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记者手记|湿地保护人—农民吉仁龙的抉择与坚守

2017-07-09 14:59:00来源:央广网
 

吉仁龙讲述自己在湿地的工作

  央广网富锦7月9日消息(记者李伟民)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农民对于土地有多深的感情,大概每一个与农村有关的作品都离不开这个话题。耕地是每个农民的宝贝,农民也往往把最宝贵的东西与耕地联系在一起。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中西门牛最后死在了“全国最后一块单干田”里,继而“我爹把你埋在了他的土地中央,堆起一个巨大的坟头,这就是如今成为高密东北乡一景的‘义牛之冢’”。

  农民耕耘土地,土地给予农民的不仅是吃食,还是一种活的尊严,一种生的希望和一份延续子孙后代的使命感。农民的血,一部分是流淌在耕地当中的。

  所以舍弃自己的土地,对每个农民来说都如同在身上剜肉,还是那心头最纤细脆弱的一块血肉。

  吉仁龙这一舍,就是20垧的黑土田。

  吉仁龙今年六十多岁。1997年前后,他所在的黑龙江省富锦市号召农户开垦湿地,改造农田。前后用了4年的时间,吉仁龙开出了20垧黑土地,一垧能产7000元黄豆。开垦湿地费人费钱,十年里还有一半的时间遭遇涝灾。就这么摸爬滚打十几年,刚刚把手底下这块田调理顺当,退耕还湿的政策下来了。

  退吧,这20垧耕地没有补偿。不退,思前想后,吉任龙说,自己也不能做这个破坏政策的人。“政府说这是大好事,咱就干吧”!

  他也说,就算不想退,水一放进来,也什么都剩不下了。

吉仁龙(中)和他的老伴(左)以及记者(右)合影

  从湿地公园建成进来工作,到今年第九年了,吉仁龙说,他就爱管事儿。电瓶车司机开快了或者慢了,指点一下;平时走在公园里,哪儿卫生没做好,也跟着说道说道。管得多了,年轻人难免有些不满,当面就埋怨起来的时候也有。记者问吉仁龙,湿地到底有啥好处,有人来讲过没有?他说他不知道。他就是看着水里的鱼,塘里的鸟,满眼的绿,觉得舒坦。既然这些这么好,那就得保护好。他还提到,自从湿地建设起来以后,周围村子的地再也不旱不涝,风调雨顺。这也让他感觉到,湿地是个好东西,得保护。

  早上7点不到进园,晚上7点以后再走。说到这份工作,吉仁龙觉得还是比种地要强多了,轻松多了。但是记者请他带着到曾经他的土地那儿去,吉仁龙明确表示,不去。“去那儿干啥,都是水了,我看见也难受”。

  采访里,吉大爷不太好意思提起当年的想法,不过偶尔透过语言的缝隙,他透露出的还是不舍和难过。即便兢兢业业工作在湿地公园快10年了。

  吉仁龙带着记者来到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新建的四层高的观鸟平台。爬到顶层,老大爷气喘吁吁。来这里不是为了看鸟。“你看,这水面上长苇子草的地方,过去都是地。”他指着远处的白房子说,那儿,那儿后面就是我家的地。记者说,这么多还记得这么清楚。吉仁龙说,记得,自己家的地始终都记得。

吉仁龙透过观鸟台的窗户指认原来自己的土地

  中国农民的血肉,一部分流淌在手下的耕地里。所以他们也染上了耕地一般的气质,隐忍、厚实、朴素。为了自己的家业,舍得吃一切苦,当被要求牺牲一切为大众时,又毫不犹豫地割掉自己的心头肉,哪怕自己当时并没有想明白。

  如今,吉仁龙的几个孩子都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乡下只剩下了吉仁龙的老伴,和他87岁的老母亲。人渐渐地离开了耕地,但希望从耕地而来的这份精神,能流淌在世代国人的身上,永远传承。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耕地;湿地;农民

记者手记|湿地保护人—农民吉仁龙的抉择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