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科技扶贫让云南澜沧的“冬闲田”变“脱贫田”

2018-03-14 14:1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记者王晨雨)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昨天(1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代表通道”,阿东、朱有勇、崔世平等9名代表亮相并接受中外记者提问。其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介绍,通过推广马铃薯种植技术,云南省澜沧县的“冬闲田”变成了“脱贫田”。

  本次“代表通道”上有一位驻村扶贫的科学家十分引人注目,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回答“科技在扶贫中起到哪些的作用”的问题时,朱有勇用自己近几年科技扶贫的经历作出了回答。

  朱有勇:我是中国工程院云南扶贫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一位代表,我们是在澜沧县的一个小村子驻村扶贫的。澜沧是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县,居民主要是拉祜民族。中国共产党把他们由原始社会直接带到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党有着极深厚的感情,但是历史的原因,他们生活得很贫困。

  朱有勇介绍,拉祜民族所在的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是热带雨林区,温度高、光照好、水资源非常丰富。同时农民的土地很宽广,每个农民平均有6亩以上的土地,按道理这个地方不该贫困。但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素质型贫困特别突出。

  朱有勇:那里的农民兄弟一年只种一次水稻,水稻收获后什么都不种,整个冬天都闲着,我们就开始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2016年我们推广100亩,每亩平均产量3.1吨,卖3000元一吨,一亩地农民收入9000元,2017年我们推广了2000多亩。这两年,我们计划推广3—5万亩,把冬闲田变成效益田、脱贫田,我们的目标是一亩地一个冬天农民收入1万元。

  其实用科技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例子,在实际工作中非常多,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战斗在扶贫攻坚第一线。

  朱有勇:他们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他们把论文写在了贫困地区的大地上,应该向他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王肖军 孔明]

编辑: 王肖军

科技扶贫让云南澜沧的“冬闲田”变“脱贫田”

昨天(13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代表通道”,阿东、朱有勇、崔世平等9名代表亮相并接受中外记者提问。其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介绍,通过推广马铃薯种植技术,云南省澜沧县的“冬闲田”变成了“脱贫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