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五大方面看丹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4-24 16:04:00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本报记者 何兰生 郑惊鸿 于险峰 崔丽 董文龙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辽宁省丹东市河口村是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创作地。在2016年5月的“河口桃花节”上,歌手蒋大为再唱桃花盛开的地方,成为一时佳话。当此之时,山坡上桃花灿若云霞,山脚下鸭绿江水绿意盎然,红霞绿水相互映衬,如诗如画,让人置身其中,如入仙境。但还不止这些,这片美景不仅怡人耳目身心,而且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财富。据当地部门综合测算,每棵桃树的经济效益达5000多元!“桃花经济”成为丹东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英雄的城市,探寻丹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围绕“特、优、新、绿、富”做好五篇改革大文章的思路创新、路径抉择和惠农实效。

  抓住一个“特”字,打造特色丹东

  从“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被动接受大自然的赠予,到主动立足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对特色农业的再认识、再定位,带来的是优势产业更加集中和综合效益的提升

  丹东的特色农业,是大自然的一份馈赠。丹东市的自然条件可以概括为“三沿”“三区”:沿江、沿海、沿边,北部有长白山的余脉低山区、中部是丘陵区、南部是沿海平原区,多样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丹东市的特色农业处于“点多面广小而散”的状态,虽然有水稻、水果(草莓、蓝莓等)、水产等“三水”特色产业,也有人参、板栗、辣白菜、柞蚕、松茸、林蛙、辽丹黑猪、绒山羊等特色农产品,但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竞争力不强,综合效益不高。

  如何摆脱这种被动状态,让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真正成为强农富民的产业?丹东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特色产业上打响了第一枪!

  丹东市按照这个思路,尤其是借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一县一业”之机,做好这项工作。据丹东市农委主任刘洪旗介绍,丹东市持续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18万亩,重点发展草莓、蓝莓等小浆果和设施农业,进一步形成“东港草莓”“凤城板栗”“宽甸人参”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聚集区。

  在“中国草莓第一县”的东港市,记者走访了“玖玖农场”草莓种植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徐刚介绍,目前该合作社占地1020亩,拥有温室大棚99座,草莓采用无公害种植,统一管理、技术指导、销售,果实饱满、色泽鲜亮。东港市市委书记杨乃文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该市草莓种植面积达19万亩、产量47万吨,“东港草莓”的品牌价值已高达41.67亿元!

  与东港市草莓相似,凤城市板栗种植面积达88万亩、产量5.6万吨;宽甸县人参面积53.95万亩、产量100吨,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集群效应。

  有了产业规模、集群效益,形成了拳头产业,这依然还不够。特色产业培育,决不是简单低层次的“量”的增加,而是要面对市场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逐渐向精细化、创意化、品牌化农业发展,努力向“质”的层次提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以丹东生产的优质“越光米”为例,过去是20公斤、30公斤的简单包装,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现在丹东市则引导企业打造1公斤、0.5公斤的小包装、精致包装。在丹东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介绍说,合作社打造了“圣野果源”草莓品牌,2015年入选首届农业部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借助品牌效应,合作社一天最高时能卖出6万斤草莓!

  特色农业不仅需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而且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培育和壮大,要让特色优势产业更加集中,让特色农产品效益更高。这样的特色农业为丹东农业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地基。

  咬紧一个“优”字,打造精品丹东

  新形势下,特色农业发展已呈现出从依赖特有资源的“人无我有”向依靠科技的“人有我优”转变。这需要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也要激活主体,加强培育职业农民

  特色农业,以往是指此处有、彼处无的农产品。但是现在随着科技进步、交通发达,很难再有唯一产地的农产品。以草莓为例,丹东东港有,四川双流、北京昌平也有。如何突出本地特色,就要突出一个“优”字。这之中,决定性的因素是科技。

  丹东市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有非常好的科技创新基础。

  据丹东市外宣办主任宋喜梅介绍,丹东市共有院士工作站22个,引入“两院”院士27位,约有一半关涉农业。除此之外,还有丹东农科院、丹东市草莓科学研究院、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北林农业研究所等一大批科研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

  科技力量如何注入到打造“优”字号特色农产品?这背后其实是农业科技成果如何转换成农业生产力的老问题。丹东市探索出了“研政合作”“研农对接”“研企合一”等多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东港市为例,该市围绕大米、杂色蛤、梭子蟹、草莓、大黄蚬五大地理标志,先后成立了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进9位院士、27位国家级专家,开展研发课题32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引进的专家张运涛研究员培育的“京藏香”草莓品种,高产、抗病、口感好、耐运输。通过与院士工作站合作,丹东市水产业攻克了黄蚬子人工养殖等多个技术难题。

  在丹东人的餐桌上,一个小小的蚕蛹就有卵、蚕、蛹、“小神仙”四种单品吃法,展示出了丹东柞蚕产业的精致。“中国柞蚕看辽宁,辽宁柞蚕看丹东”,丹东柞蚕业的强大离不开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辽宁省柞蚕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树英研究员说,蚕科所研发了柞蚕高饲料效率及抗病新品种的选育,改变了过去柞蚕缺乏主导品种、饲料利用率低、发病重的混乱局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北林农业研究所则是依托北林经贸有限公司自办的科研力量,利用六年多的时间驯化出了被誉为“Vc之王”的软枣猕猴桃,成果直接由公司规模化种植。

  围绕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丹东市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市级成立了农、畜、渔等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各县(市)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71个乡镇建立了农畜产品质量监测站,全地区已经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为特色农产品的“创优”提供了安全保障。

  正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科技成果转化有了多条渠道,有力地推动了丹东特色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丹东的实践,也特别重视激活农业经营主体。如东港草莓研究院、东港黄海稻区院士工作站、东港海洋经济发展院士工作站等根据当地种植户和养殖户需要,组织进站院士专家亲自为当地种植养殖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指导,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2016年,丹东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91人、科技示范户3500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7个。

  如果说特色农业是丹东农业发展坚实的地基,那么精品优质农业则是丹东农业发展的高大立柱,它决定了丹东农业发展的品质高度。也正是靠农业科技的力量,才能让丹东特色农业在群雄逐鹿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突出一个“新”字,打造活力丹东

  无论是“倚特”还是“向优”,农业要想实现真正腾飞,必须要借助“新”力量。从生产端、产品渠道再到产业末端精深加工,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是助推农业提质增效、溢价升级的“金钥匙”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要实现全环节升值、全产业链升级,必须要借助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尤其是对于丹东以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休闲农业等为特点的农业产业来说,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新思维实现“弯道超车”,尤为具有现实意义。

  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如何发展?要着眼于生产、流通、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生产端,要改变过去生产农产品的思路,变生产产品为生产服务,变提供产品为提供体验。

  振兴区的“豆豆农场”,是一家集农业种植与农业旅游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据农场负责人王宝君介绍,目前该农场每年农业种植综合收入达800万元,农业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旅游收入几乎可与农业种植收入平分秋色。这就是变提供产品为提供服务、体验的具体展现。

  “振兴区非常重视农旅综合体的培养”,振兴区副区长张建宇说,“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新产业新业态对农业综合效益提升的作用。”

  在产业链的销售渠道环节,需要通过新的渠道,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一道直接对接的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精准瞄准消费者需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东港市小甸子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通过政府搭建电商平台,连接起了草莓种植合作社和全国各地的客户,打造适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甸小子”“莓小姐”“柿小妹”等卡通形象。中心工作人员刘钊吾说:“通常草莓线上价格为每斤50元以上,综合比较,比线下销售每斤增收6到8块钱。”

  其实,小甸子镇只是丹东市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商经济的一个缩影。丹东市制定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大众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电商项目建设,对涉农电子商务产业园、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物流仓储配送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丹东市还与阿里巴巴、京东以及当地双增集团的电商平台“淘浪网”进行合作,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目前,丹东市共有农村电商企业278家、网店1.5万余家,从业人员2万余人。2016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40亿元,其中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占80%以上,农村网购用户占30%以上。

  在产业链末端,则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尤其是要模糊产业界限,培育一二三产融合的六次产业,更好地提升农产品的增值效益。

  位于宽甸县天桥沟镇的参仙源酒业,通过对野山参进行深加工,让这种“神草”发挥出了更加神奇的效益。公司总经理何波介绍说,公司通过引进深加工设备,主要进行化妆品、人参酒、人参饮品等深加工。以护肤品为例,一盒13支,售价1100多元。

  除了发展精深加工,丹东市还将发展特色小镇规划和三产融合有机结合起来。如东港市依托海水温泉、海产品、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打造了“北黄海温泉小镇”,而宽甸县天桥沟“森林公园”则是依托长白山余脉的景色,将野山参种植和休闲旅游相结合。

  有了特色农业地基、优质精品农业立柱,新产业新业态则是丹东农业的房梁。这让丹东农业发展如虎添翼,带来了发展活力的空前活跃。

  强化一个“绿”字,打造美丽丹东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但任何“新”若没有“绿”作为底色,都是不可持续的。整合存量、还好旧账,“面”上的整治需要政府公共性的投入;扩大增量,革故鼎新,“点”上的转变需要企业行动起来

  无论是发展特色农业、优质农业还是借势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都离不开绿色生态的支撑。特色优质不可能建立在高污染、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上,恰恰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才能造就真正的特色优质农业。

  丹东农业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丹东三面环山、临江濒海、四季分明,是一座美丽城市,空气质量全年好于国家二级水平,有河流1000多条,人均水量是全国的1.6倍,森林覆盖率达65.9%,自然环境非常优美,这为丹东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受大环境的影响,丹东农业也曾走过大水大肥的粗放发展模式。欠下的历史旧账怎么还?作为一种公共性的事业,政府必须要担负起肩上的责任,努力还清旧账。

  近几年,丹东市政府持续推进“沃土行动”和“青山工程”。据介绍,丹东市环保敢于动真格,2016年,清理整顿环保违规项目697个,关闭污染企业14户,拆除10吨以下燃煤锅炉116台。持续推进“沃土工程”“青山工程”,投入真金白银,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做好土壤污染的预防和土壤治理修复,耕地的地力整体向好,完成营造林15.24万亩,人工造林2.8万亩,加强关闭坑矿生态治理,恢复生态功能。

  越来越多的丹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把绿色生态的生产方式作为了自觉的行动。

  在宽甸县辽宁峪程菌业有限公司,记者领略了该公司的“食用菌循环种植项目”。该项目用秸秆、杂木、农林废弃物等种植草菇,再利用草菇菌渣添加畜肥种植双孢菇,形成了绿色生态可循环的环保产业链。让秸秆等废弃物得以“点废成金”。“我们引进项目时,还有其他效益更高、但不如这个环保的项目。”公司董事长王明清向记者介绍说,“但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个项目。”

  宽甸县委书记吴世民向记者介绍说:“宽甸县森林覆盖率高,我们尤其注重保护好生态环境,除了峪程公司这样,像天桥沟‘森林公园’,种植野人参,不打药、不施肥、不除草、不松土,不加任何人工干扰,遵循的就是对绿色生态、对自然的尊重。”

  像这样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还有辽宁蚕业科学研究所研发的柞蚕“生态放养”,辽宁双增集团推行的“猪粪-绿色种植业”循环经济项目等。

  由此,“绿”不仅是丹东农业这座大厦的基本色,也是它的灵魂。在丹东,这一点越来越从人们的认识进入到实践领域。

  落在一个“富”字,打造幸福丹东

  无论是“特、优”还是“新、绿”,检验改革的终极标准,还是要看农民富没富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要寓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改革的每一步,都要在制度设计上设置好增加农民收入的“闹铃”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特、优、新、绿”大文章,解决的是强农业、增效益的问题;但增加农民收入却是关涉发展“为了谁”这个根本性问题。

  在实践探索中,丹东市注重在顶层设计上加强增加农民收入的体制机制创新,设计合理的农业增值利益分配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好带动作用。

  如本文最开始提及的河口村通过举办“桃花节”,发展“桃花经济”,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搭建平台,进行各类宣传、活动,吸引游客,带动了当地的餐饮、民宿等活动,受益的则是当地老百姓。而同样是发展休闲农旅结合,东港市馨艺度假山庄主要开展生态作物种植、特禽繁育观赏、户外游乐运动等休闲活动,主要是通过吸纳当地的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工资收入。

  丹东市农业发展所立足的特色优势农业,特别是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呈现出了综合效益更高的特点。必须让普通农户更多地参与进来,让农民从产业增值中获得更高的收益。

  柞蚕产业是丹东市的特色产业,依托辽宁蚕科所,该所每年把最先进的柞蚕选育品种、种植养殖技术向当地村民传授。蚕科所专家陈增良说,柞蚕目前发展了多元化综合利用,其中一半左右用于缫丝,一半左右用于食用、医药等。这一产业也确实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宽甸县虎山镇太平川村村民黄卫国兴奋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6年,春蚕放蛾卵6斤,折茧80千粒,一千粒卖1650元。秋季收茧又卖了9万元,一年毛收入20多万元,净利润十四五万。”

  而在“玖玖农场”,记者了解到,村民把土地以70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了农场;农民可以承包草莓种植大棚进行生产,半年可以收入6万多元;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草莓上市的季节在这里负责分拣、包装,一天也可以赚100多元。仅靠草莓产业,一个普通农户家庭就可以年收入7万多元。这样的机制让特色农业的增值收益更多地流向了农民。

  丹东市其他相关产业,如软枣猕猴桃、水产、板栗、林下经济作物等,依托这些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培育做大做强,有力地带动了一批农户增加了收入。

  除了依靠休闲农业、特色优势农业这些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吸引农民参与、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增值收益向农户流动。另外还有一部分需要靠脱贫攻坚战来实现脱贫增收。

  丹东市的全面脱贫攻坚战也打得特别扎实。丹东全市139个党政机关、136户规模企业与124个贫困村对口帮扶,2016年丹东市实现了42个贫困村摘帽,1.5万贫困人口脱贫。东港市与振安区完成了全部脱贫的任务。其他市区县也在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以凤城市为例,据凤城市委书记高俊介绍,凤城市按照现行贫困标准,共有16个贫困村,2016年经过各类扶贫措施,共有6个村实现了“摘帽”。该市目前正在通过产业扶贫、设立台账、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保障兜底等政策,大力推进剩下10个贫困村的全面脱贫。

  丹东精心筑建现代农业“大厦”,而这座“大厦”中最终住的是丹东千千万万的农民,发展成果由他们共建也由他们共享。这也正是丹东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青山多伟岸,绿水生豪情。红霞绿水掩映下的丹东,围绕“特、优、新、绿、富”五篇大文章所做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丹东农业正在焕发出巨大生机活力,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稳固支撑着这座城市。我们也相信,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丹东农业和这座城市一定会更加繁荣;我们也祝愿,“红色东方之城”永远红红火火。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越光;北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