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不要让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种粮大户的规模效益

2018-08-20 15:1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刘璐 张毛清 凌姝)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种粮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成就梦想的舞台。记者今夏在湖北等地走访了解到,很多地区最后一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影响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规模效益。种粮大户们解决了留守人们的后顾之忧,而更应该解决的是这些新型经营组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服务好他们种粮所需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八月的武汉,正值炎热。李红润刚刚从稻田视察回来满是汗水,他告诉记者,还有一个月,中稻就要收获了,为了满谷归仓,他正在合作社里忙碌着大田管理的关键环节——高温抗旱。

  李红润:现在中稻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收获了,晚稻刚刚种下去,到了分蘖期,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抗旱。

  记者:咱们是一种两季吧?

  李红润:我们是从早到中到晚一季,但是季节拉的比较长。再就是我们可以种再生稻,现在国家也提倡这么做,节约能源,米质也比较好,再生稻是一种两收。

  捣鼓农机,从最开始的手扶拖拉机,到现在的高速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李红润见证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变”。2009年,李红润和朋友商量,在武汉黄陂区成立了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把附近社员的农机集中到一起,为村民们提供机耕等社会化服务。

  李红润:我们有一个小团队,注册的合作社就是农机合作社,给农民做机耕作业服务,基本上覆盖整个街道,甚至旁边的、附近的有需求,只要能够安排的过来,都给服务。从耕种到机收到插秧,这一块我们走的比较前面一点。

  插秧作业80块钱一亩,如果请人工的话,一亩地最少180到200元,这样的机耕价格便宜近一半,农机合作社成立之后,跟政府和种粮大户的合作也随之而来。农机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仅让李红润手上的农机资源得到了充分运转,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机手能够参与分享订单农机服务带来的红利。借此机会,李红润将合作社业务发展壮大,不仅提供社会化服务,现在也在流转土地自己耕种。

  李红润:那个时候国家刚刚开始提倡农机补贴,那个时候农村的土地没人耕种,后来就慢慢的发展成农机跟种地进行相结合了。因为以前农民种地的多的,现在小农户的少了,慢慢的少了,他们的田地就放了。现在我们不光跟别人做农机服务,我们也流转我们本村的甚至周边村的这种抛荒的土地进行耕种。现在就是两大块。

  2009年以前,黄陂区姚集街道大部分的土地被撂荒。但是现如今有了粮食补贴和土地流转政策的支持后,土地撂荒的情况已经基本见不到了。但黄陂姚集多有丘陵地带,土地集中的规模有限,李红润告诉记者,因此,最大块的面积也就是600亩左右。

  李红润:因为这是丘陵地带,上千亩土地集中在一起经营是不实际的。我们因地制宜,每个成员分散流转,像我六转了接近600亩,其他的社员有300亩、200亩或100亩,根据个人能力。当时有的社员农业机械不齐全,大家作业的时候就互相帮助,以合作社的名义,然后再统一计算排序。

  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成本相对比较高,而规模面积比较小,生产出来的粮食市场议价的能力也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认为,李红润的合作社应该继续扩大规模。

  党国英:每家几百亩地,这些人之间需要合作,机器的合作,销售的合作,田间管理的合作,这种合作大了以后就可以影响市场,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

  流转过来的土地分散而不平展,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另一个难题摆在眼前的是水利灌溉不完善,基础设施跟不上。

  李红润:目前我们最头疼的就是抗旱,也暴露了这边农业的一些短板: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这对管理影响很大。我们也在积极向政府申报。

  如今的李红润和社员共同承包土地2千多亩,一亩地纯利润仅有400—500元,其中粮食补贴等200多元到是直接补给农户,到不了这些流转大户手上,种粮收益越来越微薄。

  记者:合作社目前投入大概多少钱?

  李红润:当时注册资金是200万,现在应该有300多万,毫不夸张的说,在我们街道这样搞农业,真正能够盈利的不是很多。今年的粮价比往年又低了。中稻早稻比跌了一毛,晚稻跌了两毛,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挑战。

  现代农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农业发展方式的也在不断创新。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他们通过社会化的服务,解决了种粮农民的后顾之忧,也来解决了“谁来把地种好”的问题,使得我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目前应该解决的是新型经营组织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服务好他们种粮所需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党国英:

  党国英:第一,李红润对农业技术的把控能力很强,有着从种到收的一系列专业知识。第二,他对农业组织经营发展的方式方法有很好的见解,由小到大逐渐把专业结合起来。在农业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上,比如谈判定价,寻找客户也做的不错。我也希望国家的政策要鼓励这些踏踏实实,两脚都带泥土的农业人,就是他们在支撑我们的农业现代化。

编辑: 孔明

不要让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种粮大户的规模效益

由于种粮成本不断上涨,种粮收入和打工收入差距不断增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去打工。这个时候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种粮大户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