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贵州非林非木产业蓬勃发展:人养山,山才养人

2017-07-09 11:51:00来源:人民日报

  贵州多山。天保工程实施19年来,曾经的荒山秃岭,如今已是层峦叠翠,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去年贵州省森林蓄积4.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枇杷、刺梨、旅游等非林非木产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

  护山养山,“摇钱树”长出富民产业

  在贵定县云雾镇营上村村口,满山翠绿的半山腰,一个穿着蓝色服饰的苗族老人,正背着竹篓,弯着腰采茶。“这以前都是荒山,现在都是茶树。我已经采摘了五六年茶叶了。”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光靠采摘茶叶,一天就能挣100多元。

  “这满山茶叶,既能带来经济利益,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贵定县茶叶办杨芹介绍,茶园从种植管护到采摘加工,各环节都能带动农户增收。“拿采茶来说,熟练采茶工一天能采80斤,每斤4元,一天就有300多元收入。”另外,茶树是深根性树种,能较好地固定土壤,种植密集成片,还能拦截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黎燕萍说:“在我们这,打开家门就是山。想在喀斯特地貌上造林,把石山变青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植被破坏、石漠化严重,曾一度让黔南州不少地方变成了荒山,老百姓生活困苦。

  大山没有绿色,会失去更多。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期,长江两岸80%的森林砍伐殆尽,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20%发生水土流失。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天然林资源实行更严格保护,天然林保护工程应运而生。

  贵州省天保中心主任黄以黔介绍,天保工程在贵州实施面积占全省3/4,一期全面叫停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关闭以天然林为原料的木材加工厂;二期聘请护林员管护6910万亩森林,完成公益林建设140万亩,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天然林保护不能光靠输血,也要造血养山兴山。贵州各地结合实际,调整林区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林下经济、木本油料等富民产业,一片片经果林在山上发展起来,不少老百姓也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

  最近,荔波县八烂村,村里都是枇杷香。村里专门搞了场枇杷节。来自重庆、广东等地的6家企业现场与农户签协议,订购15万斤,总金额100多万元。枇杷园内,游客边欣赏果园美景,边品尝枇杷美味。

  “以前的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山,村里果林成片,足足有5000多亩。”“枇杷大王”肖连坤就是靠种枇杷盖起了别墅、买了轿车,他还发起成立了枇杷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注册商标。

  靠山吃山,小刺梨产生大效益

  去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沿途都是大山,山脚到山顶开的都是红色小花。“这些是刺梨花,茶香村还有个‘刺梨哥’呢!”龙里县林业局副局长高贵龙介绍,刺梨是多年落叶丛生小灌木,因果形似梨,表面密生小肉刺而得名。因为潜心发展刺梨产业,村民燕启富在村里落下了个“刺梨哥”外号。

  说起这茶香村,以前日子可没有名字这样美好。有民谣唱道:“山高水浅石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天保工程实施前,村民靠种玉米当口粮,住的是石板房、土墙房,走的是泥巴路,收入只能靠砍树,人均纯收入仅400多元。

  “以前山都是光秃秃的,每逢大雨经常滑坡,毁坏庄稼,住在山脚的人家总是提心吊胆。”高贵龙介绍,在大山深处,森林是涵养水源的主力,天然林的蓄水能力是人工林的3倍左右,实施天保工程有效减轻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森林保护起来了,山区的老百姓靠啥过活呢?“别看咱这山高林深,里面可藏着宝呢。”“刺梨哥”燕启富说,龙里县野生刺梨漫山遍野。刺梨营养价值高,维生素C含量高,还能抗衰老、抗过敏。“当地有句俗话‘刺梨上市,太医无事’。”

  种刺梨对生态也大有好处。“种刺梨的地方很少见滑坡、泥石流。”高贵龙说。“每一束枝地下的根是密密麻麻的,根与根勾连着,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这张网网住了地下的水。”一位作家曾这样描写刺梨的根。

  天保工程实施后,贵州省农学院专家来到这里,开展刺梨品种选育试验,茶香村也成为贵州省刺梨良种苗木基地。经过改良推广优良品种,全村种植刺梨近万亩,目前进入盛果期的达8000亩。仅刺梨一项,林农去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

  “以前把刺梨当野果,卖不上价钱。”燕启富说,要想靠山吃山,得动一番脑筋。燕启富原来在外地做水果批发生意,瞅准了果脯加工商机,返乡种起了刺梨。“从卖鲜果到卖果脯,效益涨了十几倍。”2010年底,他组织成立了刺梨专业合作社,刺梨苗免费发给乡亲,还教他们种植技术。

  “去年分红时,社员平均都拿到10多万元,多的能拿到60多万元。”燕启富说,他家刺梨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2.9亩扩大到了63亩,还带动了周边14个农户种植。龙里县也将刺梨当特色产业,种植面积21万亩,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73%。黔南州刺梨鲜果产量10余万吨,综合产值达15亿元。

  生态扶贫,“绿色银行”鼓起贫困户钱袋子

  我国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林地、林木等森林资源是山区老百姓的重要生产资料。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表示,人养山,山才养人。在贫困地区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可以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坐落在清水江和柳江两江分水岭上,生态区位重要。天保工程实施前,木材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5%以上。为了转型发展,黎平结合天保工程,重点发展油茶、茶叶、林下经济等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

  荔波县驾欧乡联山湾村,原来是个紧靠着大、小七孔旅游线路的普通布依族山寨。村民蒙利磊靠着一头老黄牛和一把犁,一年辛苦到头,生产的粮食只够吃半年。这些年,他经营农家乐,旺季一天能接待10多桌游客,最多的一天收入6万元。“来大、小七孔旅游的人,都说我们村也是一道风景,必须来看看。”蒙利磊说,不少村寨依托绿色山林,变成了小景区。

  黎燕萍说,黔南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广、程度深。“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林业贡献率不高,生态扶贫任务艰巨。” 跟黔南州一样,当下,贵州还有不少老百姓,坐拥“绿色银行”而饱受贫穷,守着金山饿肚子。

  近年来,贵州向贫困片区和贫困户“双倾斜”,实现生态扶贫:一方面增加片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大工程,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一方面提高贫困户参与度,将营造林、森林抚育、森林管护等建设任务直接安排给贫困户,提高贫困户的劳务收入。据统计,天保二期工程期间,国家平均每年为贵州提供的森林管护岗位达14780个,直接增加了参与者的家庭经济收入。2016年,黔东南州已选聘662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黔南州也通过设立生态护林员,帮助2.8万余人精准脱贫。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森林蓄积;非林;非木;山高;天保工程

贵州非林非木产业蓬勃发展:人养山,山才养人

去年贵州省森林蓄积4.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2%,枇杷、刺梨、旅游等非林非木产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2016年,黔东南州已选聘662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黔南州也通过设立生态护林员,帮助2.8万余人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