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潼南再生稻“一种两收”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2017-08-23 15:25:00来源:华龙网

  华龙网8月23日6时20分讯(通讯员 李扬)“这片稻田里的宜香优2115正在进行第一季收割,再过50天左右又可以收割第二季了。”8月22日,在重庆市潼南区五桂镇东南村2社的再生稻稻田旁,潼南区农委农技推广站站长刘乾毅指着马路边的稻田对笔者说。

  再生稻是潼南区农技推广站重点部署推广的技术之一,目前,潼南区已发展再生稻15万亩。那么,为何潼南要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呢?刘乾毅给出了答案,今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作为全国产粮大区,潼南立足实际,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农业发展总要求,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让农民增产又增收,农民自然觉得“划算”。

农技人员查看田间长势。通讯员 李扬 摄

  再生季亩均产粮200公斤

  “一种两收能让亩产达到700—800公斤,我对种田又多了份信心。”在五桂镇东南村2社,今年第一次尝试种植再生稻的李世国坦言,由于粮价走低,而稻谷生产成本持续增加,不少以种一季稻为主的农民都动了再生稻的心思。

  潼南区是全国产量大区,近年来水稻总产量稳定在2.1亿公斤以上。但在刘乾毅看来,潼南必须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决不能把潼南粮食生产的产能调减了、优势调没了。

  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种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潼南区实现水稻生产稳粮增收、节本增效的一个重要举措。

  据刘乾毅介绍,再生稻,俗称“一种两收”,指播种一次收获两季产量的一种水稻,即头季收割后,利用头季稻桩经肥水管理,使休眠芽重新发苗、长穗,不需播种、育秧和插秧,不需耕犁耙田,可以再生一季稻子。若栽培技术到位,头季收获后,再生稻亩均产量可达200公斤以上。今年,潼南区蓄留15万亩的再生稻,今年可增产稻谷3000万公斤以上。

  据刘乾毅测算,目前潼南区再生稻的再生季亩生产成本100元左右,亩平均产量200公斤,亩纯收入可增加440元左右,稻农可增加纯收入6600万元。

  品质好更安全成最大卖点

  “过去由于缺乏好品种、好技术,再生稻种植渐渐退出农田。”刘乾毅说,如今,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机械化生产,种起来省工、省力,农民乐意种植,再生稻得以“重生”。

  与种植双季稻比较,再生稻实现了“两减”,一是生产成本减少,二是农药化肥减少。刘乾毅说,算“成本账”,一亩再生稻能省去犁田80元、育秧80元、插秧100元、农药20元、肥料50元,合计降低成本330元,达到节本增效目标;而算“生态账”,再生稻能够直接节约近一半的农药化肥,实现绿色生产的目标。

  刘乾毅告诉笔者,一是由于再生季期间昼夜温差大,利于稻米品质提升,且田间病虫少发,生育期又短,基本不用施农药,生产的稻米品质好、更安全。二是再生稻生产能防治农户焚烧稻草,利于稻草还田及改善耕地质量,促进耕地用养结合。

  “农药化肥减少,耕地质量改善,这是再生稻品质的根本保证,也将成为再生季稻米的最大‘卖点’。”刘乾毅说。

  种再生稻选对品种是关键

  “虽然水稻的再生性很强,但不是所有的水稻再生都能叫做再生稻,再生稻的再生季必须要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和效益。”刘乾毅说,再生稻增产增效潜力大,但其推广仍有困难,需要逐步解决。

  “最大的难点在于品种筛选力度不够。”刘乾毅解释,由于我国对再生稻品种没有进行专门选育和审定,因而在生产上缺乏适宜的品种。

  近年来,潼南区农业部门加大了与科研机构等的协作,加大了全区再生稻的推广力度,并从生产实践中选择出宜香优2115、C两优华占、宜香优1108、深两优5814、Y两优1号、丰两优6号等优质稻、超级稻品种等品种用于生产,整体表现不错,但也出现了部分品种生育期偏长、不抗倒伏、综合抗性及米质较差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今年潼南区农委联合多家致力于再生稻品种选育的种业公司,开展了品种筛选工作,初步筛选出了5个苗头品种,将适用于再生稻生产。

  “再生稻如果要进一步推广,需要有一定销售能力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和企业的合作,以及政府的一些相关政策扶持,如供种渠道的顺畅,集中育秧等。品种方面则需要继续在优质早熟稻里面筛选生育期相对短,苗期抗低温,穗期抗高温,高结实率,第二季再生性好的品种。”刘乾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在保证稻米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品种和种植技术的改良逐步提高产量,进而提高土地的总产值,推动农业提质增收,才能获得更大的认可,提高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再生稻;再生季;稳粮增收;稻草还田;农民

潼南再生稻“一种两收”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种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是潼南区实现水稻生产稳粮增收、节本增效的一个重要举措。据刘乾毅测算,目前潼南区再生稻的再生季亩生产成本100元左右,亩平均产量200公斤,亩纯收入可增加440元左右,稻农可增加纯收入6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