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结构改革看春耕|“镰刀弯”地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任重道远

2018-04-26 15:5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4月26日消息(记者韩晓 张玉萍 关雪峰 白咏梅)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内蒙古通辽市位于“镰刀弯”地区的黄金玉米带,近些年,通辽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领农民“调结构、转方式”。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这给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除了调减玉米数量,丰富种植结构,结构调整还要注重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

  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内蒙古通辽市做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地方仍有不足呢?

  春耕时节,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敖包苏木的现代农业观光一站迎来参观高峰期。在轰隆作响的机器前,敖包苏木食品药品管理所杨俊学正在为参观者讲解浅埋滴灌的原理。

  杨俊学:整个地块的节水灌溉、肥料氮磷钾的配比、地质墒情等情况,都被实时监控,根据现场回馈的情况,我们把三个肥料桶配比好,直接可以浇过去,全程自动控制。

  从观光驿站的窗口望出去,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一辆辆拖拉机正在奋力奔跑。这些土地的下面埋藏着一排排管道和传感器,而这些传感器和管道则连接着不远处的水肥一体化全自动灌溉机。春耕后,田间管理的浇水和施肥工作,全都可以由机器自己完成。杨俊学告诉记者,敖包地区的土地质量并不是很好,是在采用了浅埋滴灌后,才开始逐渐变成良田。

  杨俊学:敖包地区有20多万亩连片土地,还有40万亩的浅埋滴灌土地。风一吹,风沙特别大,像以前的沙流地,赶上不好的年份基本上没有收入。这几年搞了浅埋滴灌以后,基本上产量都在每亩1500斤以上。整体来说我们这的玉米现在不可能再提高产量了,因为我们已经用上了最现代化的种植方式。

  不仅是在农业观光园,现在,浅埋滴灌也走进了百姓的田间地头。去年,敖包苏木村民白海军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给自家100多亩地安装了滴灌设施,据他介绍,这些高科技给他省了不少钱。

  白海军:最起码可以节水,种玉米还能高产,省工,一亩地多产200—300斤,以前一亩地产量也就是1500斤左右,现在能到1900斤。现在种地都方便,一开闸一合闸就行。

  几排滴灌管道,直接推动敖包苏木的农业生产由增产转向了提质,尝到了绿色种植的甜头,白海军也开始把自己对环保的理念传递给周围的人。现在,在敖包苏木,环保、健康的生态理念已经慢慢深入到农人的心中。

  村民贺虎是敖包乡关家村种植红干椒秧苗的大户,今年春耕前,他自己出钱给秧苗搭建了塑料大棚,还加大成本,把原来使用的复合肥料换成了农家肥,他说,他要对自家农产品的质量,为食品安全加一份力。

  贺虎:我上的都是农家肥,而且不打农药。我们这个成本比较高,比如闹虫子的话,我得雇佣人一个一个去抓。虽然成本高了,但是种出来的东西质量更好。中国人不能把自己身体弄坏了,必须走质量发展这条路,必须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去年,内蒙古通辽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以科左中旗为例,2018年,科左中旗整合土地整理、增粮工程、农业开发、小型农田水利等项目,建成浅埋滴灌高效节水农田120万亩。另外,旗内还重点建设生态经济林,实施退耕还草工程。正如通辽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建华所说,在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道路上,通辽市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张建华:节水农业的一个目的是节水,另外,从种到收,它都是政府投资进行的,这样能形成标准化的生产,通过标准化生产实际上对通辽的粮食品质是有所提高的,本身就能达到提质的作用。头两年我们做膜下滴灌,但是面积比较小,也就100多万亩,最近3年做到了1000万亩,并且还去掉了农膜,本身对耕地的保护也有很多作用。

  然而,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这些努力还只是冰山一角。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也意味着给调结构增加了新的任务,赋予了新的含义。除了深入推进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以外,加强地方农产品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也是当务之急。张建华:

  张建华:绿色化,除了种出来农产品,还要打造特色品牌。品牌是需要相关部门审批的,通过审批认证的产品才是绿色的、有机的,才能称得上“地标”。建立品牌后,农产品生产就需要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每年都要送检,只有符合生态绿色标志,才发放证书。拿到证书后,再进行宣传推广,这样你的产品才更加值钱,所以要先打造品牌。其实我们现在就有很多绿色的产品,但是因为没有品牌,所以没有知名度。

  可是,在品牌建设和“三品一标”建设方面,镰刀湾地区却一直处于弱势。以通辽为例,通辽是全国最大的农畜产品基地,但是“三品一标”农产品却只有200多个,和其它地级市相比整整少了一半。如何做好品牌宣传,仍然是地方领导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辽市科左中旗旗委书记刘百田:

  刘百田:过去大家就知道种玉米,但是现在结构调整,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这就需要有自己的品牌。其实,我们科尔沁本身就是金字招牌,说我们不是绿色农产品别人都不信。但是现在打造品牌确实是我们的短板,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原产地商标、知名品牌的培育等。

  没有品牌,农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就很难得到体现,这给老百姓带来的影响也是直接的。

  在镰刀湾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如何把调结构以后的农产品销售出去,是所有种植户思考的难题。可是,没有名气的农产品又怎么可能引起顾客和企业的注意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没有品牌,没有介绍人牵线,想要依靠乡镇自身的力量找到优质销售渠道非常困难。通辽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建华认为,把农产品的名气打出来,牌子立起来,也是为老百姓的农产品谋出路,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张建华:全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不是企业不想做,企业可以做“三品”,作为这些也是他们的独立商标。但是“地标”不是他们做的,因为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效益。那么政府和涉农部门是不是应该做一点呢?所以我觉得,企业来做“三品”,政府来做“地标”,这样就可以把通辽这些好东西做成知名品牌,这样老百姓销售的时候就容易了。所以领导要转变思维方式,如果你方式没转,出口没找到,你就让老百姓去调,那受伤的当然是老百姓。

  除此以外,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也是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的一大前提。张建华认为,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各地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张建华:咱不能光鼓励农民种,还要鼓励企业进行加工,用二产带动一产,或者是三产带一产。一产要专业要标准,二产要把转化做好,三产要流通开,比如通辽有东北最大的物流,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起来呢?天天打绿色农产品的旗号,也生产出来绿色农产品了,但最后卖不出去不也是白搭吗?所以一二三产融合,一定要真的融合。

  让人欣慰的是,对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内蒙古镰刀湾地区已经关注到并且开始着手解决。通辽市科左中旗旗委书记刘百田说,他们将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当地农产品的全产业链项目建设。

  刘百田:第一,要有自己的品牌,这个我们旗里正在申请;第二,我们鼓励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我们这里有一个培育和宣传的过程。第三,我们还要做好农产品全产业链的项目建设,比如高粱,我们要把它加工做成甜高粱纤维素乙醇,今年开始做实验,再比如绿色生态产业也是我们的优势,一个搞生态经济林,第二个果树经济林,还有景观经济林,这样既有生态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树木变成“摇钱树”。

[责任编辑:王肖军 孔明]

编辑: 王肖军

“镰刀弯”地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任重道远

内蒙古通辽市位于“镰刀弯”地区的黄金玉米带,近些年,通辽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领农民“调结构、转方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这给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除了调减玉米数量,丰富种植结构,结构调整还要注重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那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围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内蒙古通辽市做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地方仍有不足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