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完善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长效机制

2017-02-26 11:04:00来源:农民日报

  张世云

  精准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效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扶贫政策和措施必须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根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原因,实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精准扶贫的内容主要包括: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和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等。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补短板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通过完善“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长效机制”等举措,开辟增收致富新路径,争取2017年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2012年翻一番;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多次指出,全省上下一定要牢记不把绝对贫困带入“十三五”的承诺,必须全面巩固“消除4600”(年收入低于4600元农户)的成果,确保低收入农户一个都不返贫。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刻内涵,以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精准宣传。一是全面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要从思想认识上下苦功,全面树立科学精准有效扶贫的新理念,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内涵,紧紧围绕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具体措施,把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上来,营造“人人关心精准扶贫、人人重视精准扶贫、人人支持精准扶贫、人人参与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培训。向低收入农户讲清精准扶贫概念、背景,“补齐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短板”工作的具体要求、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实施与监管的一系列相关业务知识、工作流程等,广泛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积极构建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的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新格局。

  二、精准识别。精准识别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低收入农户的家庭和人口识别出来,同时找准导致这些家庭或人口低收入的关键性因素。从基层调研的情况分析,导致低收入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后劲不强。表现在低收入农户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增收渠道少,“造血”能力弱。近几年浙江虽然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很快,2012年到2015年年增长都在15%以上,但绝对额(8765元)只有全省农民收入的41.5%。低收入农户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41.6%、22.5%,分别比全省农民低20.4个、2.9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占比为34.9%,高于全省农民25.1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42.3%,高于全省农民11.2个百分点。说明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后劲不强,对政府转移支付依赖性强。二是支出型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因学、因病、因残、因灾、因突发事故极易返贫,特别是因病返贫更加突出。目前的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力度有限,对因病低收入农户的覆盖面不广,大多数低收入农户难以承担医疗费用。三是缺资源、缺资金、缺项目。可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础。要通过信息核查工作,做好被扶持低收入农户的调查研究工作,要详细分析致贫原因,确保低收入人口一个不漏纳入帮扶信息系统,真正做到“一户不漏、一个不少”。还要及时将那些收入大幅提高、不符合扶持对象的低收入农户调出信息系统。

  三、精准帮扶。精准帮扶就是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针对低收入农户的致贫原因,因户和因人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消除致贫的关键因素和脱贫的关键障碍。一是产业发展。按照有关政策重点扶持29个县的特色产业发展,使产业帮扶真正成为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的重要渠道;支持农民合作社以多种形式吸纳低收入农户参股入社,扶持扶贫合作社发展壮大;发展来料加工、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助推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二是异地搬迁。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从下山脱贫型异地搬迁向生态保护型异地搬迁转变,通过实施异地搬迁加快低收入农户融入城镇化进程。开展异地搬迁扶贫改革试点工作。要在全面考虑生态保护和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因素的前提下,制定符合实际的年度异地搬迁规划,加快低收入农户融入城镇化进程,同时要让搬迁农民在搬入地真正稳得住、能致富。三是光伏小康。在原“4600农户”受益覆盖人数相对集中并有条件的村,开展光伏小康工程,目的是精准增强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四是培训就业。在摸清“4600农户”现有底数的基础上,实施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在落实培训计划任务时,要向低收入农户倾斜,特别是要实施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努力提升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素质。充分发挥县(市、区)、乡镇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开展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服务。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设置一些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服务类、农业服务类、便民服务类等公益岗位,满足就地就近就业的需要;要积极探索村企合作,完善定单、定向、定点培训用工机制,实现从培训到就业的无缝对接;还要通过“一户一策一干部”的帮扶结对制度,建立低收入农户家庭的大学生信息库,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鼓励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回乡自主创业,最终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五是金融帮扶,要探索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的扶贫合作和农民合作社吸纳低收入农户参股入社的多种形式;探索在不同组织内组建扶贫资金互助会,规范扶贫资金互助会的财务管理,做好风险防范。六是低保兜底,就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适时提高低保标准,调整低保准入条件,按照“宽进、严管、慎出”的工作思路,进行动态管理,对新出现符合低保条件的,做到发现一户、纳入一户。

  四、精准管理。动态管理就是对所有识别出来的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为帮扶工作提供包括低收入农户基本状况、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等方面的详细信息,为精准扶贫提供信息基础。一是“调出一批”。扶贫、民政、教育、医保、养老等职能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确保低收入农户数据比对工作准确无误。同时将收入已经高出低收入标准的农户和人口及不符合扶持标准的低收入农户调出信息系统;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属于兜底保障型困难户帮扶工作。二是“补入一批”。落实好乡(镇)、村两级动态管理责任,认真做好低收入农户信息核查工作,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漏纳入帮扶信息系统,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补进信息系统并开展帮扶。三是“分析一批”。要对需要帮扶的低收入农户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详细分析原因,真正做到“一户不漏、一个不少”,做到动态管理精确无误。

  五、精准考核。精准考核就是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进行考核,主要针对地方政府。近年来有关部门考核发现有的地方扶贫项目推进不快、进度不尽如人意,扶贫项目的立项缺乏计划性。有的地方项目招投标管理不到位,项目验收不到位、不规范等;扶贫资源比较碎片化,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工作统筹,很难形成叠加效应;部门结对帮扶重项目建设,轻精准到户到人;从数据管理看,低收入农户数据库、低保户数据库、困难家庭数据库等分设在不同部门,共享性较差。因此,新阶段的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工作必须有明确的分工,有关部门应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协调,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精准考核,督促农村低收入农户所在县委县政府将精准扶贫作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实。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 孔明
关键词: 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低收入人口;低收入家庭;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