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黑土地 新希望|现代科技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2017-07-25 12:05: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7月25日消息(记者李伟民)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说起黑土地,人们往往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沃野千里,麦浪声声、丰收喜悦的画面。但是,仅仅有肥沃的黑土地,并不能保证农民丰产、丰收。在肥沃的黑土地上耕作,同样要面临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同样要和多变的自然气象条件斗智斗勇。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如今黑土地上的农业也搭上了技术的快车。新技术的发展保障着农民收益,也改变了传统的“看天吃饭”的生产模式。

  黑龙江省富锦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是三江平原腹地的中心城市,不仅是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之一,也有“中国大豆之乡”的称号。但是由于前些年大豆的经济效益不好,许多农户转型种植玉米。随着我国逐渐开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玉米价格下降,农户需要转型种植其他作物。这一次,富锦市的种植户霍维宝选择了大豆。

  霍维宝:我们签了订单,比散种就要好一些。我们这一块有订单,直接进厂子。

  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张明秀告诉记者,霍维宝的大豆能够被企业相中,因为他种植的是高蛋白的大豆。

  张明秀:他们生产的是豆浆豆,秋收的时候,金马集团就收购了。价格大概是每斤3元钱。今年他们和象屿合作。

  霍维宝:在资金、技术方面都已经提供了服务。在销售上,保证给满意的价格。

  张明秀:总体来说,就是种出来不愁卖。

  霍维宝:我们觉得只要种好了,收入就是可观的。

  张明秀介绍,高蛋白大豆也是当地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主推的品种。

  张明秀:结构调整怎么调呢,扩大了大豆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豆还是非转基因的。今年高蛋白大豆成规模了。种植面积特别大。今年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了。富锦高蛋白种植面积大,对将来大豆企业的招商,主推的就是高蛋白大豆。

  过去,黑龙江的大豆因出油质量好而闻名。相比之下,高蛋白品种多适合温度高的南方种植。张明秀和农技推广人员经过多年实验,才在富锦试验出了适合当地播种的高蛋白品种。

  张明秀:因为咱们这个地方纬度偏高,正常来讲在我们这油分的积累比较好,因为昼夜温差大,要蛋白含量特别高不可能。和气候条件有关系。

  在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实验田里,种植有几十种不同品种的大豆。每隔几天,张明秀就要到这里带着技术人员进行考察、记录。

  张明秀:我们种植的时候,正常蛋白含量要求42算高蛋白。但是国家规定43-45。但是我们这里企业收购超过40的就算蛋白豆。所以这边41、42也行。

  在当地农技部门的帮助下,霍维宝的大豆品种有了保障。剩下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怎么把大豆种好。霍维宝多年不种植大豆,去年才开始把玉米田改种大豆。他说,种植大豆的相关技术早都不记得了。但是好在有农技部门的悉心指导。

  霍维宝:有了不懂的地方,我们就去咨询,他们就能给我们解决我们关心的难题。

  张明秀说,他们会为种植户提供了完备的、科学的种植技术方案。

  张明秀:技术方案中,在品种选择上,需要我们提供。在施肥这一块,施多少肥,多大比例,我们提供。播种的密度,田间除草,中后期病虫害管理,从春到秋提供技术方案。

  如果遇到不常出现的情况,张明秀还要和其他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来调查。比如记者在地里遇到张明秀这天,主要目的就是来看一看前几天的大雨是否对大豆生长有影响。

  张明秀:我们今天要看看,前两天有个别的低洼地块,苗是什么样,缓到了什么程度。遇到特殊的自然灾害,我们都来。正常的时候,田间作业就不需要我们了。

  俗话说,农业生产要“看天吃饭”。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如今在新技术的保障下,农民种地不用再看天,而是看手机。这得益于富锦市建设的农业信息中心及时发布的各种气象信息。

  富锦市气象局局长孙胜阳在信息中心的气象站里向记者介绍着各种屏幕上显示的参数。记者看到,电脑屏幕、显示屏幕,大大小小有十几块。

  孙胜阳:主要监测大气环境,水环境,还有土壤,以及作物的长势情况。这是水稻的实时图景。这是大棚里的实时监测数据,这是富锦当前的温度、湿度,还有气压情况,富锦有好几个监测的点,数据15分钟更新一次,有别的设备是一分钟一采,比如大棚里是一分钟一采。

  气象数据经过收集加工,并与其他部门协商,最终会形成农业气象信息综合产品,被送往全市的乡镇还有种植大户的手上。

  孙胜阳:我们平时在这边3个人,有负责数据采集存储的,负责信息发布,还有人工防雹。信息发布是根据农业生产,农时,另外有一些大风,暴雨,来临之前,因为我们有预报,提前跟信息中心各个部门形成统一的为农服务产品,有手机短信,有村村通大喇叭,QQ群,还有网站,发送到各村信息员,1000多个种养殖大户让他们提前接到预警,提前准备。

  富锦市农技推广站站长张明秀说,她每天都要根据气象站提供的气象参数,提供农业指导。

  张明秀:天气预报后还会跟一些农业生产建议。农业生产建议是农业部门专家来提。这样两个就形成了产品,就全面了。

  先进的设备提供详细数据,然后多部门协商农业对策,让种植户不用看天也能掌握气象信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准确,方便。富锦市气象局局长孙胜阳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由农业部门创建的服务群,他参与其中负责每天发送气象信息。

  孙胜阳:示范户交流区,这是农业部门建的,这里面都是老百姓,你看这是王燕,我们的农气专家,前期是天气形势分析,后边是一些建议。这是农民在给气象局专家点赞。这里200多个全是种养殖大户,他们有什么需求,直接发出来,我们调整思路。调整服务产品。

  孙胜阳和张明秀说,如今,农民不用再“看天吃饭”了。

  孙胜阳:种地的思路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看天吃饭。

  张明秀:以前是看杏树开花没开花。开花了就可以种地了。现在到了时间就发布土壤的地温,0到5公分,或者5到10公分的地温都是多少,稳定通过10度,大田就可以播种了。

  通过多地采访调查,记者发现,无论农民的增产、增收,还是农业的增效、提质,各种新技术都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让黑土地上的农业变得越发光彩夺目。

编辑: 孔明

黑土地 新希望|现代科技让农民吃下定心丸

说起黑土地,人们往往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沃野千里,麦浪声声、丰收喜悦的画面。但是,仅仅有肥沃的黑土地,并不能保证农民丰产、丰收。在肥沃的黑土地上耕作,同样要面临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同样要和多变的自然气象条件斗智斗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