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红色地基|班子有底气 村民有福气

2017-09-30 11:33: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30日消息(记者刘瑜颖 河北广播电视台农民广播孙月 武倩伟)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的确不假。就拿基层党组织来说,即便本领再大,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做支撑,就好比是没有“下炊的米”,也就难以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先进带头作用。

过去的周台子村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过去是一个以“一穷二乱人心散”而扬名在外的村。村集体不但不能为乡亲们谋福祉,甚至连村里正常的开支都解决不了。没有腰包,就没有发展的底气,村民们就难言获得感和幸福感。但这样的局面不仅被打破了,乡亲们如今还都统一住上了现代化的新楼房,在优美的环境中过上了衣食无忧、养老不愁的幸福生活。这一切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初到周台子村时,正值夏末秋初时节,和平原地区的炎热不同,山区里的周台子村,带着凉凉的秋意。

如今的周台子村

  周台子村地处河北省承德滦平县,宽敞的高速公路直达村口,一条笔直的四车道公路是进村的必经之路,路两边的绿化带种满了绿树和草地。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里一幢幢排列整齐的小楼民居,有的3层、有的5层,外观统一刷成了淡黄色。这里和印象中的村庄真是有些不同。

  村民杨艳菊回忆说,前些年她刚嫁到了周台子村时,村里刚刚建起两排新楼,但全村2千多口人一住惯了一家一户的平房,要让大家搬进集体居住的楼房,还真有些不适应。

  杨艳菊:就觉着住院挺好的,住楼房不太方便。没有农村城市化那种意识,就是在家里边有个小院,种点菜园子什么的,没想到住楼。

排列整齐的楼房

  经过周台子村党支部班子的说服劝导,原来分散在“两山夹一沟”的7个自然村的群众都合并到中心村生活了。年轻人住上了居民楼、70岁以上老人免费住上了老年公寓楼。之后,村里的变化更是一天天地多了起来,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分散的瓦房成了集中楼房。杨艳菊一家五口是第一批购买新楼房的人家,当时她花了8万块钱就住进了一百多平的新房。

  杨艳菊:当时七个居民组这一块儿那一块儿的不集中。住宅集中了之后腾出的土地之后建厂子。

  全村712户村民都住进新楼房,这可不是一笔小支出,盖房子的钱,修路的钱从哪里来?看着周台子村整洁,宽敞的外观,人均收入1.8万元的经济情况,难以想像,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一个“一穷二乱人心散”的后进村,当时村集体固定资产是两间破房,一张缺腿的桌子和一部没有摇把的电话,还欠了8万元外债,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回想当年上任之初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范振喜:村集体太穷了,村委和党支部能干嘛?就是问村民们要钱,1982年生产资料分配后,有了8万欠债,村里留了一个坏电话,一张桌子,一把椅子,都是坏的。

现在的人居环境

  上任那年,范振喜25岁,他感慨村民如此信任自己,把一个小年轻推上了村支书的位置,他能做的是全力以赴,带着村民们致富。当年只有两个小愿望,一是赚了钱把8万块外债还上,二是村集体不再管村民们要钱,把该尽的责任担起来。

  可是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山村要如何赚到第一笔钱,范振喜的主意打到了自己二哥身上,把二哥手里村里最大的采矿厂收归村集体管理,当年村集体就有了10万元的集体收入。

  范振喜:无从下手,没有启动资金,想来想去,亲二哥开了矿,一年7、8万收入,无路可走,只能去找二哥把矿收过来,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我把天平向全村倾斜了。

记者采访范振喜

  在村党委班子带领下,周台子村清理陈欠,建学校、扩稻田、兴建村办企业,建起了草片厂、浴盆厂、砖瓦厂等企业。村民的生活脱贫之后,村党支部也开始谋划着带领乡亲们步入更加幸福的生活。

  村里谋划,建一个铁选厂,但资金缺口有70多万元。范振喜在村党委会上提议向乡亲们借钱,由村党支干部直接和村民签借款协议。协议规定:赚了钱,大家共享红利,亏了钱,就由村党支干部来赔付,不能让群众吃亏。张俊成当时就是村党委班子成员。

  张俊成:当时村农户也不是太富裕,每户三千的、两千的、一千的。如果村办企业不挣钱了赔了,这个钱由我们村办这几个人个人还。

  建厂钱终于筹齐了。当年年初开始筹建,年末就把所有投资全都收回来了。在老百姓心中,村党委班子说话算是站住了脚。

  当前的周台子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季度能按时领到养老补助,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养老金也由最初的每人每月30元,涨到现的每人每月500元,而70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可以搬进村办的老年公寓,公寓一户一间,每户47平米,既有独立卫生间还有厨房。

  73岁的宋秀珍和老伴住在老年公寓里,家具家电不用买,床上用品也会发。

  宋秀珍:吃饭自己做,也不花电钱,米面油大队过年前会发,一个月500块钱生活费,买点菜,水果啥的,过年还有买菜钱,一人240,挺好的。我们这儿还有服务员,拖地、洗衣服。

记者采访宋秀珍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集中居住了,留下来的土地该怎么办?村党支班子根据农业供给侧改革大趋势,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提出了“现代化土地代经营”的模式,把大家的土地都拿过来统一经营。周台子村村主任薛俊如:

  薛俊如:我们把土地收回到村集体,以代经营的方式进行经营,想把农业搞起来,总体的方向就是以农业、旅游观光和农产品深加工这几个产业来让周台子的经济转型。

  由于有了一个一心为民、共谋发展的坚强的村党支部班子,这五年来,周台子村乡亲们的生活水平、精神面貌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周台子村有固定资产10多个亿,全村实现产值4个多亿,集体收入3000多万元,人均收入18000元。村党支部更是为全村规划了今后今年的发展前景。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

  范振喜:现在种了油牡丹、金银花、玫瑰等6种,未来3年到5年中选出几种效益好的,下一步准备把现有的一些设施都给利用上,以合作社,搞立体化农业种植。

  从周台子村发展的脚步中,不难看到一心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基层党组织是引领落后乡村、贫困村民,发展致富的明灯。北京市委党校袁达毅教授认为:

  袁达毅:党的领导成效如何,如何评价,最关键的是老百姓的满意度。就周台子村的情况来看,最关键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比较好,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能够把发展、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作为最主要的目标,心中有老百姓的基层党组织当然就会替老百姓着想。村子想要发展得好,关键是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好。

编辑: 孔明

红色地基|班子有底气 村民有福气

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过去是一个以“一穷二乱人心散”而扬名在外的村。村集体不但不能为乡亲们谋福祉,甚至连村里正常的开支都解决不了。没有腰包,就没有发展的底气,村民们就难言获得感和幸福感。但这样的局面不仅被打破了,乡亲们如今还都统一住上了现代化的新楼房,在优美的环境中过上了衣食无忧、养老不愁的幸福生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