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乡村旅游渐升温带动脱贫润民心

2017-07-29 12:48:00来源: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简承渊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如今大变样了。村民姚四宏说:“我们村原来只是种大田,靠天吃饭。现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环境好了,营生也多了,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陆续回来了。”东壕赖村党支部书记乔屹基说:“我们开办的农家乐‘富民山庄’,规划每年接待3万人次,每年可实现利润420万元。目前,这个项目吸纳300多人就业,间接带动社会相关产业就业1500人左右。”

  随着内蒙古旅游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内蒙古大地上的1万多个行政嘎查村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亮丽内蒙古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

  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草原、森林、沙漠等旅游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切合当地发展实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突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旅游富民之路。截至2016年年底,内蒙古共有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97家、乡村旅游接待户4317家,全年接待游客约30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20亿元。2016年,有3.5万贫困人口通过旅游脱贫。

  在中俄边境线上,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远近闻名。近年来,蒙兀室韦苏木的旅游拉动了酒店、旅游商品销售产业的发展,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乡村旅游经营户年平均收入10万至12万元,骑马游经营户年平均收入4万元,农牧民平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原来拉3匹马能挣1万元钱,现在拉1匹马能挣3万多元。每年还能拿到景区分红。”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长汪海涛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两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积极倡导推动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扶贫工作,其中旅行社与农(牧)家乐结对扶贫、景区参与所在村镇扶贫,取得了重要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朝鲜民族乡东光村在旅游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已经发展成为集民俗表演、美食、购物、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民俗旅游小镇。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占东光村总户数的33%,有20家特色家庭游旅游户、3家宾馆、1家泡菜加工体验学校、4家旅游纪念品店。“我们现在不仅有村博物馆,还经常举行摔跤、荡秋千、顶瓮竞走等传统活动,展示朝鲜族农耕、民俗礼仪、食品服饰、歌舞等文化。”新发乡文化站站长吕长植告诉记者。

  通湖草原旅游区位于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节点。2007年,该景区投资1.5亿元,完善了服务接待体系,景区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发展过程中,在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协调下,乌兰哈达嘎查以1.5万亩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占公司增资扩股后注册资本比例的14.63%;景区将马匹骆驼、冲浪车、自驾车和沙滩摩托车的经营权交给村民运营。乌兰哈达嘎查牧民段学军说:“乌兰哈达嘎查共有牧民208户,以前每户的年收入不超过3万元,现在牧民们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每年分红就比牧场收益多了两倍多。”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乡村旅游;旅游脱贫;景区;旅游扶贫;通湖草原旅游区

乡村旅游渐升温带动脱贫润民心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梨花镇东壕赖村如今大变样了。”  随着内蒙古旅游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在内蒙古大地上的1万多个行政嘎查村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乡村旅游正在成为亮丽内蒙古一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