牛羊肉屠宰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迅速兴起,不仅提升了全市畜产品初级加工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保持了牛羊养殖业的稳定发展,推动了餐饮业和肉品销售业的发展,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6年底,全市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68家。随着加工业开始崛起,大大提升了全市草牧业的产业化水平。

  另外,草畜产业发展中还取得了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等诸多成绩,但是,以上三个方面的成绩是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正是由于草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养殖业快速扩张,草畜产品加工业开始崛起,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基础、规模化标准经营为重点,种养加一体化全产业链循环发展的格局,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这是五年来全市草牧业发展最显著的成就和最大的亮点。

  五年来,全市草牧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五年来,全市草牧业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核心因素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举全市之力,大力发展畜草产业,使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由马铃薯、中药材“两轮驱动”变为马铃薯、中药材、畜草“三足鼎立”,并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畜草产业的意见》;2014年,市委、市政府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壮大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草产业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实际上就制定了加快发展草牧业的战略,只是当时国家还没有提出草牧业的概念;2016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把定西建设成为中国西部草都的战略目标,至此,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草牧业的目标越来越清楚,思路越来越清晰。这就是以建设中国西部草都为总揽,把草牧业打造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的首位产业;把定西建设成甘肃省草牧业大市、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草产业基地和肉羊生产加工基地,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从而使全市草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政策利好与资金投入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中央、省、市乃至各县区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草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特别是市委、市政府在市级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市财政预算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支持草牧业发展。而且这些政策都对应着相应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又推动了金融资金、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2016年全市投入草牧业发展的各类投资达到40亿元,2012~2016年,五年总投资达到140亿元,这是保持草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群众意愿与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过去的五年,是我市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草牧业作为农民增收空间最大、来钱最快的产业,加之市场需求旺盛,前期牛羊肉价格飙升,极大地刺激农户的养殖愿望,特别是催生了2400个规模化养殖企业,不仅使全市牛羊饲养量快速扩张,而且大大提升了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尽管2015年以来牛羊肉市场价格下跌,但从目前农村家庭经营的收入来看,农户养殖牛羊、种植牧草,仍然是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头戏,而且,市场需求的空间仍然是比较大的,因此,群众的种养意愿和市场需求空间是保持草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

  (四)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现代草牧业的标志是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五年来,全市草牧业的规模化经营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绝大多数种养大户、家庭养殖场和规模养殖场,都是这五年来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养殖量占全部畜禽养殖量的60%以上,从而支撑起现代草牧业的框架;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产业化发展是引领草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引擎。中天羊业是我市唯一一家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他们建立了“市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中天模式”,创建了“中天羊肉”品牌,开拓了市场,成为全市发展肉羊产业的坚强后盾。甘肃民祥牧草公司更是牧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典范,可以说,没有民祥牧草公司开发了裹包青贮饲料并销往国内各大牧场,草产业就不会取得突破性发展,立草为业,以草带畜也就无从谈起。同时这些年崛起的天耀草业,现代草业、方正草业、百绿草业、育耕牧业、安贝源乳业等龙头企业都大大促进了全市草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因此,规模化、产业化是草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五)技术服务与疫病防控是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五年来,全市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日益健全完善,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控队伍不断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定西市与国内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联盟、协会积极衔接,邀请专家到定西指导工作。众多专家经常活跃在定西这片草牧业发展的热土上,为定西草牧业发展倾心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还特别注重市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目前,全市畜牧系统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48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初级职称近700人。市、县区、乡镇三级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联县包乡、联乡包企业和村、联村包企业和农户的“三联三包”责任制,全方位、全覆盖地开展技术服务和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为全市草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定西市;红豆草;中央一号文件;青贮玉米;甜高粱

立草为业 草畜并举 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草都”——定西市草牧业发展五年成就综述

五年来,全市规模化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16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大户达到9万户,规模种草大户达到1万户,家庭养殖场达到6000个,规模养殖场达到2400个,种草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1600个,养殖专业村达到59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