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山西: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绿色发展

2019-06-27 12:4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7日消息(记者李鑫 贺威通 山西台王晋)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红色与绿色都是美丽的色彩。山西省有不少红色资源,各地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相结合,不仅强化了“输血”,还注重了“造血”,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山西省吕梁市兴县蔡家崖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被称为“小延安”。抗日战争时期,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战斗了11个春秋。
  2018年6月21日,“蔡家崖号”列车首发,列车长石秀红说,之所以用“蔡家崖”冠名,就是要让“蔡家崖号”为老区代言。
  石秀红:红色旅游线路沿途有好多景点,兴县冠名列车“晋绥首府”,也是为了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走出大山,让城里的人来旅游观光。
  这趟线路原本的终点是镇城底,2018年6月21日,线路南延,增加了4个站点,终点定在蔡家崖,结束了沿途兴县、临县、岚县不通客运列车的历史。
  石秀红:列车刚开通的时候,老百姓都特别好奇,有的拍照,有的摄像,有的趴在栏杆上看。火车刚来到兴县时候,人山人海,场面特别感人。
  “蔡家崖号”一天两对列车往返太原和蔡家崖,单程224公里,车程约4个小时。石秀红边核对旅客的车票边跟记者讲,假期和旅游旺季,列车经常会超员。
  石秀红:从太原到蔡家崖,乘车人数最多的时候达2200多人,从蔡家崖返回太原,乘车人数最多的时候能达2300多人。旺季的时候,旅游的人也不少,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有旅行社组织的,还有来参加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教育学习。
  列车到站后,再坐一站地公交,就到了蔡家崖村。村民褚变红十年前从娄烦嫁到蔡家崖,娘家和婆家之间有100多公里的距离。2011年,兴县开通高速前,单程就要花费7个小时,通了高速后虽然车程缩短到3个多小时,但票价要70元。现在通了火车,37.5元就能到太原。
  褚变红:以前火车没有开通,回家要绕到岚县,等上两三个小时。我早上八点就出门,到了我家都下午四点多了。现在火车通了,回家也方便了。
  蔡家崖村的红色景点主要有两个,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和红色风情街。列车刚开通不到一年的时候,游客从2017年的26万人增加到了2018年的32万人。村头,张彩萍大妈支起小摊,卖起饮料矿泉水,一天能卖100多元。
  张彩萍:外地旅游的人来的多,临县、岚县、娄烦县、古交县的人来的可多了。每天中午火车回来的时候,大概有上百人回来。
  蔡家崖景区内的红色风情街有小吃店、土特产店、纪念品店、照相馆等等,还算丰富。
  今年56岁的白江民开了一家小吃店,专门卖当地一种面粉做成特色小吃——啦叨叨。
  白江民:去年游客比较多一点,5-7月,每个月都收入几千元。
  热情的白大叔一定要带记者去他家看看。三孔窑洞,两孔住人,一孔做厨房。厨房里,白大叔的儿子正在准备第二天做啦叨叨的面粉。
  白江民讲起他小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高粱糊糊,冬天穿的棉袄,春天把棉花拆了接着穿。这些年日子逐渐好起来,2018年红色风情街开业,入住的商户免一年房租,他就租了间门面卖小吃,赚了四万多元。
  白江民:以后旅游景区发展可以的话,心里特别想搞农家乐,有客人来可以住宿、吃饭。
  兴县现存的红色文化遗址有100多处,红色文化吸引了游客的到来,游客的到来也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可能。前些天,蔡家崖村忙着拍摄旅游专题片《桃花红杏花白》。
  旅游专题片的片名由来跟蔡家崖村种植的经济林有关,村北侧的山坡是1000多亩的生态采摘园。以前,村民自发在山上种杏树、核桃树,因为疏于管理,基本不挂果。五年前,县里统一规划生态采摘园,政府提供树苗,村民免费种植。这部旅游专题片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销路。
  蔡家崖乡乡长张敏:今年我们跟顺丰快递对接,要在全国范围内推销,结合红色文化旅游的特色,扩大一下影响力,争取让老百姓产出来的东西都销售出去。
  兴县的黄豆、绿豆、红枣等农产品品质都不错。今年,当地提出农民人均2亩优质小杂粮、2亩经济林、2亩中药材的产业增收思路,抓手正是各村建立的经济发展合作总社。全体村民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收益的10%平均分配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今年,县财政还要整合3亿元,支持每个行政村打造一个百亩以上产业示范基地。
  兴县脱贫办副主任田左玉: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项目干下来,村里头经济也做大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陆陆续续都干完了,村民都享受到了利益。
  山西省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在太原市阳曲县东南有个村子叫店子底村,距离太原市区20多公里。作为解放太原战役的“大后方”,2009年,店子底村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县级解放战争支前纪念馆。红色旅游的开发,也让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吃上了旅游饭。
  店子底村四周环山,山上郁郁葱葱,新修的旅游马路穿村而过。一大早,73岁的刘玲兰老人就把自家的土特产搬到村口的支前市场上,准备售卖。
  刘玲兰:鸡蛋、玉茭面、小米、黄豆、绿豆、咸菜、杏儿,都是自家的农产品,有人来旅游我们就来卖。到七月份,入党宣誓来得人多,我们就能卖些钱。
  店子底村是有名的支前模范村。当年在解放太原战役中,这个只有200多人的小村庄全员上阵支前,拆门板、送军粮、抬担架、做向导,先后有16名青壮年牺牲在支前一线,38名支前队员火线负伤。为了留住这段历史,2009年,店子底村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县级解放战争支前纪念馆,推出红色旅游线路,往日寂静冷清的小山村逐渐热闹起来。
  店子底村党支部书记石狗拴:我们村自从开辟了红色旅游,年接待量达到了5万人次,村民每天都可以到支前市场上卖特产。一个月算下来,每户人家增收一千到两千元。
  依托红色旅游,店子底村还发展起支前小院、支前餐厅、支前农耕园、支前农家乐,让所有村民都能参与其中,从旅游中得到实惠。
  石狗栓:我们村的耕地以前有荒芜的,今年都开发了,又种上了。这是一个好事情,乡村振兴就需要农民返回来去建设农村。
  一个中午,刘玲兰老人就卖了近300元,点着自己手中的钞票,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刘玲兰:店子底村能卖东西了,这可真是先例了,旅游平台搭建得真是好!
  如今,店子底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店子底村的红色旅游路越走越顺畅。
  石狗栓:我们把店子底村整体规划成太原市民休闲度假的一个后花园,先要打造一个军事游乐园,把过去的支前场景改编成情景剧,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年的艰苦环境;再打造一个特种种植基地,种植一些南方的水果蔬菜,满足游客需求。
编辑: 朱敬一

山西:传承红色文化资源 推动绿色发展

山西省有不少红色资源,各地把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绿色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相结合,不仅强化了“输血”,还注重了“造血”,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