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黑土地 新希望|向着生态与经济双收益不断前行

2017-07-26 14:39: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6日消息(记者李伟民)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发展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都是咱们看得见的收益。

  不过,在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化肥、农药、除草剂的过度使用,以及粗放的生产方式的延续,不仅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威胁着农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福利。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特别提到,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时发现,目前,当地多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为推进农业绿色生产不断探索。

  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中要求,到2020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要实现零增长。对于农药,要解决过量的不安全的施用问题,要“管住高毒、减少低毒、科学用药”。

  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明秀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年。在工作中,她渐渐意识到,过度使用农药对庄稼造成的伤害。

  张明秀:有的地块,我们所站的这个地块前5年种的都是玉米。以前都说叶面除草剂对玉米没有影响。但是有的地,农民说今年这块地什么也没有喷,这苗就在那儿蹲着不长。除草剂连年多次总用这几样,累积药害。有些隐性症状,不检测都看不出来。

  富锦市有种植大豆的传统。当地在实际种植中逐渐摸索出了一种蒜豆共作的方式。而且最神奇之处是,种上了大蒜,大豆的病和虫都没有了。

  张明秀:后来我们研究一种,在蒜地里面栽豆,病害虫害都轻。七月中旬就开始起蒜头,然后这块地就剩下大豆了。但是种完大蒜产生一种特殊的物质,大蒜醚,这种成分有防虫、驱虫的作用。而且大豆的根腐病用蒜一带,就都解决了。

  这样一来,大豆田中就不用使用农药了。

  张明秀:肥的用量不大,药的用量也不大。就是一个蒜种子,一个豆种子,还有栽蒜的人工成本。基本不用药,只有前期除草的时候会用一些除草剂。

  在大豆价格不高的情况下,大蒜也为农户带来了额外的收入。

  张明秀:这就叫蒜地豆。先在垄台上种蒜,种完了蒜是清明前后,那个时候正好是人工费用最少的,因为农活还都没有开始,然后在5月15到20日左右,在垄沟里播豆,6月上旬的时候,早熟的蒜就上市了。抢早市,价格高。

  记者跟着张明秀体验了抽蒜薹的过程。

  张明秀:现在大部分地块正是抽蒜薹的时间,正常是六月中旬抽蒜薹。但是蒜薹就不像南方的蒜薹那么粗。一块地,种两种作物,出三种产品,效益还是相当客观的。最好是有订单。

  除了大蒜,张明秀介绍,种植毛葱也是可以的。

  张明秀:那边是当地的小毛葱。毛葱什么时候都可以吃。

  但是,受困于机械还不发达,播种大蒜和收蒜薹还需要使用人工。张明秀说,这方面成本还比较高。不然,用户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

  张明秀:种蒜现在就是人工费成本比较大,蒜虽然可以机械播,但是必须要保证蒜脑袋尖朝上。必须用人工走一遍。然后抽蒜薹必须是人工的。后期起蒜,基本上也要靠人工,因为有豆在里头,没法进车。成本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正常来说,蒜薹的产量应该不会太高,正常的蒜头应该是一亩地120公斤左右,最好的时候可以一亩达到200公斤。

  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农业局,记者见到了植保站站长聂强。他向记者介绍,建三江管局内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已经取得了成功。

  聂强:侧深施肥,我们在国家要求之前就开始搞了。侧深施肥,是减肥最现实也是最实际的措施。

  侧深施肥技术涉及农机设计制造、肥料配比制造等多个环节。虽然建三江地区开展了相关实验时间较早,但是成功较晚。

  聂强:我们是从2012年开始实验的,2012年开始实验,2013、2014示范,2015年开始推广。很复杂。涉及到肥和机械。一开始90年代的时候垦区开始实验。但是没成功。比如肥是和中国五百强的企业合作,专门生产我们需要的肥料。按照本地的水稻需肥规律进行打造的。

  聂强说:目前来看,水稻插秧侧深施肥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而且还提高了单产。

  聂强:我们通过侧深施肥,常规30KG,已经减少了五六公斤,我们还在继续研究减少10%。这样还能增产5%左右。一亩地至少增收有100块,如果400亩地,一年得多少。现在是机械限制了,我们老百姓对这个认可都是非常高的。我们稳定增产6%-8%以上。做的比较好的,亩增产能够达到20%多。

  目前,适合进行水稻插秧侧深施肥的高速插秧机不仅需要国外企业进行生产,而且每年的生产数量有限,价格较高,严重地限制了技术的推广使用。

  聂强:像机械这一块,洋马、久保田这些厂家合作。进行改装,一开始就在老式的柴油机上加上侧深施肥装置。现在专门为我们生产的这种整套的机械。我们现在差的就是机械了,要是机械数量够了,面积就能推广开了。

  同样受制于机械技术的还有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前进农场,当地研发的覆膜插秧技术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田间杂草,甚至不用再使用除草剂。前进农场土地整理中心主任李智告诉记者。

  李智:插秧的时候把膜覆盖上了。这个水稻种植就是不用除草剂、农药。这个膜是降解膜,三个月就没有了。收获之前就没有了。

  这一技术主要依靠的是专用的覆膜插秧机。

  李智:不影响产量。除草剂一点不用了。中间空隙的地方都是膜覆盖了,只有长水稻的地方扎了窟窿,其他的地方都被膜覆盖了。插秧机一块,边铺膜边插秧。

  但是,目前这一技术中,插秧机和膜的成本还有待于改进。

  李智:这些技术都不是大面积推广,都是特色种植一块。它种出来都是有机水稻了。成本要高。机械作业效率慢。膜的成本也高。一亩地要在三四百。

  东北如今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以及粮食主产区。但是如今的黑土地,人们已经不再单纯注重产量。通过技术研发与推广,当地的人们正在探寻一条生态与经济双收益的道路。

  但是,在新技术、新设备方面,记者也了解到,我国相比较国外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不仅需要当代人的坚守,也需要未来有更多的新生力量投入到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队伍中来。

编辑: 孔明

黑土地 新希望|向着生态与经济双收益不断前行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特别提到,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记者在黑龙江采访时发现,目前,当地多部门已经行动起来,为推进农业绿色生产不断探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