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修危房、种竹荪 贵州扶贫攻坚紧盯群众切身需求

2017-06-23 10:40: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6月23日消息(记者纪翔 贵州台汪汐 张勤月)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目标是明确的,但脱贫攻坚的成果,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记者来到贵州的寻常百姓家,看看那里的老百姓,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遇见了哪些问题,又收获了怎样的喜悦。

  早上八点,贵州省关岭县莲花村,持续了一晚的降雨依然没有结束。村支书罗开基和村副主任罗开富,一人扯了一件雨衣,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向坡雾组村民梁昌忠家走去。

  梁昌忠一家六口人挤在50平米的土墙房里度日,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多处破损。可是按照规定,要申请国家补助,必须满足一定的修建面积,算下来,还需要梁昌忠个人再添一万块钱左右。苦于拿不出这笔钱,无能为力的梁昌忠只能守着破旧的泥巴房过日子。

  梁昌忠:是泥巴房,坏了就补,这半边是补的,那半边本来是三间的,下大雨一塌下来剩两间了。这点下大了这点漏拿盆接,那边漏拿桶接,没钱就整不起。

  梁昌忠的情况,村副主任罗开富一直放在心上。上个月,他将梁昌忠的房子拍照,重新做成资料上报给了花江镇社会事务办,将他列为村里的危房改造户。考虑到梁昌忠家经济困难,便把修房面积的要求做了适度调整,为其申请了35000元的危房改造资金。有了这笔资金,梁昌忠的房子今年就可以动工改造了。

  罗开富:按原来上面的文件,一个人口必须要有18个平方,6个人口就是100多点。后来去镇上和领导反映,有一部份人的确恼火。像他这种,没得钱补的,肯定就修不起。后面又把这个指标减下来,一个人口最低13个平方,35000块钱、80个平房是能够修的。

  从梁昌忠家出来,村干部们又马不停蹄地前往曹子组王忠华家。王忠华的老屋修建于七十年前,是老式的木质框架结构,时间一长,房屋主体构架倾斜,安全隐患大。去年底,靠着村委会申请到的危房改造资金,王忠华一家搬出了危房。

  王忠华:以前我家就在上面那个烂房子,是泥巴房,屋里全部被水淹了,只有天干的房子,没得落雨的房子的,经济不到位。干部帮我申请的,就依这个国家补这点,来把它整起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王忠华开始筹集资金,琢磨着搞点养殖让日子越过越好。

  王忠华:想喂点猪,喂几十个,慢慢整个规模。

  一家家走访完,天色已经渐渐变晚,雨也慢慢停了下来。走在回去的路上,村支书罗开基回忆说,2014年以前,莲花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水电路汛都不畅通,房屋大多都是危房。一到雨季,村支两委的心都是悬着的。现在,随着村民发展意愿的提高和相关配套政策的扶持,村民们渐渐告别了以前“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日子。

  罗开基:2014年过后,莲花村通村公路通了过后,再加上国家危房改造的政策,目前莲花村还剩下的危房有20户,就是一些7、80年代修的,整体情况不是很严重,但是我们都把它列为改造的这个范围内。

  所谓安居才能乐业,不仅要搬出“穷窝子”,更要拔除“穷根子”。产业扶贫就是“拔根”之举。贵州省金茶县群丰村,这几天就发生了一件看似很小,却轰动全村的事儿——竹荪开始发芽了!这可是村里唯一的产业,也是关乎全村人能否成功脱贫的产业。

  上午9点,贵州省金茶县群丰村的500亩竹荪基地里,已经热闹开来,其中一个大棚里,好几位村民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村委会主任杨佳国和其他几位村委会成员,蹲在地上,用手小心翼翼地扒开覆盖在泥土上的杂草,一排排密密麻麻的白色竹蛋便出现在大家眼前。

  杨佳国:肯定开心,已经见到成果咯,今天我们是第一次看到这个竹蛋,也第一次看到这个项目有点成效,心里面又高兴又比较踏实。

  看到村里人大半年的心血初见成效,大家心里总算是稍稍松了口气。杨佳国说,从竹荪基地开建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每天雷打不动的要去基地走走看看。

  杨佳国:有这种担心,因为毕竟这里老百姓也没种过,也没看过,担心种下去是不是有收益。大部分的小工都是由我们帮它喊,我喊了,你的这个东西不成功,我怕你付不起老百姓的工资,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作为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群丰村目前还有122户贫困户,461个贫困人口。去年底,群丰村迎来了村里的第一个落地产业——500亩竹荪基地。这个产业的落地到底能给当地带来哪些红利?杨佳国在心里算了一笔细账。

  杨佳国:我们就单算小工钱的这一笔。一亩地就是一万三千块钱的小工钱,500亩竹荪基地就是几百万小工钱,就凭这几百万在这里,只要不懒的人去做,都是做到钱的。基本上贫困户都是在优先考虑,现在我们覆盖了60多户,多的时候有500多人在里面做一天。

  除此之外,村委会还把村集体的50万元资金入股基地,每年能拿到3万元的保底分红。之所以这样做,村委会也有自己的考虑。

  杨佳国:你不拿来放在里面拿放起,它就不会长大。我拿来入在这里面,一年我就能多得三万。多得这三万,我们村的贫困户,比如有个学生考上大学了他实在没有钱了,我们可以利用得的这几万拿点去支持他。

  一大早就听说村里的竹荪基地头一次冒出竹蛋了,村民们也都赶来看热闹。贫困户张青英更是放下手里的活儿,牵着孙子过来看新鲜。年初,她把自家13亩土地流转给公司,一次性拿到了两年2万多元的流转费,每天还能在基地打工,每月也有不少的收入。张青英明白,只有产业发展好了,她才能有更稳定的收入。

  张青英:原先就是那一小点玉米,收得万把多斤,万把多块钱。收成没得拿给他们种竹荪好,又得打工些啊,20天有3000多块钱,每天都有活儿做,比原先好得太多咯。

  尽管才刚刚开始发芽,然而群丰村的致富希望却随着冒出头的竹蛋被点亮。但是由于竹荪对土地的要求很高,一片基地只能种植两年。两年后基地撤走了,老百姓的收入又将如何保证?对此,杨佳国说,他们早做了长远打算。

  杨佳国:我们要求是要老百姓去一边务工一边学技术,我们可以动员老百姓组建成一个合作社,去流转别的村的土地来种。毕竟这个产业种下来就比我们常年的玉米的产量高得多。所有我们要把技术学到才是长远的打算。

编辑: 孔明

修危房、种竹荪 贵州扶贫攻坚紧盯群众切身需求

《“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