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2018-07-27 10:5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山东省蒙阴县椿树沟村是个典型的沂蒙老区山村,狭长的山沟里散落着十几户人家,过去村里路不好走,乡亲们卖头猪都得几个人抬着下山。几年前,村里的大煎饼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小山村一下子“火”了起来,来的人多了,开“农家乐”成了乡亲们致富的好门路。

  这两天,蒙阴县椿树沟村的曹大娘的嗓子哑了,她说是因为游客太多了。

  曹大娘:“说话太多,光给游客点菜就成这样了,就是累的。过去也见不着几个人,没人说话,快成哑巴了。”

  从“快不会说话”到“说话说到嗓子哑”,曹大娘生活的变化是椿树沟五年来的缩影。

  曹大娘:“毛收入三四十万吧,净撇(净剩)十来万吧。原来就是种地,老伴出去打工,我在家喂羊喂兔子,一年最多赚四、五万块钱。现在我们就和做梦一样,比以前更高兴更有自信感。”

  山沟沟里的青山绿水,成了农民们致富的“聚宝盆”。政府给村里重新修了路、装了灯,而更让曹大娘高兴的是,在外工作十年的儿子小贺也回来了。

  尽管生意红火,可小贺也有自己的担忧。村里的农家乐越开越多,服务、价格却没有标准,难免出现互相压价、无序竞争的问题。

  小贺:“我感觉我们农家乐应该有个组织管理,有个行业标准让它健康发展。”

  浙江省德清县仙潭村,民宿老板沈蒋荣最近正发动亲戚朋友寻找服务员。

  老沈笑称,村儿里现在也出现了“用工荒”。

  老沈:“民宿是我们这的一个产业,我们村的阿姨现在已经不够用了,都到外村去找了。”

  和椿树沟相似,仙潭村过去也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穷山沟,前些年乡村旅游火了,脑子活络的沈蒋荣看到了家乡这片青山绿水的潜力,果断放弃了城里的餐馆,回乡搞起了民宿,从一家开到五家。在他的影响下,总共不到200户人家的仙潭村大大小小的民宿、农家乐开了125家,生意越来越火,而市场不规范、无序竞争的问题也开始出现,怎么办?老沈提出搞个民宿自律公约。

  老沈:“有了民宿自律公约可以规避打价格战,遇问题协会会上门沟通。”

  在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几百公里外的游客只要给村里的农家乐打个电话,村里就安排大巴车到小区门口免费接送。乡长刘文献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村里已经有450多家农家乐,几乎是家家开店,小小的村庄年接待游客达到300多万人。

  刘文献:“乡政府在农家乐集聚区引进工商资本新建了旅游商品市场、游客服务中心,再通过市场化运作成立了旅游车队,车队在上海、南京、无锡等周边大中城市成立接驳点,实现了点对点的无缝对接。通过农家乐与农家乐、村与村、包括农家乐与其它行业之间进行抱团发展,相互协作……”

  正是“抱团发展、资源共享”的发展思路让村民们得了实惠,端上了金饭碗。整个产业在十几年里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普通农户年纯收入超过二三十万元,乡村旅游不仅成了当地一大特色产业,更是水口乡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刘文献:“乡里通过统一规划,让顾渚村与周边的徽州庄村、水口村、金山村错位发展。顾渚村主要发展农家乐,满足游客的吃住等需求,其他村则是在农旅结合、亲子游等方面拓展,让入住农家乐的游客体验别样的乡村生活。”

  刘文献说,政府通过严格的行业准入、统一的规划、环保和服务平台,确保乡村旅游产业能“行稳致远”。

  刘文献:“现在总体思路是提质不扩面,规范办证;环保设施要到位,达标排放;一户农家乐只允许固定数目以内的房间,积分制管理,随机检查。”

编辑: 宋雪

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让绿水青山变成农民的金饭碗

山东省蒙阴县椿树沟村是个典型的沂蒙老区山村,狭长的山沟里散落着十几户人家,过去村里路不好走,乡亲们卖头猪都得几个人抬着下山。几年前,村里的大煎饼上了《舌尖上的中国》,小山村一下子“火”了起来,来的人多了,开“农家乐”成了乡亲们致富的好门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