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民族村的少数民族—胡天朝

2017-05-05 15:31:00来源:央广网

屋子总是漏雨,老胡小儿子请人翻修加装彩钢板

  央广网乌鲁木齐5月5日消息(记者张孝成)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67岁的胡天朝是克孜布拉克村真正的少数民族,这一点全村一致认同。克孜布拉克村原有224户人家,其中汉族家庭只有胡天朝一家,其余都是清一色的哈萨克族。前些年整村搬迁时,为了多分些土地、多拿些补助款,胡天朝和两个儿子协商分了家,现在这个民族村里有了三户汉族人家,分到9亩宅基地和三套抗震安居房指标。村里最小的一户是胡天朝的小儿子,一个人没结婚但已过而立之年,最后在父亲劝说下也单独立了户。虽说单独落户,却是和胡天朝毗邻而居,吃住在一起。分户后家里房屋扩建了三间,院子大了一倍,饲养了30多头牛、500多只羊。

哈萨克族青年在老胡家做小工,一天150元

  上世纪60年代,胡天朝来疆打工,后来在裕民县克孜布拉克村定居。1984年乡村合并,克孜布拉克村的36户汉族居民搬迁到10公里外的芦苇村。长期在民族团结理念熏染下的老胡坚决留了下来。从此成为这个边境民族村里绝对的少数民族。

  长期放牧、耕作,老胡肤色黝黑,满脸皱纹。今天,他脸上的皱纹绽开,很是高兴。因为终于说服儿子找了建筑工人,开始动工翻修漏雨的抗震安居房。说是翻修其实是在原有房顶上加盖一层彩钢板,外表看着时尚、光鲜,内里也确实起到挡雨作用。

老胡对老伴说话很强势,不过墙上的十字绣似乎透露了别样信息。

说起孙子、孙女,老胡老两口总是笑容绽放。

  前些年盖房,为省钱胡天朝搭的是土木结构房顶,结果老是漏雨,为此老伴没少埋怨他。老胡说,这次翻修后应该不会再漏了。建筑老板是胡天朝的四川老乡,答应先修房子,夏收后再结算工钱。为此,老胡很兴奋,觉得老乡给面子,很仗义,让他在老伴面前张了脸。老胡特意让老伴拿出冰箱里的牛肉,炖了一大铁锅,还炒了葫芦瓜、芹菜等新鲜蔬菜。老胡说是修房子是体力活,吃力辛苦,一定吃好,晚上再给工人加两瓶小酒,解解乏。

大锅干炖的精瘦牛肉,说明老胡一家的真诚、实在。

这个季节,边境农村仅在家有大事时才去集市买果菜待客。

  让老胡高兴的还有一件事。县里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来测量退耕还林的210亩,之前没给的五年退耕还林补助据说有了松动,可以一次补清。

  2002年,在原村委会主任劝说下,胡天朝带头将自家210亩旱田退耕还林,种上了戈壁榆树。前三年雨水多,树长的挺齐整,补助发放也及时,每年每亩补助100公斤麦子、20元现金,及时到账。没想到三年后天旱,草场荒滩里的树长势不好,林业部门测算不过关,补贴自然断了档,还一断五年,老胡很是窝火。还好从2011年起,在乡林业站的老乡帮助下,老胡又续上了退耕还林政策,连续六年拿上了补贴。最近,根据中央指示,加快西北边疆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老胡赶紧多方走动,终于说动县林业局人员前来测算林地,之前欠的林业补贴看来有了希望。

等待测量的间隙,老胡帮助哈萨克族村民清理水渠淤泥。

210亩退耕还林地寄托着老胡的希望。

  十一点多,老胡骑上摩托赶往二十多公里外的林地。戈壁滩上风大,尘土飞扬,老胡车速并不快,他说农村路不好走,费车。他已经换了四个摩托了。在戈壁林地等待时,老胡没闲着,清理渠道、修理围栏铁丝网。大约一点前后,林业测量人员来了,老胡满脸堆笑,温软说话。测量结束,他贴身上前侧身塞给工作人员两包烟。那人一再推脱,老胡紧追不放,趁他上车关门瞬间迅速丢进车座。

大热大寒气候条件下,这些旱田不知能否赶上二轮退耕护林还草班车。

  老胡说,两包芙蓉王不算啥,大太阳底下,公家人风尘仆仆跑到戈壁滩,又是拍照,又是丈量,吃苦受累不容易!说这话时,胡天朝丢下抽完的一个烟屁股,用脚捻灭。记者注意到,那是农村流行的红河烟,五块一包的硬包装。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克孜布拉克村;哈萨克族;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