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变废为宝的土地|生态农田低投入 小田埂大学问

2017-11-19 09:2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1月19日消息(记者吴桐 景明)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关系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为此,许多地方都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保护耕地的新办法。

  近日,记者来到江苏仪征、南京两地的田间地头采访,发现了当地保护耕地的新招。

  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漫步其中,曲水绕田,稻浪翻滚,一派江南水乡的景象,引人驻足观赏。这块农田,可不一般。它是当地国土部门引入江苏省农科院专家,建设的生态农田。

  生态农田体现在哪?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杨林章指着眼前的灌溉系统说,一般的农田,灌溉系统是有污染的。

  杨林章:一般的排水都排到河道里面,污染物直接就到河道里了,形成面源污染。

  为了从源头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从农田建设之初,他们就对灌溉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设计。

  杨林章:现在排水进入生态沟、生态塘,然后有个闸,闸前是一块生态湿地。过了生态湿地,又是一个生态塘。

  经过一级一级的净化,农田排出去的水就基本没有污染了。

  杨林章:所有的水基本上可以实现循环利用,里面的污染物通过多级净化,基本上零排放。

  与一般的农田不同,这块金黄的麦田中间还隔着一条条绿油油的田埂。江苏省农科院的薛利红告诉记者,别看田埂小,里面可有大学问。

  薛利红:我们这个地方是丘陵区域,生态田埂高,第一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水可以固持在里面;第二,生态田埂里种植不同的植物,提高经济价值。此外,增加田里生物多样性,可以为益虫提供栖息场所,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

  土地项目整治以后,综合效果就显现了。汤山街道的一位干部沈荣说,不仅生态环境变好了,百姓也得了实惠。

  沈荣:通过改造,地力品质得到提升,原来3块钱一斤的米,在这儿种植出来卖到12块钱一斤。

  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现在成了绿色、生态、环保、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杨林章说,整个生态建设部分其实并没有多投入多少。关键在于建设之初有设计和规划,把耕地保护、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修复有机融合起来。

  杨林章:以前国土整治主要是增加数量,现在要把土地整治、耕地保护跟生态大环境的建设融入到一起。

[责任编辑:王肖军 孔明]

编辑: 孔明

变废为宝的土地|生态农田低投入 小田埂大学问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关系十几亿人吃饭的大事。我们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为此,许多地方都在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保护耕地的新办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