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从农户账本看农产品价改路线图|调减面积寻出路

2017-03-24 14:3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24日消息(记者杨滢 刘源源)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国家发改委昨天发布消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有关部署,2017年,国家将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继续稳步有序消化玉米库存,在2017年5月至东北地区新产玉米上市前,安排库存玉米销售,按照不打压市场原则确定销售价格。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从去年起开始实行,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着力解决玉米过剩这一农业结构的最突出问题。激活了市场,解开了玉米产业的“死扣”,从根本上盘活整个产业链。这项制度改革实行以来,给种植户的生产和收益带来哪些影响?农民又是怎样应对价格改革,适应市场变化的?

  在吉林省农安县陈家店村,53岁的李宏军是当地典型的农户。他家里种着50亩地,和老伴在家务农,一双儿女在外务工。眼下正是春播备耕的时节,往年每到这个时候,李宏军已经和老伴在田里忙活开了,而今年两口子却迟迟没有将种子种下地,问其原因,李宏军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

  记者:保护价取消之前,每亩一斤能挣多少钱?改革了之后你一斤还能挣多少钱?

  李宏军:这地方产量高,平均产量得2万5。一垧地能剩1万块钱,租地的情况下也得剩1万块钱。就纯利润得1万块钱的收入。

  2016年实施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形成了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新机制,使玉米价格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而这样的变化,对一直从事玉米种植的农民李宏军来说,显然有些不太适应。他说,他像是种着种着地,忽然就没了目标。

  李宏军:刚实行种植结构改革,有点适应不过来,挺盲目的,不知道种啥。种这些年苞米了,冷不丁一改知道种啥了,您说种啥?种豆子,那么些地没有收割机,想种高粱也没有收割机,人工这块也费不少钱。

  李宏军:还是计划种苞米把。

  记者:还是种玉米?

  李宏军:买了四垧地的种子化肥买了,这两垧地不搁这空缺,国家政策怎么安排?种啥?现在也挺迷茫的,没有目标。

  三月末的农安县春风拂面,田野里充满生机。记者跟着李宏军走到田边,望着满眼忙碌着的大大小小的拖拉机,李宏军显得有些失落,盯着自家的田地出神。沉思了片刻之后,他对记者说,虽然今年卖玉米没挣上钱,但是国家对玉米种植户的补贴,倒是弥补了他家的亏损。

  李宏军:去年基本上是不挣钱,亏是没亏上。也就是加上这个补贴。加上这个补贴,再加上这些费用折合一块,一垧地还是能剩一点点,没亏。

  记者:价格下降这么多也没亏,是不是因为有补贴的这个原因?

  李宏军:是,不补贴基本就亏大了。

  记者:你今年买的玉米种子有没有下降?

  李宏军:农民种地都是看上一年的种,上一年哪个种子好,今年还是买那个品种。那个品种可能是国家说降了,经销商这方面不掉。去年110元的籽,今年还是110元,1分也没降。化肥好像一袋能降10块钱左右。

  李宏军表示,政策调整了,种植户们心里都清楚,种玉米的收入肯定不如从前了,但农安县处于“黄金玉米带”,属于玉米优势产区,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本事,就是种玉米。降水丰、日照足,黑黝黝的土地上,长出金灿灿的大苞米,是种植户们看惯了的景象。玉米价格下跌,优势产区也在想法子应对。李宏军告诉记者,他也想过改种大豆,但是考虑到种植成本大都高于玉米,所以他至今还是没做好放弃种植玉米的准备。

  记者:您现在有没有一个什么计划?想改种别的什么吗?

  李宏军:改种想法,迷茫,没有,不知种啥。村里头只能说你改种薯类、豆类。豆子少了,到收获时候不好整。咱这玉米到收割的时候有收割机,豆子咱这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工的。你到打的时候也得用人工,这个环节也挺多,不好办。

  距离李宏军家不到一公里,是陈家店村众一合作社,记者见到合作社负责人付升学的时候,他正指挥开着拖拉机的农机手播种青贮,不断扬起的尘土掩饰不住他充满希望的笑脸。与李宏军相比,付升学提前找准了应对玉米价格下跌的路子,那就是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这也让他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

  付升学:现在拿我这个600多公顷的土地来讲,几乎有50%的大豆,有35%左右的玉米,其他的15%左右种有机蔬菜,一些经济作物,其他的像草莓、花卉等等。

  为了应对玉米价格的下滑,从2014年起,吉林省农安县陈家店村众一合作社负责人付升学开始优化种植结构,从最初的粮豆轮作到有机蔬菜种植,再到花卉、水果大棚,渐渐地,付升学摸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付升学:在2014年年末的时候,我们的合作社也做试探的结构调整,不是说我一下就调整这些,因为你未来你调什么,你怎么去做,你种完之后你卖给谁得自己去摸索。所以说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种了100公顷的黄豆,我们种了大约20多垧地的蔬菜,通过到2015年到2016年,可以说,我们走的路还是比较对的。可能这也基于有一定的技术支撑,政策上的支撑,这些都是支撑我们现在合作社从种植结构调整到现在,走到现在的一个出路。

  因为我们这个都是有机的,面对的客户现在暂时是高端的客户。我们的一盆花卉卖到50块钱,所以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再一个就是我们打算做到比市场上正常的菜价还要低,可能这个就是我们要大规模的,我们去种这个。可能以后我们规模化经营之后,我的成本还会往下调。所以我们要让所有的老百姓,不单单可能一些高端的客户,我们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吃上我们这种菜,这个可能才是我们未来推广真正的一个目的。

  2016年,农业部公布“十三五”期间玉米调减面积方案,到2020年,调减玉米面积5000万亩以上。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改善供求关系,主要是减玉米。2016年,已经调减了近3000万亩,2017年,计划减到4000万亩。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认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既要正确看待农民收入减少的事实,保护农民利益,也要充分遵从市场规律。

  王秀东:今年其实是市场价格的第一年,去年我们一块钱的保底价其实比前年的降低了一毛二。今年我们实行了市场价格改革以后,国外的进口压力会小,我们的价格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那么我们国内的玉米先用起来,加上其他的淀粉企业、政府的推动,我们去库存这一块会慢慢解决问题。

  其实我们国家种玉米的地方还是比较多,前段时间农业部提镰刀湾的整个玉米的调减,通过前几年的情况我们来看,基本上玉米的种植挤占了好多杂粮的种植面积。那么近几年呢,我们从整个调整来说有一些是回归的,但是总体看,第一个是结构调整,我们可以转种其他产品,如果一些特殊的地区,必须还是要种玉米的话,那么我们要从玉米种植源头解决问题。主要是玉米的种植成本要下来,包括租地成本,人工成本,另外,我们可能在玉米的主产区要推行延长产业链的一个战略。

  如果有一个整体趋向的话,粮食还是我们市场上容纳度表较大的。关键是农户要根据市场上,比如说东北有些产区他只有种玉米才有它的产业优势,这些产区还是要发展玉米,但是从玉米种植的品类上可能要多下一点功夫来考虑。

编辑: 孔明

从农户账本看农产品价改路线图|调减面积寻出路

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有关部署,2017年,国家将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