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瞄得准攻得狠走得稳——内蒙古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成效显著

2017-07-17 14:18:00来源:农民日报

  守望相助七十载壮美亮丽内蒙古

  开栏的话:

  1947年5月1日,在迎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里,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把地区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守望相助,砥砺奋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现代农业、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生态建设、党建工作等方面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辟“守望相助七十载壮美亮丽内蒙古”专栏,展示内蒙古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举措新成效,以及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和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简承渊

  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推动全区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共同发展,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贫投入,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举措,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态势良好。

  精准扶贫、政策配套——

  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

  “2017年力争再减少贫困人口20万以上,3个国家级贫困旗县、11个以上自治区级贫困旗县摘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国家级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7年1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召开全区脱贫攻坚推进会,对全区脱贫攻坚再动员再部署。脱贫攻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头号民生工程,2016年已有2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明显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区仍有贫困人口56万,他们如何脱贫、能否脱贫,关系着内蒙古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过程。

  “自治区两位主要领导亲自推动落实,逢会必讲脱贫攻坚,下乡必调研脱贫攻坚。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新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和推进组专项推进,自治区派驻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脱贫攻坚督导组全部进驻到位。”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王幂生说。

  “2014年起对全区58万户157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2015年开展了‘回头看’,各地普遍采取‘五看五不评’识别办法。”王幂生说。

  “五看”是: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有没有读书郎,五看有没有病人躺病床。“五不评”是在县城、乡镇购置或建有临街门面、楼房的不评,拥有家庭小汽车的不评,种养业大户不评,家庭成员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单位工作或退休的不评,“两委”班子成员家庭不评。扶贫对象由基本精准达到比较精准。2017年,内蒙古将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三到村三到户”要求,加大对口帮扶、定点帮扶力度,因户因人施策,提高脱贫成效。通过扶持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教育扶贫、政策兜底等措施,确保20万贫困人口脱贫。

  兴安盟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多元因素叠加“致穷”。陈凤霞是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查干嘎查村民,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村子里能住上不透风、不漏雨的房子。“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在城里住上楼房,从来都没敢这么想过!”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百旺家苑小区搬迁入住仪式上,她领到了新家钥匙。

  陈凤霞就是受益于当地的精准扶贫政策。盟委、行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区域统筹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精准识别切实解决好“扶持谁”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切实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今年,兴安盟在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的同时,共筹集资金8.57亿元用于住房保障、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确保贫困百姓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同时,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扶持发展肉羊、肉牛、生猪、肉鸡、林果、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今年通过产业扶持将实现脱贫1.1万人以上。

  赤峰市红山区碾子沟村的村民杨凤山说:“过去村里的路坑坑洼洼太难走了,现在并排两辆车都可以通过。”2016年,碾子沟村修了8公里的通村公路,现在三条柏油路、水泥路通达306国道、玉龙机场路、喀喇沁旗锦山路,不仅方便了这里99户村民的出行,还让这个村种的小米通过乡村路卖上了好价钱,每户人家收入10多万元。

  2016年,内蒙古在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上不断发力,全年完成投资199亿元,建设规模2.28万公里,新增通畅嘎查(村)2234个。

  大兴安岭垦区是当地生态移民工程的重要地区。赵冠山是大兴安岭垦区古里农场三队的老住户,在那里居住了30多年,三队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都很差。2014年,古里农场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政策,三队50户居民139人全部搬迁至场部或有建制的生产队生存条件较好的区域,彻底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后劲——脱贫不脱帮扶

  “以贫困群众愿意干、想干和能干成的产业项目为出发点,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落脚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贫困村村民自主选择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文民说,这几年自治区围绕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技扶贫开发示范工程,探索形成了农业集成示范引领、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养殖托管整体扶贫、土地高效置换和流转等精准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特色优势产业在扶贫攻坚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在赤峰市,通过发展旅游扶贫,拓宽了贫困户的致富渠道,使大多数人依托旅游发展而致富。喀喇沁旗西桥镇的雷营子村与国家3A级森林公园马鞍景区相连。过去,雷营子村非常贫困,交通不便。通过帮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种植的产品和养殖的家禽等,销售给本村农家乐,直接获得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村6家党员农家乐,用这种方式已经帮扶18家贫困户,使这些贫困户在短时间内脱贫。同时,贫困户家庭中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到农家乐中就业,在照顾着家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份收入。现如今,这里已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最美乡村”。

  该市的翁牛特旗2012年建设玉龙沙湖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以来,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2016年,入园人数28万人次,全年营业额2636万元。同时,通过养殖骆驼、开办农家乐等多种方式,带动了景区沿线及周边农牧民致富。赛沁塔拉嘎查的张树森兄弟依托玉龙沙湖旅游资源,2015年在自家开设乡村农家院,2016年接待游客约5000人次,实现收入120余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副巡视员图雅说,将继续探索实行资产收益扶贫——支持贫困户采取土地托管、牲畜托养、草牧场入股、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等方式,投入到农牧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参与产业经营发展,实现脱贫不脱帮扶。“试行‘菜单式’扶贫——通过政府‘备菜’、部门‘配菜’、贫困户‘点菜’,让贫困户选择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会做的产业。”

  王文成的成功经验就是一例。王文成是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宝昌镇边墙村村主任、自治区劳动模范,他带领村民先后成立了石料厂、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和边墙村育苗协会。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村民从石料厂中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昌祺红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入社村民340人,人均增收4000多元;育苗协会带动本村及周边140多人,人均增收1000多元。今年,他正计划带领村民发展旅游业,重点建设一处集住宿、餐饮、特色农畜产品销售、湿地观光、生态农业观光等于一体的农家乐度假中心,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指导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内蒙古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了守望相助的重要要求、‘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奋斗目标,为内蒙古发展确立了新定位、赋予了新使命,是引领自治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说,内蒙古正按照脱贫攻坚“时间表”奋力前行。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贫困户;农家乐;贫困人口;村民;增收

瞄得准攻得狠走得稳——内蒙古实施精准脱贫方略成效显著

2016年,内蒙古在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上不断发力,全年完成投资199亿元,建设规模2.28万公里,新增通畅嘎查(村)2234个。”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说,内蒙古正按照脱贫攻坚“时间表”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