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总书记的三农足迹|安徽小岗村:中国农业改革再出发

2017-10-16 09:0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6日消息(记者李鑫)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一个小村庄,一份农民自发的契约,无意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历史进程。

2016年4月2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小岗村4300亩高标准农田示范点,沿着田埂走进麦田,察看小麦长势

  时间转眼过去将近40年,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农村改革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国农业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在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2016年4月25日下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点里,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

  程夕兵:当时说有领导到我们高标准农田看小麦长势情况,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是习近平总书记。

  竟然是习近平总书记!他身着黑色夹克,一下车便往农田里走,提起当时的场景,程夕兵难掩激动,一切都是历历在目。

  程夕兵: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就站在这个牌子这个地方,他对这个小麦特别的满意,这个小麦的长势也是特别好的,当时问我们小麦怎么种,打的什么农药,都问的特别细。

在小岗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习近平向农技人员了解为保证合理施肥采取了哪些措施(左一为程夕兵)

  土地流转、种植品种、亩产量、病虫害防治、粮食收购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一一的询问,他说,在小麦抽穗灌浆的关键时期,要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实现丰收,当年的白馍就能吃到嘴里了。

  程夕兵是种地的老把式,令他感到惊讶的是,日理万机的总书记对农业生产竟然如此了解:

  程夕兵:总书记就像一个农业专家似的,有些问题比如说小麦的强筋度是多少我们都不知道,他问的特别细,我们感觉一位国家领导人竟然对农业这么清楚。

总书记的到来,令小岗村村民激动万分

  总书记的到来,令小岗村村民激动万分。村民吴广利回忆说,当时,一家七口见到总书记的时候,如同做梦一般。

  吴广利:总书记跟我们家人一一握手,包括我孙子那时候9岁,他都跟他握手,握手以后我就拉着总书记步入我家门前,我说我不是在做梦吧,做梦我也不会想到总书记到我家来。

  吴广利家里的生活条件怎么样,有几口人,儿子儿媳妇都在干什么,孙子孙女都在哪里上学,超市经营的情况如何,总书记都一一进行了询问。

  吴广利:我向总书记介绍我们生产的蓝莓干、蓝莓果汁、蓝莓酱等等这些食品,他笑了笑点了头,说到很好很好。那时候心情非常的激动,心都要蹦出来了,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说起了。

吴广利指的地方就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站过的地方

  当天下午4点半,就在小岗村会议室,习近平总书记召集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还有一些种粮大户召开了座谈会。作为当年签字的十八个农民之一,严金昌也参加了这个座谈会:

  严金昌:座谈会有我们大包干的带头人参加,还有村里的一些干部,当时有5个人发言,发言以后,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他说他当知青的时候是饿过肚子的,过去生活很苦。

座谈会现场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习近平说,在小岗村召开这个座谈会,具有特殊意义。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现阶段,农村改革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想要做好土地流转,又必须首先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习近平: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在一个抽屉里,严金昌珍藏了6页写满了字的A4纸,密密麻麻,这正是他当时在会上记录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其中的一页上,有几行字,特别的清晰:

  严金昌:根据农民的意愿,不管怎么干,有四个不能,第一集体经济不能搞垮,第二个耕地不能减少,第三个粮食生产能力不能减弱,第四农民利益不能受损害,你看总书记对我们农民特别关心特别重视。所以句句话都说到我们农民心里去了。

严金昌老人回忆当时情况

  经历了大包干的风云激荡,已是高龄老人的严金昌感慨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他家的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了,小岗村60%的土地流转出去了,他和其他农户全部拿到了土地确权证。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了总书记的确定,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尽快富起来的目标近在眼前。

  严金昌:没有发展的地区,没有二亩地不能生活,有发展的地区,不一定依靠土地,我们可以土地流转。我流转之后土地还是我的,合同到期了,继续流转,我们重新签合同,你要不流转了,我还有地种。流转之后收入不减少,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可以干第三产业,我可以打工,打工还给我一部分工钱,这不等于双赢么。

  程夕兵流转了600多亩地,特别关注种粮效益的问题。他记得清楚,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说到,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粮食生产和增加收入的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

  程夕兵:总书记讲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后来他讲不能让种粮农民吃亏,我们听到这话,对于种粮更有积极性了。

习近平走进吴广利和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两户人家,询问家庭成员就业、上学情况,了解他们用临街房屋开办小超市和农家乐的状况。习近平说,改革开放30多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祝你们生活越来越好。

  在听取了小岗村干部群众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最后强调,领导干部要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习近平: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广大农民的贴心人。

  小岗村里,被称为改革大道的主干道向远方延伸,沿途白墙黑瓦的村民新居整齐干净,大包干纪念馆、沈浩事迹陈列馆,都记录着这个小村庄不平凡的历史——40年前,这个小小的村庄在不经意间,点燃了一场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如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小岗村,蓄势待发。

编辑: 孔明

总书记的三农足迹|安徽小岗村:中国农业改革再出发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约”,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一个小村庄,一份农民自发的契约,无意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历史进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