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人大代表马荣荣:农业科研要靠几代人的信仰支撑

2017-03-11 14:28: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3月11日消息(记者张程)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两会微访谈,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他带领团队选育出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以优质高产著称,比普通稻增产30%以上,增加经济效益36亿元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

  在和马荣荣的对话中,记者问到了高产和高品质之间的矛盾,问到了为什么要追求单产量,还问到了作为农业科研人员的苦与乐。而马荣荣的回答,让记者热泪盈眶。

  很多消费者对于高产的水稻和稻谷,在质量上、安全上并不是特别信任,对此,马荣荣解释说:

  马荣荣:这也是我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的观点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处理应该是总量要基本满足,这是前提,不能变的。有一定盈余的前提下,再来谈质量。因为农业中的一切数量,都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数量包括两方面,一是总量,一是单位生产量,这是两个概念。总量要基本满足,单位面积的产量,国家应该予以鼓励,让它无止境地提高。单位产量提高了,节省下来的面积用来种其他东西。搞生物改良的人最大的诉求就是要了解民众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履职五年,马荣荣觉得自己的收获非常大:

  马荣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这五年,对我个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了解和研究国家的大政方针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帮助很大。比如研究方向的确定,研究目标的调整,这些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层面上对自己有新的启发,这方面收获比较大。

  在今年年初,获得“浙江骄傲”这项荣誉的时候,马荣荣的颁奖词是:农业是一种信仰,因为热爱所以眷恋。

  马荣荣:人一生真正能工作的就30年到40年时间。对农业来说,水稻、小麦,真正能做试验的,也就是30次到40次。要是没有信念,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那想做点事情是很难的。这仅仅是一年生的作物,要是多年生的作物呢?如果是养猪呢?林木呢?一生才能做几次试验?它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解决。所以,农业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靠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信仰去支撑。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张程。对马荣荣的采访,让我颇为触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马荣荣这五年来有关农业的议案不下几十份。他的一年被清晰划分成两季,每年4月至11月的水稻生长季,他日夜躬耕在田间;每年12月至次年3月,他为了履职四处走访调研。数十年躬身田间地头的育种实验,让他被晒得黝黑的脸看上去更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

  我想,和马荣荣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农技人员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长期耕耘在自己的试验田里,为了实现粮食安全、为了实现致富增收,默默坚守着。而他们坚守的,除了科学,还有情怀。

  正如马荣荣告诉我的,每当走在稻田里,没风的时候,能听到谷粒颖壳张开时发出的“砰砰”声,那就是世界上最悦耳的声音。为他们点赞!

编辑: 孔明

人大代表马荣荣:农业科研要靠几代人的信仰支撑

两会微访谈,记者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他带领团队选育出的“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以优质高产著称,比普通稻增产30%以上,增加经济效益36亿元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立下汗马功劳。

关闭