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荒漠”变“耕地”

2017-07-17 14:30:00来源:农民日报

  在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启动会前夕,首席科学家张金霞落笔写下《致体系全体成员的一封信》,记录了我国食用菌体系从几近“荒漠”,到如今开垦成为了“耕地”;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不再零零散散,如今研发示范从种(zhǒng)到种(zhòng),从农田到餐桌,从原料到产后废料的处理利用,每个产业环节,都逐渐形成了规范的基本产业技术,优化集成形成了成套的先进、适用、实用、科学的生产技术。

  张金霞给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2008年,体系构建,食用菌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50个体系之一;2009年,召开了有着“誓师”意义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从此,我们一道上了体系建设的征程,开展食用菌产业技术的系统研发、创新与示范。”时至今日,九载时光,张金霞常有感慨。

  “闭上眼睛,就能想起我们的勤劳智慧凝结而成的几大条、几大块的产业技术。”梳理起这些年来体系所取得的成就,张金霞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的育种有了一定的可利用种质占有量,有了基本的规范的鉴定评价技术体系,有了核心种质群体,有了高效育种技术与筛选模型;我们的栽培生产明晰了原料种类和基质营养的基本参数,高产形成的要素条件要求,探明了批量烧菌和霉菌爆发的生理机制;无害化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基本形成;副产品菌渣有了系列的利用技术;不同生态区都有了与其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生产技术模式……我们在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同时,进行了产业基本技术研究和基础科学数据的验证,明确了不少似是而非困扰生产技术实施的问题,为产业技术的持续研发奠定了基础。”

  张金霞抛出了现实又严峻的问题:我们离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现代化的差距有多大?

  “达到上述目的,涉及的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技术创新与示范工作,更多的是体系的建设、体系内的大联合、大协作,更有与体系外的科技力量的合作,凝聚更大的力量,形成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张金霞表示,提高产品质量将成为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涉及育种、品种、栽培、品质、保鲜等各研究方面和产业环节。“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核心技术创新队伍来说,仅仅做好当前的技术研发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强大的持续创新能力。我们将按照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加强青年科技力量的培养,加强岗-站-示范技术骨干的合作,使我们的队伍更有力量,更有后劲,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耕地;核心种质;荒漠;食用菌产业;筛选模型

“荒漠”变“耕地”

张金霞给出了两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2008年,体系构建,食用菌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50个体系之一;2009年,召开了有着“誓师”意义的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