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总书记的三农足迹|河北正定:实事求是 干出一场“翻身记”

2017-10-10 09:5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记者刘瑜颖 明慧)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他来到田间地头,手里托着麦穗问农民的收成;进入农户家里,打开锅盖看农户的伙食;坐上农户的炕头和农户拉家常,浓浓的三农情怀总是蕴含在总书记亲切的话语和关切的眼神之中。

  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中国乡村之声多路记者沿着总书记的三农足迹,探访五年中发生在农村基层的崭新变化,推出系列报道《总书记的三农足迹》。今天推出第二篇。

 

  1982年4月到1985年5月,习近平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的三年里,他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

  摘掉“高产穷县”帽子,走出“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习近平当年在正定“真刀真枪”地干出了一场“正定翻身记”,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如何做好县域工作的宝贵经验。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再次来到这里,他说,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十分重要。

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志敏(左)和朱博华(右)

  1982年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那一年河北省正定县人均收入140余元,温饱是个难题。就在这一年的4月初,正定县委大院来了一位高大魁梧的年轻人,他身着褪色军服,背着简单行囊,进了办公室。他就是习近平。对于这样一位年轻的领导干部,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王志敏印象深刻。

  王志敏:总书记来正定的时候不到30岁,那时候和我们差不多年龄差了一倍,非常年轻的干部。

  1982年3月25日,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的习近平,被石家庄地委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到任伊始,他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调查研究。当年农业方面最鲜艳的一面旗帜就是“农业学大寨”,在“农业学大寨”这面旗帜下,正定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县。

  王志敏:粮食产量这么高,过了千斤了,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但是老百姓,特别是一些壮劳力为主的家庭,人口多的,吃不饱肚子,形成了一个怪现象。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正定与群众在一起

  “高产穷县”是对当年正定的准确概括,全县每年粮食征购任务占到了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高达7600万斤,上缴国家、上缴村集体后,家里的口粮所剩无几,“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习近平跑省进京,向上级部门反映困难,要求减少征购任务,当年,正定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

  王志敏:反映上去,最后获得解决了。我觉得这个给人们的印象特别深。很重要的,很有分量的一件事:叫老百姓吃饱肚子,而且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多少年存在的问题,多少人不敢触及的,不敢反映的。

  征购任务减少了,大伙终于不用只种玉米和小麦了,腾出来的土地干点啥?1984年,习近平为正定确立了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的路子。

  什么是“半城郊型”经济?习近平给出的回答是:它既具有“城郊型”经济依托于城市、商品生产比较发达、城乡联系比较密切的某些特点,又具有一般农村经济的某些特点,是两类经济结合的中间型经济。当时和王志敏同为正定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的朱博华回忆,这样就能掏城市人的腰包,鼓村里人的钱包了。

  朱博华:沾城市的光,和城市连通起来,有好处,发展快,吸收城市一些经验,一些办法,借助城市的一些有利条件等,就是“半城郊型”。

村民王小辈当年开会学习的材料

  在正定县以西4公里处的西关村,村民王道永的父亲王小辈当年是县里的政协委员,他现在还记得1983年的一天,父亲从县里开会回来之后激动的样子。他记得当时父亲说,从县委习近平书记那里找到了致富的真经。

  村民王道永:大体上是1983年,他上县里开会。开会的时候,是习近平书记的讲话。给他们讲了,都是带头致富的那样人,他回来就学。

  按照“城市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的“半城郊型”经济思路,原本就是种菜能手的王小辈带着儿子,把家里的10亩地都种上了蔬菜,王道永说,依靠蔬菜,1984年,他们家成了全县首批万元户之一。

  村民王道永:1983年到1984年,一下子就把这个抓住了,一下就种出菜了,不种粮食,一点粮食不种。1984年的收入,就突破了一万了。

王道永家的蔬菜大棚

  当年,习近平鼓励农民种植蔬菜,提出在城关片和滹沱河南片的乡镇试办商品菜基地,积极推广应用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新技术。王道永家第一个在全县建起了大型温室,种植西红柿,大棚蔬菜和陆地蔬菜在价格上天差地别,王道永感慨,这样的好设施让西关村的菜农们腰包鼓了起来。

  王道永:得差得5、6倍的收入,差那么多的钱。要是露地的,这一亩地卖一千,大棚卖个五千六千没有问题。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刊发通讯《正定翻身记》,肯定正定的探索,赞扬正定发展“半城郊型”经济“既为城市服务,又掏城市腰包,在服务中发展自己”。如今西关村耕地26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35亩,西关村的蔬菜远近闻名,这都得益于习近平大力倡导发展的“半城郊型”经济。

塔元庄村大门

  在西关村往西几公里,就是塔元庄村。1984年夏天,习近平提出发展“半城郊型”经济不久,就到塔元庄村的田间地头,号召大家用好县里的政策,搞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搞好多种经营。在他的鼓励下,塔元庄村的村办企业红火起来。塔元庄村党支部书记尹小平:

  尹小平:集体搞了一个企业,棉织厂、楼板厂,搞建筑,建筑行业,施工队伍出去打打工,包点工程,领人干点活。

记者采访塔元庄村村支书尹小平

  2013年7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北省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再次来到他熟悉的正定县塔元庄村考察,他提出: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对此,尹小平深有感触,他说,如今的“三化”和当年的“半城郊型”经济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求真务实。

  尹小平:农业都是产业化,这和“半城郊型”发展是一样的,农业不做产业化,传统种植绝对不行。把农业做成产业,这样老百姓就起大作用了,搞成企业的发展,这样下一步村子就富裕了。

  30多年过去了,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导和关心下,如今,塔元庄村人均年收入超过2.1万元,人人住进了整齐干净的楼房,生态农业园和美食街都已投入运营。

  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充满深厚感情,称正定为第二故乡,石家庄市委常委、正定县委书记张业说,总书记在正定工作三年多,推行“大包干”,念好“人才经”,推进改革,确立县域“半城郊型”经济发展、开放发展、旅游兴县的模式,做了许多打基础、管长远的大事和百姓传颂的好事、实事。

  张业:30多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传承“旅游兴县”,推动消费,促进产业调整,以改革的精神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郡县治,天下安,正如总书记所说,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只有这里的工作做好,才能为国家的安定和富强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把县域工作做好,三十几年前,他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编辑: 孔明

总书记的三农足迹|河北正定:实事求是 干出一场“翻身记”

1982年4月到1985年5月,习近平担任河北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在正定的三年里,他提出:一定要树立求实精神,抓实事,求实效,真刀真枪干一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