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世界环境日特别策划|绿色发展新传奇

2019-06-05 13:5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5日消息(记者晁向荣 神木台张利芳 十堰台张军 赤峰台端木)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今天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一起来看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绿色“蝶变”。
  六月的陕西省神木市天高云淡,站在高处俯瞰,这片近代以来曾深受毛乌素沙地侵害的塞北之地,如今到处郁郁葱葱。今年66岁的刘宏德在神木林业系统干了大半辈子,“黄尘漫天”却是老刘对毛乌素沙漠最初的记忆。
  刘宏德:人站在沙梁上,用不了10分钟,沙子就把人的膝盖以下埋住了,眼睛根本睁不开。
  神木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地带,曾经是水草肥美、群羊塞道。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一度满目萧然,植被凋零。建国初期,全市仅有各类林木3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3%,神木人饱受着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之苦。“南治土,北治沙,造林种草搞绿化”成了上世纪50年代神木人的奋斗方向。
  神木市林业局副局长高峰:改革开放之前,神木县依然还是贫困县,财政有限,地域又大,当时主要以群众性造林为主,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那时候的造林活动大多是政府组织,群众自发的。那时林地的质量比较差,主要是固沙固土,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治理,可神木县还是陕西省全省风沙危害化水土流失重点县。
  如何啃下治沙这块“硬骨头”?神木县以建设“生态型林业、民生型林业、科技型林业、安全型林业、法治型林业”为目标,先后开展“全面治理荒沙”、“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2011至2018年,每年完成造林20万亩以上。
  经过几代人的攻坚,神木县境内的流动性沙地得到全面治理,昔日的荒山、荒漠变成了绿洲、绿带、绿网,步入了生态植被“整体好转,局部优化”的阶段。截至2018年底,神木市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上升到目前36.1%,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高峰:植树造林这件事情,重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哪一任领导都不可能用三五年时间就让生态建设突飞猛进,抓成效重在年年抓,坚持不懈抓。神木县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领导接替一任领导干,保证了治沙造林工作的连续性。
  一面是沙,一面是水。湖北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如今,走在丹江口库区,随处可见波光潋滟。
  上午八时,胡家岭水质自动监测站的最新数据,实时上传到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这样的监测共有6组数据、10项指标,每4小时进行一次。此外,还有24条幼鱼正在对水质进行生物检测。
  丹江口市环境监测站总工程师柳根:水质好,鱼在里面就特别活跃,如果水质有问题,它们在里面就有回旋的作用,仪器就会报警。
  为保一库清水,十堰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对每一条入库河流的水质都进行了严格监控;出台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率先引进并全面实施了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模式。
  十堰市环保局工作人员左辉:首先要把所有的污染源找清楚,这条流域到底有多少污染源,污染源在哪里,对应的污染源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者管理措施。
  2012年以来,十堰市先后筹措20多亿元资金,彻底整治城区五条河流的56条支沟和590个排污口,同时先后兴建污水处理厂94座。曾经污染最重的犟河沿线,如今水清岸绿景美,成为了市民们晨练休闲的好去处。张湾区花果街道居民杨志金主动报名,当上了“民间河长”,他每天都和志愿者们一起巡河检查。
  杨志金:犟河惠及了我们老百姓,那么我们也有义务保护好犟河,保证一江清水向北送,送到北京去,也是我们感觉很有荣耀的一件事。
  守水更要护绿。近年来,十堰坚持常年开展高质量营林造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近65%,一举斩获“国家森林城市”。十堰市还关停并转排放不达标规上企业560多家,拒绝160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投资项目。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十堰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生态功能极为重要,生态作用也极为重大。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之路,是我们振兴崛起唯一的路径。
  青山绿水、蓝天净土。不仅仅是陕西、湖北,如今全国各地都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和国土绿化建设力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3年至2018年,全国完成造林0.4亿公顷,森林面积达2.15亿公顷,综合植被盖度超过55.7%。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人居环境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距离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区74公里的好鲁库社区,几位村民正忙活着在各家各户门前摆放垃圾桶,大型垃圾箱则放在人员密集的小区内。
  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苏木好鲁库社区居民王亚东:老百姓出门直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垃圾桶满了,垃圾车直接拉到垃圾场进行掩埋,这样我们的环境就好多了。
  克什克腾旗浩来呼热苏木好鲁库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学俊:社区垃圾场按照设计是8000多平米,能掩埋垃圾40000立方米,能够整个社区使用20年,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能正式投入使用了。
  好鲁库社区及周边生活的人口总量接近4000人,加上小规模散养家畜,日生活垃圾产量达到5吨,以前没有无害化处理的工程措施,即达不到卫生标准,还存在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的严重隐患。在赤峰市,80%的村庄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为彻底解决乡村垃圾处理这一难题,赤峰市选择了4个旗县区的10个苏木乡镇进行试点,逐步构建起“政府支持、社会化服务、受益者缴费”相匹配的治理和管护机制,采取“户集中、村收集、镇清运”的方式集中处理垃圾。
  赤峰市财政局党组书记高子林: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生态宜居的目标,着力解决我市农村牧区“垃圾围村”的问题,让我市广大农村牧区的垃圾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让乡村振兴先过了垃圾处理这道坎儿。
编辑: 朱敬一

世界环境日特别策划|绿色发展新传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今天是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一起来看看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绿色“蝶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