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奋斗者之歌|闲不住的扶贫人张雷威

2019-01-27 11:0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月27日消息(记者李鑫)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眼下正值农闲时节,然而却有这样一群人,仍在紧张而充实地忙碌着。他们有的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有的顺应形势发展现代农业,还有的利用自身优势大搞农家乐。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广大农村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振兴景象。

  近日,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深入黑龙江、陕西、青海等地农村,记录下这些农业人农闲时节的奋斗故事,并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奋斗者之歌》,第一篇:沾满泥土、沉淀真情——闲不住的扶贫人张雷威。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有不少驻村干部正在走村入户,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在山路舍中,听取群众关于脱贫的真心话,解除他们心中的顾虑。

  在陕西榆林,有一位扶贫干部张雷威,已经年过六旬的他,依旧奋战在扶贫第一线,19年来,他用滴水石穿的精神,诠释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执着和坚守。

  从榆林市出发,一路所见,这里的山,有着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千沟万壑。在米脂县史家坬村养牛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了张雷威,他是这里的负责人。

  张雷威:米脂县和富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名字,取自于史家坬村和李占村两个村子合并在之后,取了其中和气生财,和谐发展之意,希望两个村子能团结在一块,和谐的发展专业合作社,“富”字取自于党的富民政策,盼望合作社能够顺风顺水,顺利发展。

  “和”、“富”、“顺”三个字,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它承载着史家坬、李占村村民们以及张雷威的期盼。

  合作社虽然建在村里,但是在管理等细节上,却非常现代化、标准化。

  张雷威:这是消毒室,外来人员必须要在这里经过消毒,这是臭氧消毒,然后通过灯的紫外线消毒,把手上的、空气中的细菌全部杀掉。这么大的养殖场必须要规范管理,否则有传染疾病就会很麻烦。

  张雷威说,2018年8月份合作社成立后,从外地引入了第一批肉牛,如今,肉牛已经将近80头。为了科学饲养,张雷威买了很多书,带着饲养员们一起学,为了时刻关注牛肉的饲养情况,他安装了摄像头,并且住在了村里。

  张雷威:就住在这里,顺便观察牛的喂养什么的。

  张雷威说,今年一些肉牛就会上市,看得见的收益将给史家坬村和李占村的村民们带来回报。

  张雷威:合作社是以贫困户为主,两个村子的42个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有25个非贫困户,还有2个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入社资金通过产业扶贫的到户资金入股,非贫困户拿自有资金入股。通过互助合作,大家集体饲养,集体受益,实现以贫困户为主,非贫困户为辅的集体经济发展。

  合作社的运转很正规,然而良性发展来之不易,是张雷威用恰当的工作方法+“软磨硬泡”换来的。

  好的养牛场离不开有威望、懂养牛技术的好场长。不久前,养牛场第一任场长因故离开了,选一名合适的新场长成了张雷威最近最着急的事情。让他为难的是,村民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这一段时间里,张雷威不断地走村入户,了解民意,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张雷威:不断地做大量的工作,必须一个人一个人的去讲,而且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慢慢引导大家。

  村民冯有飞有着足够的养牛经验,疫病管理也是自学成才,而且踏实有责任心,是好的人选,为了合作社的未来,张雷威耐心地和大家沟通。

  张雷威:我这几天,白天、中午、晚上,一有空就到村民家里去串门,就了解大家的想法,把大家的想法和我的想法融合在一块。

  给养牛场选新场长只是张雷威要做的事务中的一件,很多事他都需要默默地付出。

  张雷威:我过完年准备带几个人出去考察,现在大家都在养牛,我们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或者人家都有,但我的很独特。

  张雷威听说,在苏州有一个中科大做的富硒产业项目,生产富硒肥,把富硒肥和肉牛结合起来,可能是提升合作社肉牛附加值的好办法。

  张雷威:我们想把富硒肥买回来种玉米,玉米发酵以后喂牛,看看能不能通过消化转换让牛肉里含硒,如果牛肉里面能含硒,我就着重打造有机富硒牛肉,陕北地区是严重缺硒的地区,我通过这种转换,既能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在不断地串门走访中,张雷威传播着自己发展农业的先进理念,同时又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技术,需要科学知识,这是农民致富路上最大的渴望。

  张雷威:这是榆林市总工会脱贫攻坚金点子服务队的驻点专家,有高级兽医师、高级农艺师、马铃薯专家、大棚蔬菜专家、小杂粮专家、病虫害防治专家,村里有什么问题,他们现场来传授经验,指导农民。

  在张雷威的组织下,榆林市有特长的老劳模、老同志,离退休的干部和技术人员,社会各界的热心人士,组成了一个脱贫攻坚金点子义务咨询服务队,一个电话,专家就到了门前。

  张雷威:组织有共同爱好的人,共同为农民的脱贫致富想办法,解决问题,全部免费,让大家老有所为,把大家的经验发挥到极致。

  19年前,作为国有企业职工,张雷威挂职到米脂县,开始了扶贫工作。19年后,他头上的青丝已变白发,榆林市的各个县都留下了他扶贫的脚印。张雷威说,再过几天,腊月二十五,他的女儿就要出嫁了,他说,女儿嫁人之后,家中再无大事。

  张雷威:今年已经是第十九个年头了,已经习惯了,感觉就是做好事善事。近年来国家大力搞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力度和国家对精准扶贫的要求,都有了新提高,大量年轻干部都充实到一线来。对我而言,干的时间又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好传帮带,帮助年轻驻村工作队员贴近农业,走进农民心里,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老张来了”“快请坐”“喝水不”……淳朴的笑容,热情的话语,这是当地人能给张雷威的最高礼遇。在张雷威的日记上,有一首打油诗,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写道:

  张雷威:窗外寒气重,被窝暖如春,无奈尿憋肚,寒风透心凉,回屋重捆被,二返进梦中。赶早去入户,村民在家中,走遍这几户,再进另一村,往返好几次,但求不漏人,只要肯下功,不负有心人。

  行百里者半九十。与万千扶贫干部一样,张雷威坚守扶贫第一线,体现了一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的精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认为,这种精神是脱贫攻坚的胜利之钥,这种品格值得前赴后继一以贯之。

  朱启臻: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现在有一种误区,通过短平快的手段让贫困户都脱贫,而且一下子增加很多收入,吊高了脱贫群众的胃口,这样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行为,脱贫攻坚是及其艰巨、复杂的任务,必须有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首先要持之以恒,几十年如一日,特别是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增加脱贫的能力等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所以扶贫攻坚需要持之以恒,将来脱贫任务完成了,同步奔小康了,但以后也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返贫现象,所以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精准的精神,需要从根本上提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命运的能力的做法。我发自内心的赞颂能够持之以恒为扶贫做出贡献的人和事迹。

编辑: 孔明

奋斗者之歌|闲不住的扶贫人张雷威

在陕西榆林,有一位扶贫干部张雷威,已经年过六旬的他,依旧奋战在扶贫第一线,19年来,他用滴水石穿的精神,诠释着一名共产党人的执着和坚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