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农户账本看农产品价改路线图|种养结合产值高

2017-03-25 21:12: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5日消息(记者刘瑜颖 陈瑜艳 海盐台李岩)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土地流转费用较高,专业技术人工费难减,设施农业基本费用不能少,相信这是困扰不少农业规模化经营者的问题。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价格变化,如何才能在一亩地上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在基本支出不能缩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产增效,无疑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那么,一亩地上除了种葡萄还可以养鸡,还能够种食用菌,这个生态微循环系统有用吗?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又是如何节本增效的?

  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百合美农场主陆建明正忙着安排农场里的采摘活动。从事农业生产20多年的他,从十八岁起就开始养猪,过去他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高峰时期,他猪场里的生猪存栏量能达上万头。可到了2103年以后,生猪价格一路下滑,卖一头猪就亏本两百元,再加上浙江省施行生猪退养政策,转产转业势在必行。

  陆建明:原来一直养猪,两年亏了100多万。后来不养猪,上班也不知道干点啥,就觉得种地也挺好的。

  2014年,随着猪场的拆迁,陆建明陆续流转了近500多亩土地,开始搞种植,有230亩葡萄,还种植了甜瓜、火龙果、莴笋等蔬果,真正把种植做起来后,他才体会到,不管种什么,都需要专业技术,成本算下来还真不少,而市场上这些蔬果的价格也时高时低。

  陆建明:过去种点地成本也不是很高,但是现在成本确实是很高的,包括种的葡萄,薄膜、设施这块确实投入很大很大。种植一亩葡萄的话我们的成本要8千块钱,包括地租、肥料、人工。

  如何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降低成本,增加收益,陆建明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葡萄采摘之后,大棚就闲下来了,土体流转费用依然要付,但是葡萄地却不能再产生更多价值,由此他想到,在空间和时间上交错运用,盘活这片土地,通过增加收益来应对当前的市场价格变化。

  陆建明:在种植葡萄这块想降成本,利用空余的地方可以养点东西,种点东西,来增加一点收入。还想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陆建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葡萄地可以养12只鸡,每只鸡的成本是30元,而售价却能达到每只120元,养鸡后每亩地纯收入可以增加1080元。此外,葡萄地里的人工除草费也省了下来。

  陆建明:养了鸡以后省下来其他东西,人工除草就不要了,要是草长得多了,一个是吸收肥料,还有是需要人工处理,还有增加有机肥对土地的利用。基本把一年的租金省过来,已经很不错了。

  除了养鸡以外,陆建明还利用稻草秸秆在葡萄架下种起了蘑菇,建立起“果蔬——食用菌——畜禽——有机肥”这样一条生态循环链,种了蘑菇的收入,要比单种葡萄多了3千到6千元。

  陆建明:种植蘑菇,一亩地3千斤是少了的,现在批发价是3块钱,收入9000块钱,羊肚菌一亩地,100多斤,市场价60块,6000块钱。

  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如今在陆建明的生态农场里,逐渐形成了一个生态微循环系统,葡萄,畜禽、食用菌,成为了一个多种作物、多个层次、多段时序的立体交叉种植系统,把每一亩地完全利用起来,从而达到降成本,增收益的作用。

  陆建明:主要是节约土地这一块上,我们节约一亩土地,租金要1千三百块钱,种一季葡萄的话要付这1300块钱,在葡萄产出后空余的时间再种植其他的产品,种植大球盖菇,就把田租赚回来了,还有利润。

  从养猪转向农场,像陆建明这样转产转型的规模化经营者不在少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走出一条适应市场形势和变化的发展之路,是很多人都在探索的。浙江嘉兴市海盐县百合美农场主陆建明认为,种养结合的方式,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应对市场变化。

  陆建明:之前我养猪,13年后越来越不好一直在亏本,13年种了葡萄,感觉比养猪收益好,而且投入还低。想一下子多种一点,现在230亩,成本确实还是高的。一亩地要8千多左右,接下来葡萄采下来还有剩余的时间,就在想怎样去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就把葡萄空余的时间利用起来,至少能把每年的租金赚回来,现在种植了大球盖菇,套养一些鸡鸭鹅,做出来之后感觉还可以,这块经过两年的试种试养,感觉收入增加的还可以。套种套养也在摸索,当时政府推广这个大球盖菇,第一年种出来还出现了问题,市场不是很接受,大家都不了解,经过这两年的摸索,市场上基本认可了,今年价格还好。这个今年还做了一些实验,决定明年种羊肚菌,可以说是食用菌之王了,种在葡萄树下,葡萄长出来之后正好给他遮阴,羊肚菌的根对土壤有改善。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在降低农民种粮生产成本,获得种粮收益的同时,能够增加养殖收入,实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多元激励机制。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强看来,降成本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种养结合是控制成本,应对市场价格风险的有效方法。

  高强:现在从国家的宏观层面数据显示,近几年农产品生产成本一直呈加速态势,与此同时成本收益率逐年下降,农业的高成本已经变成了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影响到农民的增收,挫伤积极性,而且还会严重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进口农产品的天花板价格还会进一步挤压我国农产品上涨的空间所以说,通过降成本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将成为新时期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于下一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技术层面,大力推广一批集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集成和功能复合的技术措施。同时开展轮耕轮作,土地休生养息,通过技术集成带动结构调整。促进粮精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展稻鱼共生、秸秆还田、林下养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另一方面在经营层面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降低市场价格风险,来控制土地成本。

编辑: 王肖军

从农户账本看农产品价改路线图|种养结合产值高

土地流转费用较高,专业技术人工费难减,设施农业基本费用不能少,相信这是困扰不少农业规模化经营者的问题。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价格变化,如何才能在一亩地上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在基本支出不能缩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产增效,无疑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那么,一亩地上除了种葡萄还可以养鸡,还能够种食用菌,这个生态微循环系统有用吗?这种立体种养模式又是如何节本增效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